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1917》有感:战争与和平两种体系

观《1917》有感:战争与和平两种体系

首页战争策略阵地战1917中文版更新时间:2024-04-30

前言:战争与和平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状态,拥有两套完全不同的评价体系。

电影《1917》的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影片讲述了两位英国士兵,横穿德军阵地,向前线指挥传递暂停作战命令的故事。故事有些类似于超级畅销书《致加西亚的一封信》。总之,命令清晰无误,需要什么装备也给你补齐,接下来就是克服一切困难,努力完成任务吧。

01.

接近真实的场景

在观看的过程中,我发现只有真实的场景,才能兼容所有意想不到的情况。由名词变成画面,所带来的冲击与原先根本不是一回事。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堑壕两侧逼仄的房间。我曾经做过一个梦,梦里房门又低又窄,我必须把腰弯到90度,夹着肩膀,才能勉强挤过去。而房间内部与房门高度匹配,屋顶紧蹭着后颈,转个身都困难。这种让人喘不过气来的狭窄,稍稍放大一些,就是英军的营房。

以前,阵地战在我的脑海里,只是一种战术。现今,看到了生动的画面,我思考的是,如何在狭窄的通道中快速移动,快速配送物资呢?士兵们的个人物品,是随身携带,还是放在营房?如何保存呢?这些都是我看书的时候,没有想到的问题,但当画面出现后,一个个都闪进了脑子里。

以前,在人力的虚构中,战场上总是晴天,土是*,弹坑中没有水洼。而这一回,摆在执行任务的两名英军士兵面前的,到处都是这些东西。这种现实情境与想象的巨大反差,让我忍不住替他们生起了打道回府的想法。一片片烧焦的壕沟壁,无不诉说着战事的惨烈。

凡尔登绞肉机,血染索姆河,在书上看到这些时,它们只是一个名词,解释中附带着没有生命的死亡数字。即便堂而皇之地放在初中历史课本上,也没有什么问题。可如果把这上百万条生命逝去的历程,展现在人们面前,即便再坚强的人,也难保不崩溃。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单单只是活着,便已经耗尽了所有的力气。所有在日常生活中,不太可能发生的事情,都有可能在这种情况下一一上演。比如两名英军士兵中的一人,被自己救下的德军飞行员,暗地里捅了一刀,丢了性命。这简直就是农夫与蛇的故事,怎么会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可站在飞行员的角度,就容易理解了。说到底,两方还是敌人。谁知道对方是好心救人,还是想折磨俘虏呢?即便对方是好人,抓了俘虏又能带到哪去呢?还不是军营?到了对方营地里,那就彻底听天由命了。不趁着此时搏一把,难道坐以待毙吗?

有人可能会说了,电光火石之间,飞行员来得及想这么多吗?当然来不及,但是作为一名战士,平常会不想自己被俘之后的结果吗?身处世界大战这般规模的战争当中,被俘不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吗?

战争容不下人性,光辉的故事多有加工。为什么大侠总遭小人暗算,因为他顾虑太多。飞行员为自己未知的命运搏一把,有错吗?这不就是科幻作家刘慈欣,在《三体》中所说的“黑暗森林法则”吗?而且,战争当中人性的光辉也并不常见,如果像吃饭喝水一般司空见惯,也就没有宣传的价值了。

02.

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状态,拥有两套完全不同的评价体系。在和平年代,一枚勋章代表着无上光荣,其价值很难用金钱衡量。因为那段经历早已远去,铭刻于心中,而这枚勋章见证过曾经,封存着自己的过去。

过去,因已经逝去,显得弥足珍贵,令人怀念。但对一位身处战争的军人而言,表彰功勋最好的方式,是让他回到曾经并不珍惜的平淡生活当中,而非一枚勋章。所以,不得不再次踏上战场的英军士兵,宁愿用勋章换一瓶葡萄酒,喝醉了就不去想了。

这未必是战士怕死,不爱自己的国家。而是他们的牺牲,得不到对等的收获。“一将功成万骨枯”,升官发财是上面将帅的,底下的小兵能捞点犒赏就不错了。真正想要酬谢功劳,应该是同时满足物质和精神两方面。不保障士兵的生活,只是发几个勋章,这是在糊弄谁?战场上高涨的爱国情怀,在战后终究要回归到平淡的柴米油盐当中。

战场上死得最快的,往往是怀揣英雄梦的人。因为子弹不长眼,它只遵循空气动力学,不看谁有梦想。但想做英雄的人,哪有苟到人堆里的道理,不都是冲锋在前吗?影片中的两名英军士兵里,死的也是那个更有梦想的人。而完成任务的,反倒是浑浑噩噩,仿佛没有理想,也没有上进心的那一位。

战场上终究只看实力,容不得一丝侥幸。当你认为不可能有人专候自己时,趴在隐蔽点,很多天一动不动的狙击手,便会立刻扣下扳机,把你的侥幸打成一地碎片。既然身处战场,就不能拿过日子的思维来判断敌人。即便有些事情,在后人眼中是荒诞的,但这在战时,的确是合理的。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