关羽的“义”。毛宗岗将关羽的这一品格概括为两句话:“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报主”表现的是“忠”,“酬恩”表现的是“义”。关羽当初死守下邳,兵败被围,巧妙地以“降汉不降曹”为策略,“身在曹营心在汉”,千方百计寻兄报主。更重要的是关羽终生守“义”,以身尽“忠”,是一个集忠义、勇武为一身的“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
关羽(?-220年),字云长,河东解良(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名将,早期跟随刘备辗转各地,曾被曹操生擒,于白马坡斩*袁绍大将颜良,与张飞一同被称为万人敌。赤壁之战后,刘备助东吴周瑜攻打南郡曹仁,别遣关羽绝北道,阻挡曹操援军,曹仁退走后,关羽被刘备任命为襄阳太守。刘备入益州,关羽留守荆州。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围襄樊,曹操派于禁前来增援,关羽擒获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曹操曾想迁都以避其锐。后曹操派徐晃前来增援,东吴吕蒙又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兵败被*。
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被民间尊为“关公”,又称美髯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三国演义》尊其为蜀国“五虎上将”之首,毛宗岗称其为“《演义》三绝”之“义绝”。
现在在我们的论坛上我看到许多人对关羽做了褒贬不一的评价。有人对关羽几乎可以算是敬若神明,而有人却将关羽贬的一文不值。其实,我认为这样都是不对的,就我个人认为,历史上关羽绝对算的上是一个勇冠三军的猛将,而且他的忠义也绝对值得称赞。试想一下,如果关羽没有他的过人之处,以曹操对人才的挑剔又怎会对关羽那般喜爱和欣赏,有人可能会说是因为关羽勇猛,我认为其实不然,因为曹操手上猛将如云,即使像关羽张飞一般级别的也不是没有,再则曹操要是真的喜欢猛将的话为什么又要白门楼斩吕布,他大可将吕布归为己用,而且他有足够实力和智慧让吕布不能背叛自己,这些都足以证明曹操欣赏关羽的不仅仅是他的勇猛,关羽的忠义和他身上特有的英雄气概都是吸引曹操的地方,曹操一生哭过很多次,不是为自己就是为别人,而所有值得他哭的人不是名震天下的豪杰就是智慧超卓的谋士,关羽算一个。再则,有些人说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明显有贬曹褒刘的倾向,的确,这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但是,大家试想一下,老罗就算要偏向属国,要夸大属国的将领,他也要找真正值得他去夸大的人去写啊,属国那么多武将,他为什么谁都不写,偏偏选择关羽,这说明关羽的确有他值得去写的地方,其实早在《三国演义》出书之前,关羽的事迹就在民间流传了。 关羽是一名真正的大将,但是人无完人,关羽的性格就不怎么令人喜欢,俗话说有本事的人容易自大,关羽的确有骄傲了些,这一点即使是从演义上面也可以看到许多方面证明,最出名当数关云长骄失荆州。另外,当关羽听说庞德要抬棺战他的时候,竟然大怒,道:“天下英雄谁听了我关羽的名字,都被吓的胆颤三分,他一个庞德竟赶来战我!”可见关羽是何等的高傲和自大,不过也没办法,谁叫他有本事呢,而且在失去荆州之前,关羽也的确没怎么败过,这也是导致关羽自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关羽在自己的蜀国猛将当中已经找不到对手了,历史上,论武艺张飞、赵云、马超和黄忠其实都不如关羽。我还听说张飞曾打遍蜀中无敌手,而关羽一出马一招就将张飞的大枪压了下来,谁强谁弱,一招便分出。从此,关羽当之无愧的蜀中第一猛,可能,真是由于关羽在蜀中里的无敌导致了他以为天下也无人可敌他,而与庞德那一战让他得到了惨痛的教训,可惜的是,这一败,也没有让他的骄傲有所改变,反而因为大胜于禁使他更加骄傲,直接导致了关羽后面的彻底惨败,可叹一代名将,最后竟败在自己手中。 最后,我该来说说文章的主题“关羽的忠和义”。无论关羽是不是勇猛无敌还是他性格高傲,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关羽的确对得起忠义二字。关羽为了他心目中的君王甚至是神明--刘备可谓是忠心不二,为了刘备关羽不牺抛头颅(当然,天下也没有几人可取他头颅),撒热血。天下什么样的诱惑和酷刑都不能让他对刘备动摇。