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典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当时殷商号称统领八百诸侯,这其中又有四大诸侯替殷商坐镇东西南北四方,各掌管着二百个小诸侯,他们分别是东伯侯姜桓楚,西伯侯姬昌,北伯侯崇侯虎和南伯侯鄂崇禹。
八百诸侯,八百:表示多数,虚指。诸侯:各小国国君。规定要服从王命,定期朝贡述职,有出军赋与服役义务。此典指周武王不约而与八百诸侯会师,诸侯都说,商纣王可以讨伐。[1]变成成语后,比喻不听从统一领导的“独立王国”很多。
拼音 bā băi zhū hóu
名称 八百诸侯
出处 《史记·殷本纪》
释义
很多不听从统一领导的独立王国
用法 褒义
结构 偏正式
成语资料 注音:bā băi zhū hóu
释义:比喻不听从统一领导的“独立王国”很多。
出处:《史记·殷本纪》:“周武王之东伐,至盟津,诸侯叛殷会周者八百。”
相关故事
周文王死后,子发继位,是为武王。周武王继位时,“殷之叛国”越来越多,商王朝内外交困,由周灭商而王天下的形势已经形成。当时,周的疆域西自甘肃灵台,东至河洛,并且占有长江、汉水、汝河流域广大地区,取得所谓“三分天下有其二”的优势。在这样的形势下,周武王兴建都邑,在丰水东岸新建镐京,积极做好灭商的准备。
经过几年准备,武王九年(公元前1048年),大会诸侯于孟津(今洛阳北)。前来参加大会的诸侯和部落首领,据说有八百人之多。在大会上,周武王举行誓师仪式,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盟津之誓”。这是一次“诸侯所由用命”的重要盟会,实际上是灭商的总动员。武王下令将士准备好船只,向黄河对岸进攻,落后者将以军法处置。顷刻间千舟竞发,浪花飞溅,周军迅速到达了对岸。但武王又急令返回,原来武王此战的目的是进行一次渡河战斗演练,同时要借机探明诸侯国的虚实。通过这次演练,武王认为一举灭商的时机还不够成熟,因而引兵暂退。从此,众多的诸侯都听从周的指挥,周也因此确定了盟主的地位。这就是“八百诸侯会盟津”。
就在这个时候,商统治集团内部分崩离析,想挽回商覆灭命运的忠臣贤士皆遭厄运,丞相比干被*,箕子被囚,微子逃走,少师、太师相继投靠周王,商王身边只剩下一些奸佞小人。而周武王却依靠姜尚、周公旦、召公、毕公的辅佐,势力迅速壮大,积极谋划灭商大计。
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046年),武王亲自带领戎车三百辆、虎贲(勇猛的战士)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聚集于此,还有各地的诸侯军队和庸、蜀等众多的南方部落武装,并通告各地诸侯重新会师于盟津,共同与商决战。大军从盟津渡河,沿河向东进军,于正月甲子清晨到达殷郊牧野,武王再一次举行誓师动员,历数纣王“自绝于天”的种种罪行,宣布执行上天的旨意来讨伐商纣,大大鼓舞了士气。次年二月,两军在牧野会战,商军阵前倒戈,引领周军攻入殷都,纣王见大势已去,自焚身亡。
“八百诸侯会盟津”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今孟津东北,清代立有会盟碑,今天的会盟镇也由此而得名。清《孟津县志》曾评论说:“当天下之要冲,西连关陕,东通曹卫,南北抵京都而达襄楚,可谓形胜之地也。”盟津古渡作为天险成为古洛阳的天然屏障,在中国古代军事地理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