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斓雅韵2019独家首发
特赖奇克:" 一次正义的战争能在高尚的国度里唤起神圣的爱的力量,这已为无数感人的事例所证实 。"
2020·21·4刚刚结束的奥斯卡颁奖季中,《1917》也理所当然的获得了最佳摄影,最佳音响效果,最佳视觉效果这三大技术类大奖,足以证明这部电影黑马战争片的深厚魅力。
豆瓣8.5分的《1917》是由美国梦工厂出品的战争片, 由萨姆•门德斯执导,乔治•麦凯领衔主演。影片聚焦两名年轻的英国士兵,讲述 了一战时期,两名英国士兵布雷克和斯科.菲尔德为拯救成百上千的生命冒险身临其境的故事。
关于萨姆·门德斯导演新作《1917》,其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以及超高难度的长镜头已有三项奥斯卡技术奖背书,不再赘述,这里聊聊影片的历史背景、人物场景、表述寓意。巴金:"人类的希望像是一颗永恒的星,乌云掩不住它的光芒。特别是在今天,和平不是一个理想,一个梦,它是万人的愿望。"
【Z/1】历史背景:解读萨姆•门德斯导演的《1917》战役。英国:"没有正义的和平就是暴虐。"
《1917》片首大字APRIL 4 1917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也就是1917年4月6日,世界历史的焦点是一战的战场。19世纪中后期,欧洲工业大发展,列强们实行强势掠夺它国侵略,弱国之间奉行同盟缔结关系,导致火药味越烧越浓。
从欧洲燃烧到亚洲,第一次世界大战四年多,从陆地、海上、空中30多个国家卷入战争,3000多万人伤亡,给各国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
1917年4月6美国对德宣战。欧洲这边,战事正酣,英法联军与德军正在进行一场绞着战斗,英国下士布雷克和斯科.菲尔德战场受命穿过德战区给前方军队传递停止进攻的情报。
萨姆•门德斯以IMAX 3D就是指“巨幕立体电影”开端了《1917》"一镜式"先河。影片质感、音画、灯光、效果变幻层出不穷,跌宕起伏,诠释大导演萨姆.门德斯式风格。一镜式推进淋漓尽致,凹凸壕沟、铁丝网交递、炸弹深坑、房屋废墟、树木焦枝、生物腐尸展现不一样战场惨烈状况。
萨姆•门德斯用一镜到底的动画色彩,更具有时代的代入感,就像在游戏中开启了幽灵模式(spector mode),一直跟着主角(玩家)体验着焦虑、恐惧、绝望和释然。见证了典型的一战场景,炼狱般的战区,百米之隔便春意盎然的乡下,生命的脆弱和死亡的丑陋。很多细节值得注意,适合一个人静心观赏。个人印象最深的是无人区的刻画,超过了很多同类作品。
技术上该片被广泛关注的是长镜头运用。号称“整部影片是一个长镜头,必须按照顺时序拍摄,为了连戏,必须在阴天拍摄,如果遇上炎热的太阳,剧组就停工,改为彩排布局。导演摄影全权抅思战场恢宏场面布局,大到整个战场的负荷一战时候的情景,小到每一块土地适用铁丝网的布局,濠沟的深度与宽度,人员的合适调配与表演合理等等,这一系列产品精秒合理缔造效果意图。
并且彩排期间,剧组工作人员都会观云识象,何时有阴霾天气,剧组就争分夺秒进行5分钟左右拍摄。为了挑战“一镜到底”最长的拍摄时间是8分半钟。然后用技术手段将多个较长镜头衔接起来,还原整部影片生动一个镜头。”
