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瑞的碎碎念——课标和高考中的春秋战国:诸侯纷争和变法运动

小瑞的碎碎念——课标和高考中的春秋战国:诸侯纷争和变法运动

首页战争策略诸侯纷争天机变更新时间:2024-04-19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第二课:诸侯纷争和变法运动

课标要求是: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历史必然性

课文前言简介:

内含知识点:

1、周平王东迁 :中国历史进入东周 、 周天子控制力削弱

2、桓王与郑国交战后,诸侯纷争不断,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此处应该注意的是,对周王室的叙述用的是:周天子控制力削弱,而旧教材提法是:周王室衰微

第一子目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知识点:

1、东周分为两个阶段:春秋和战国

第一、春秋时期:大国扩张势力,确立霸主地位 这一时期战争是争霸战争

春秋五霸说法:一种:齐桓公 、 晋文公 、楚庄王 、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另一种:齐桓公 、宋襄公、 晋文公 、秦穆公和楚庄王

此内容了解即可

战国形势图

2、战国七雄: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诸侯国卿大夫掌握实权,历史事件: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经过长期战争,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形成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周王室也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

以上内容为诸侯纷争,学生有初中知识积累,所以只需结合地图了解基础知识点,理清历史发展脉络即可,无需用时过多。

3、华夏认同

首先、明确华夏的由来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经济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华夏”。

其次、明确华夏认同观念 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第三、华夏族的发展 进入战国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华夏作为文化、经济实体,在春秋战国时期被周边民族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此部分内容可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关系来理解,可将其归入专题民族关系来学习,也可单列,即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另外由华夏认同还可引出血缘认同、地缘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等,特别强调认同一词。

总的来说第一子目讲述了东周时期,周王室控制力削弱,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的历史变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又伴随着华夏族群、华夏观念的形成。

列国纷争带来了社会动荡,有造成人民生活困难、痛苦的一面,也有促进社会转型与民族交融的历史进步的一面。

此部分内容以前的高考题,参考价值不大,重要的是现在课标里没有要求。

第二子目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本目是课标要求的内容,即高考的内容,要让学生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历史必然性。

先记住一句话:社会经济的发展引发了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变革

知识点: 春秋战国经济的发展

表现:三大方面: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农业 1、冶铁技术出现 铁质农具开始出现 牛耕也得到推广(教学中应注意用词,以前课本是铁犁牛耕,现在不这样说

2、水利工程的兴修

手工业:分工细密

商业和城市: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

思路: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农民开垦出更多的私田,不肯尽力于“公田”,“公田”普遍荒芜,影响国家收入,相反,私田越来越多,逐渐演变成私有土地,最初不交税,各国为增加国家收入,开始进行赋税改革,承认土地私有,井田制瓦解和封建生产关系出现,阶级关系变化以及社会转型;各国在激烈的战争中要取得胜利,就不得不进行改革,效果最显著的就是秦国的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本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这一节的内容高考常考,考了这么多年,没有考过的就是:华夏族、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正如前所说:此部分内容可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关系来理解,可将其归入专题民族关系来学习,也可单列,即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复习也好,日常教学也罢,紧跟课标,同时兼顾初中内容,才能做到重难点突出,张弛有度,收放自如,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