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为什么去秦国(秦国之崛起完整版商鞅)

商鞅为什么去秦国(秦国之崛起完整版商鞅)

首页战争策略战国策群雄更新时间:2025-06-13

商鞅为什么去秦国,秦国之崛起完整版商鞅

商鞅本事卫国公室子弟,卫国人,姓公孙。但是为何选择去秦国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其一是形势所迫。卫鞅原本是在魏国的相国公叔痤的府上做中庶子。其实卫鞅也是打算在魏国干一番大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将变法进行到底,并且他的才能也得到了公叔痤的的认可,甚至公叔痤也为他的思想感到震撼。

在公叔痤重病时,魏王到府上探望,发问:若相国病危,何人能当此大任。公叔痤向魏王推荐了卫鞅,但是魏王觉得他就是府上的一个中庶子,何以当此重任,对他并不信任。于是公叔痤补充说,魏王若不用此人,就将其*死,免得日后成为后患。卫鞅得知魏王要追*自己,出逃魏国已别无选择。

其二是机会使然。秦国当时国力贫弱,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秦国是最合适的选择。首先魏国与秦国接壤,从魏国逃亡秦国把握大些;其次秦国虽然贫弱,但是根基深厚,老秦人有一股潜力;再次是其他国家都已经有过变法,自己的母国又太过于渺小,没有自己施展的舞台,而此时的秦国整想图强壮大。

其三是明君雄主求贤若渴。秦孝公嬴渠梁刚刚上位,秦国一片狼藉,秦公欲思变图强,苦于没有门路,于是发布求贤令,广招天下英才前往秦国共谋大业。卫鞅这正是看中了秦孝公图强壮大的决心,且又是圣主明君,去秦国一定会得到重用,也将施展自己此生才华,实现变法图强,帮助秦孝公嬴渠梁壮大秦国,重振往日雄风。

其四是处于自己的私心。魏国与秦国存有仇怨,此时魏国还霸占秦国五百多里的河西之地,到秦国还可以报昔日魏王的追*之仇,一雪魏王不识、不用之耻,帮助秦国夺回河西之地。

(全文完)

一个满腹经纶,深谙法学的有志青年,怎么甘心默默无闻的虚度一生?

商鞅原本是卫国人,至周分封天下,群雄割据,貌似“爱国主义”情怀也随着这种分封被彻底瓦解,如果你在自己国家得不到重用,或者没条件施展才华,完全可以投靠任何一个君主施展抱负。

例如:有名的谋士吴起、孙膑、张仪等人,都因为在自己国家不得志所以各自选择明主,那么法家狂人商鞅也是其中的一分子。

这是导致商鞅先后周转卫、魏、秦的根本原因

商鞅最先依附魏相公叔痤为中庶子,何为中庶子?说白了就是老师,负责诸侯、卿大夫庶子的教育问题。通过这次不平凡的工作经历,公叔痤发现商鞅身富经天纬地之才。

公叔痤在病故前,曾何魏惠王提议: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而第二个意见确是:王即不听用鞅,必*之,无令出境!

前后不一的两个意见看似矛盾,却意味深长,在公叔痤的眼里商鞅的才能足够治理一个国家,可他的建议并没有引起魏惠王的重视。

而公叔痤却很坦荡的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商鞅,为国者尽力,为君者尽义!为己者尽私!看似所谓的高风亮节,其实不值莞尔。

在排挤吴起事件上,公叔痤为了保住相位其私心可见一斑,现在又轮到商鞅头上,至于除了魏惠王不识人、公叔痤不举荐,成了为以后秦国攻打魏国预先买单

如果商鞅是在秦孝公手下大放异彩,那么公叔痤才是他一生第一个伯乐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至少当时商鞅是很感激公叔痤,并没有准备离魏国而去,可能商鞅还心存幻想,还希冀魏惠王会想起那位老臣的遗言

———结果魏惠王选择遗忘

偶然间商鞅听闻秦孝公颁布求贤令,广纳名仕,至在强国。商鞅通过自我推荐认识秦孝公宠臣景监,获得面见秦孝公机会。

连续两次面谈,并没有取得秦孝公信任,甚至让秦孝公反感,景监也一度让秦孝公不满,而商鞅反而更确定秦孝公就是他要找的人。

在商鞅的变态后,景监不顾个人威信第三次举荐商鞅,于是这次重要的会谈决定了秦国崛起的契机,秦孝公决定启用商鞅,支持变法。

相比公叔痤,景监在忠君为国的表现上,完全不留余力更具贤臣风范

两位不同的君主,两位不同的大臣,两次不同的选择,只有唯一不变的商鞅。结果两次不同的机会颠覆了两个国家的命运。

在人才的重视程度上、在渴望强国的道路上、在为人臣的本分上,在敢于用人的胆色上,后来居上的秦国强于魏国成了必然事件。

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大获成功,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结实的基础,而商鞅也在秦国功成名就。除了变法商鞅还精通兵法,曾代表秦国三次攻打魏国。结果在秦孝公死后商鞅功高盖主,引的秦惠文王猜忌,逃亡至魏国。这里很感慨商鞅和魏国的恩怨情长,不用理也不乱。爱记仇的魏国并没有选择收留商鞅,商鞅在封地造反不成被车裂而死,而魏国也错过了最后崛起的机会!

参考资料:《史记·商君列传》、《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战国策·卷二十二·魏策一》

我不是易中天,只表达我看到的历史!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