不过我看电影,最看重还是意境表达之术,技术次之。比如《阿甘正传》、《1900》、《拯救大兵瑞恩》等等,许多年我认为的好电影,为之感动是其中的情节,有时甚至很长时间沐浴纠结故事中,可见影片的故事和“技术”是相承的。电影是否3D、是否极高清、是否长镜头、演员出彩等等,这些都是梦寐以求的好影片能够震撼人心引人思索感动万分。
萨姆•门德斯以布雷克和斯科.菲尔德2名英军战士积极备战、践行、出击的荣辱使命彼达,再现一战时期无意义牺牲,无意义老套战术,无意义的军事指挥都会让如今的我们不寒而栗。
还原历史真相,在线当年场景正是电影《1917》所能够给我们带来挥之不去的阴霾记忆,对那一段历史回望,让我们不得不重申历史回想现在,让那段岁月永远停留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再涌现。亚里士多德:"战争的目的必须是为了和平。"
【Z/2】人物场景:《1917》再现英德欲擒故纵拉锯战始末。海塞:"不为战争和毁灭效劳,而为和平与谅解服务"。
布雷克和斯科领命执行,在狭长又长又弯的坑道壕沟,Z字型的结构中穿梭以防对手炸弹,被派往德文郡二区送信,(艾摩尔将军下达撤退命令,而麦肯齐上校固执地进行无冕牺牲和督战)……源头需要经过无人区,8小时到达,德军已经撤退,但这是掩耳盗铃之术,两个营1600人的生死全攥在你手里,将军希望布雷克2人能尽快达到对方自我防线。
布雷克有一个哥哥德文郡2区的中尉约瑟夫.布雷,他还活着就不会死,你非常擅长活地图,(用脑子完备记忆的人物,熟悉方圆几百里的环境,一般被战时需要先遣)。麦肯齐上校是那里的指挥,地图、手电筒、手榴弹、水……缺一不可完备。
布雷克为了早日能见到二郡区哥哥,无法听从斯科.菲尔德天黑在前进的提醒,决定冒险一试,长长壕沟里的湿气、疲惫的士兵、战火纷飞的坑道鳞次栉比。
影片以"一镜式"摄像场景,再现了一战时期战场残酷场面。两人匍匐前进铁丝网引深密布的战壕前线,牛羊寸草不生阴郁可怕,过了铁丝网密布的阵地,完全暴露在一片开阔地里,斯科因为铁丝网滑破了,手也顾不上,还是继续和伙伴践行。看来战场上一片焦土,敌方已经撤退了,留下的是满目苍痍土地,已经被翻了一层层高高坑坑凹凹黑土地,每一步寸步难行。
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那!两人互帮互助互相照顾搜索着前进。到处被弹坑掀起一个个大小不一坑凹,此起彼伏,多余牛毛新翻起的黑土地沉寂一片黑寂里……怱加两架飞机掠过,2人艰难的走了一半里程了。
德军的战壕优劣:完全以锯齿状形式,已木板隔离了焦土松软,这样隔离了土气与地下湿气侵蚀。应该说德军的壕沟最大特点比英军壕沟高深了不少,从这一点上,更具有科学性除了飞机轰炸,他可以养身护体,在濠沟内的灵活多变防袭能力。
英军Z字型战壕优劣:则优分散炸弹的围攻,既是冲进了敌方炸弹,也只是那一节,因为长长弯弯的设计壕沟,可以挡住一部分甚至转移炸弹的突发及人员财物伤亡。
两军战壕的视觉特点在电影中也有所体现,英军的战壕是蜿蜒的小路,德军的战壕则是方正的混凝土掩体。电影同时还还原了一个历史细节,那就是德军的掩体普遍挖的比英军深,相比于英军战壕平均2米左右的深度,德军一些战壕甚至有三楼之深。这样确保了敌人火炮攻击时战壕能为大量的防御部队提升防御。