不过,总是有列外,直到有一个人的出现让关羽内心产生一丝的动摇,这人就是曹操,我一直在想,如果没有刘备,关羽一定会为曹操所用。关羽一向高傲,可曹操却是能够让他尊敬的人,甚至让他对刘备的忠心产生一丝的动摇。为什么会这样呢,可能是关羽在曹操身上发现了一些刘备所不具备的东西,最起码的是曹操在军事上的才能是刘备远不能比拟的,再则曹操直来直去,时而放声大笑,时而纵酒狂歌,时而号啕大哭的真性情到使得刘备的仁慈和宽容显的有些虚伪,而且,曹操同样也孤傲和自赏,关羽也许在曹操身上看到了些许自己的影子。另外,曹操也是极少数让关羽自叹不如的人,关羽虽然骄傲,但对于本领比自己好的人还是敬重的,再加曹操在关羽被降的一段时间对关羽是十分关照,这使得关羽对曹操心存感激。而且,根据我的了解,关羽和曹操的私交是很好的。历史没有过五关斩六将之说,因为以曹操和关羽的交情,曹操是绝对不会在关羽的去留问题上为难关羽。在演义上,描写华容道这件事时,说是曹操屈尊向关羽求情以博得关羽的同情,实则不是这样,而是曹操在被逼入绝境时一看领将是关羽便放声大笑,好像来的不是取他人头的敌人而是多年未见的好友,关羽也许正是被曹操在这种绝境中还能放声大笑的豪气和气概所折服,而不惜冒死放了曹操,这也跟加证明了关羽是何等重情重义。 如果说刘备是天生的王者,那么曹操就是天生的霸者,霸者可以让一个国家空前的强盛,而王者可以让一个国家长久的安定。如果关羽是一把绝世的好刀,那么三国之中用的起这把刀的就只有刘备和曹操了,就在于谁先得到他,看来刘备运气好了些,那么关羽的忠和义也就注定为刘备所有,而曹操只能是一个曾经让关羽感动过的人。 从古至今,只有关羽被奉为武圣人!由此可见关羽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他的武艺高强,斩颜良文丑,过五关斩六将等等,数不胜数;品德高尚,忠于义兄,为保嫂嫂安全而归降曹操,侍奉嫂嫂以礼相待,为与义兄相逢千里走单骑;曹操有礼以待,关羽有义以还,解白马之围,放之于华容道。从个人角度来说,关羽有礼,有忠,有义,不愧为武圣人! 我以现代人去评义三国人物,无任何荒唐之想法,只是对华容道之事心有不甘。在近代中国历史中有多少为了党派或者政治的理想而大义灭亲的。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先大家后小家,为了革命的事业可以放弃自己的一切,包括名誉和生命。 关羽在华容道要面对是忠于兄长还是义于曹操的抉择,忠于兄长*了曹操就有可能兴盛汉室,终成霸业,开国功臣美名传播;义于曹操则放虎归山,再战江湖则孰知未来,义气美名扬……最终,关于还是选择了放曹操,以成就自己的良心和义举。当国家和个人的利益冲突的时候,很不幸关羽选择了个人,也许他觉得自己有把握再消灭曹操,但是我个人认为这对整个刘备集团的称霸宏图来说是不利的。 歼其首脑不仅敌国丧气而无心恋战,而本军长气则可趁北魏将乱的时候大力发展自己的势力范围,也许那种混乱的局面更适合刘备他们的发展、壮大,因为那个时候他们几乎一无所有。 关羽回到营地,即愿领死服众,这个真实个豪杰所为。但是,既愚认为:关羽有如此胸怀和胆气,为什么不能*曹操在霸业成就后而再以死报义呢,这样是不是忠效都能两全呢。他难道就没有想过将曹操放走可能带来的危害么?曹操一定要复仇,以刘备的实力还是无法阻挡,而且这样的战争开始,谁也不知道结果如何,如果刘备失败,难道曹操可能放过刘备么?这样不是就害死刘备么,那这个义是对的还是错的?那这个忠有从何谈起? 张飞再当初误解关羽,以为关羽为私利投降曹操而与关羽动手。张飞和关羽有兄弟之情、手足之义却仍然要和关羽决一死战,不就是以为关羽不忠么?连张飞都知道先忠而后义,难道关羽不懂么?说到义,难道桃园三结义的义不如曹操的义么? 这个也许是关羽的性格决定的,他刚愎自用,很少仔细思量自己的控制能力,往往只考虑自己的行为方式更本不考虑可能给大家带来的危险和混乱。诸葛亮派他驻守华容道时就曾说关羽会放曹操生路,而关圣人拍着胸脯说:解白马之围,斩颜良*文丑已经报恩,决不会放曹。可惜的是他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感情;马超归顺,他就要和马超比武;黄忠被列入五虎上将,关羽不管安定团结直接提出不满,这不是一个圣人所应该具备的宽广胸怀。关羽鄙视东吴的竖子,却终被东吴竖子所灭。 我以现在的思维去评价当年舍身取义的年代,也许本身就是错误。我只是对刘备未能重振汉室感到遗憾!对关羽的个人成就我无话可说,只是对于结局很悲哀。 只是希望在现在和未来,当我们面对祖国的忠和个人的义的时候好好想想,希望在大海对面岛上的同胞们在面对炎黄子孙的历史根源、国家大义和某些人的私利的时候好好想想,是让老百姓幸福生活还是无可奈何自*,对个人而言是选择流芳百世还是遗臭万年。 其实很多事都能体现出关羽“义绝”:千里走单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