每一条主战壕之间都由一系列垂直的通讯战壕相互连接并连接到后方的指挥部。前线的粮食、弹药、新兵、邮件和命令都是通过这些通讯战壕传递的。一系列复杂的战壕网络中包括了前线指挥所、补给站、邮局、急救站、厨房和厕所。位于前线的战壕通常拥有更为坚固的防御工事,观察哨和机枪火力点,以防止敌人奇袭。
因为双方长时间的僵持和不断的炮击,交战双方战壕之间的空档地区逐渐形成了 “无人区”,(No Man’s Land)——一块不受任何势力控制的死亡地带,在西线战场,有些无人区有一公里宽,在有些战事激烈的地区,无人区甚至只有十几米宽,近到双方可以互相往对方的战壕中投掷手雷,甚至连平时互相谩骂都可以听到。
无人区最为一战最具代表性的视觉元素,任何一部战争电影都不会缺席的部分。这块分隔两个势力的土地在长达四年战争中一直被弹坑、毒气、铁丝网、腐尸和死亡覆盖……泥泞的土地几乎看不见任何草生。交战双方布置的密集的狙击手和机枪火力网彻底封死了所有试图穿越无人区的可能,而每一次突破这片死亡之地的尝试往往只会在无人区徒增距离。
践行是这次执行任务的要点,布雷克两人面对着德军战地里的疮痍,斯科问起了布莱克为什么选择了他,和他作为合伙人参加战斗,是呀,两位年轻人当初接受这份差使,没有认可战争的残酷性,想法比较简单,现实面前的困境,他们只能以隐忍的精神和斗志践行使命完成。
布雷克说:"你想回去吗?"斯科回答"赶紧发信号弹,去你的,中尉"。两人搀扶着,准备冲刺最后的战区。艾斯科在沿着正南方那里。
德军撤走前所有能用物体,干枯的树林切断难免有几缕绿叶在风中飘荡,空旷的交通隐隐约约阳光下显得格外清冷孤寂,又是大大长长镜头推进,战场上耗子闻着香味就吃,连一位战士一只耳朵都被吃掉了,可见耗子无孔不入。
雪莱:"恶德——不和、战争、悲惨;美德——和平、幸福、和谐。"布雷克说:勋章不过是一块铝片并没有实际作用,战时只需换了一瓶酒;斯科却认为是一份荣耀带给家人朋友的证明。这就是两个人对待荣誉感理解不同。
罗盘表显示翻过两座山脊梁,通过一条公路到埃科斯特镇。彼时一架德机向他们俯冲过来,飞行员被他们仓惶拖出,斯科打水给伤员喝,结果布雷克被德军狠狠捅了一刀毙命,两位还是孩子的少年军,斯科抱起了布雷克艰难的搀扶着跌倒,布雷克去了,令人心痛惋惜。
镜头切换跟在两人身后,感受着紧张与局促;一会又摇到两人面前特写,体会着人物的心情与表情;一会又略远离两人,捕捉周围他们意识不到的危险细节,让人替他们捏把汗。西·史密斯:"真理是正义的侍女,自由是正义的孩儿,和平是正义的伙伴;安全化在它的步履中,胜利跟在它的裙裾后。"
【Z/3】表述寓意:《1917》再现英德欲擒故纵拉锯战始末。松下幸之助:"上天赋予的生命,就是要为人类的繁荣和平和幸福而奉献。"
斯科.菲尔德最后重入战壕,为完成任务再一次"出击"搏命般地奔走一幕,镜头终于有了全片难得一见的远景。他一人奔跑的方向像冲浪般横切过无数士兵冲锋的方向,横冲直撞、跌跌撞撞,成为全片最为震撼人心的高潮段落。
天以黑了,照明弹咉衬着城市满目苍痍夜晚,又是一个长镜头推进,只有他一个孤独的身影践行使命。这一份导演深刻寓意的背景,在火光妖娆的时候,废墟房子、孤独与窗帘的倒影,重影在人们心里反思战争残酷和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斯科.菲尔德坚守着心中信仰,一定要完成任务,那1600人的战士等着他的救赎。晦气的城市在他身后缓缓的挪动,他拼命的奔跑着向着目的地前进。
火光冲天辐射直觉的倒影,真感觉身临其境,走着走着,他竟碰到了一个敌人,向他开枪,这时只有呼气的声音在慢慢的搜索对垒之中,这个小镇是埃利斯特吗女人、森林、小河、克鲁瓦西莱……
是电影唯一的温馨的画面,一个婴儿一位年轻的妇女,他们在此时彼落间再现了人性善良,也在线了战士为了完成使命不拘一利的继续前行。"求求你,I'm sorry"(抱歉)。
天快亮了,河水湍急,也有瀑布,它只能往下滑动,借助水势冲浪把自己往前推进,他疲惫极了,求生的希望是他抱着一个腐木树干向前游动,他精疲力竭终于爬上了岸边。他哭了起来,他的背包和枪支全部丢掉了,他顾不得自己,但是几分几秒时间已经不允许他有任何耽误,抱着这一份必胜的决心,他必须向麦肯齐上校靠拢传达"将军命令"信息。
他听到了一群疲惫的战士坐在草地树林里唱着"我想回家的歌曲",导演在一系列这里拥有人类期盼"和平"战士们向往的家乡,向往父亲心酸无以言表的深情。又是一个长镜头表达思乡之情,原来他们是第2波正开往前线的部队,也是麦肯齐上校所指挥管辖的部队。
斯科清提醒了他必须传达使命完成,找到麦肯齐上校,看到一切准备就绪的战士们马上都要开始总攻了,这样,又是一个长镜头在线的士兵们冲击姿势,斯科感到义不容辞,时时不可待,必须赶快阻止上校的疯狂行动,1600名战士生命把握在自己的手中,他歪歪斜斜的往指挥部冲去。
此时希望都系在他一人的身上,他不敢停下,只有拼命地向前跑,才能救赎,才有希望完成使命。
就像《阿甘正传》里不断向前奔跑的阿甘,“奔跑”也是斯科菲尔德唯一的信念,身后是敌人的追击和子弹在耳边呼啸而过,他只管不停止奔跑,向着终点发起最后的冲击······
黎明之时,斯科菲尔德终于赶到前线;此时距离发动进攻只有不到半个小时。
眼看着就要前功尽弃,他顾不得战场上的枪林弹雨,跳出拥挤的战壕向指挥官所在的地方飞奔,进行着最后的百米冲刺。
不知就里上校还不愿已经发动总攻部队撤下来,斯科说是德国人的圈套已经计划了很久,上校才听进去了,上一秒进攻、下一秒停止,下士终于可以吸一口气了完成了使命彼达。
麦肯齐上校无奈的说:我希望今天是个好日子,希望是个危险的东西,现在命令特别多,又会传到不同的命令。在黎明进攻结束这场战争,只有一个办法,战斗到最后一口气。
上级军事指挥部的战场策略失利,往往造成无数人员伤亡牺牲,以惨重的代价收尾,这也是人类历史所发生的战争敲响了鸣钟。
如释重负的斯科找到了布雷克哥哥,将信物交还给他。他告诉布雷克的哥哥,布雷克是个好人,是真正的英雄。
一切都结束了,精疲力尽的斯科摇摇晃晃地走到大树底下,走向意味着新生和希望地方······
和平需要长久维持,青春的力量,回转布雷克和菲科只剩下一人了,导演最后以黑屏和字幕来结束,纪念这一场一战时期那些英勇而又无畏牺牲少年们。
回馈战争历史。人类在追求和平的同时,总有一些人编造谎言蛊惑民众达到个人贪婪目的,那份良心毁坏了人类善良愿望,我们一定要坚持人类和平共处,共同拥有一个地球,要克服自身余热来进行自我完成。托·伍·威尔逊:"正确比和平更珍贵。"
【Z/4】关于萨姆•门德斯导演《1917》的寓意。俾斯麦:"这个时代的重大的问题不是演说和决议所能解决的……这些问题只有铁和血才能解决 。"
让人们永远记住,战争永远是摧残人性的魔镜,和平是人们期盼的永远愿望,生命的可贵永远是我们珍惜和忠贞的使命。
《1917》显然也属于后者。而一镜到底的拍摄形式对影片内容上的契合要求则更是人物要少,故事要小。
"平时是信使,战时是战士",可以分为2种情况,做为战时需要。做为《1917》年代,人力做为交通工具历来由久。
我国从三国时期以箭发信,(指双方居住兵营相距较近,而对方易收到灵息相通)。当然也派出众文才雅士使者全力拜访对方军事最高首领,寄希望和平解决双方战事愿望的使者;也有大战在即,派人下诏书明显扬威武力威慑对方,迫使对方不战而败的用兵之策。古代的用兵操练孙子兵法,直到我们现代都很适宜,是孙宾长期通过军事战斗所总结出来用兵如神的道理。
满目疮痍无数的年轻人血肉之躯成为这场愚蠢战争的牺牲品,3500万生命在战争中消陨。“凡尔登绞肉机”、“索姆河地狱”这样的词汇在历史书上看起来依然让人心惊。
抗日战争时期华北根据地龙门村有赵姓父子两人,12岁的海娃给八路军送一封有关攻打日军炮楼的鸡毛信,海娃装扮成放羊娃赶着一群羊携信上路。 路途,海娃遇到敌人,急中生智把信藏在绵羊的尾巴之下,逃过一劫;
游击队员们为了在森林里长期不错方向跋涉隐蔽性战斗,都会留下树上草地印记,作为互动通过地标性信物;战时之需把日宼引入地雷区、壕沟、饯道、地洞……等等,以牺牲忘我精神颂歌。
再比喻现在的疫情情况,我们拥有的"空中运输队"、"地面邮政运输队",他们各自在完成现实的任务,并且抵达目的地。最后交给一公里内的投递员投放在各自客户手里。
现代化交通工具早己替代两条腿送信,交通演变人为机械操作。
回观历史演义,我们有19世纪的人工、马车、箭、船……已经演变成多种的特殊职业者。如狙击手、尖刀队、侦察兵、先遣队……等等,这些都有很强战斗力,逆行、突袭决定性战时作用。
当然,只有在紧急情况下信使才会需要那么拼命。并不是所有信使都那么苦逼,绝大部分时候信使会使用马,自行车或是摩托车等交通工具在战场间传信。传信的方法除了信件,也有很多其它的办法,比如信号灯、信号弹,一战场上部队甚至会让自己的士兵冲锋时披上标有记号的被单或是自己背上贴彩玻璃以方便辨别敌我。此外,除了人以外,人类的好朋友:狗和信鸽也承担了战时信息传递者的职责。
简而言之就是落后的军事思维和军事技术进步之间形成的不对等状态所造成的。一战爆发之初,几个交战帝国的战术思维依旧还是19世纪普法战争期间那种依靠步兵,骑兵快速包围歼灭的陈旧思想,殊不知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大爆发,战争早已不是以前那种贵族间列队互相枪毙的游戏
意识到正面进攻只会白白葬送人力,双方都开始深挖战壕,巩固防御,前线短短的临时战壕逐渐变为了复杂,面积宽广的防御工事来抵挡敌人的炮火。因此,在经历了大规模伤亡后,战争初期确立的前线整整四年都没有经过多少变化。大多数时候战争以低密度的军事摩擦为主,尽管双方在四年中都有几次互相突破防线的尝试,比如1914年的马恩河战役,1916年的凡尔登,索姆河战役、1917年的尼维尔,帕尚代尔战役,但这些战役往往对战线的发展微乎其微,以白白牺牲了数以万计人的性命为代价而只前进了几公里。四年中的大多数时候,战争以双方战壕的静态僵持进行。
导演萨姆·门德斯聚焦第一次世界大战,以两个传令兵的视角,带领观众横穿1917年西线战场,完成一场战争救赎。港版译名《逆战救兵》,更能体现出电影的“拯救”主题。
从技术角度看,《1917》最大看点无疑是超高难度的一镜到底。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和最佳混音——三项奥斯卡技术奖项实至名归。
人类需要和平原因:
法国是全世界少有的几个仍然存在无人区的国家。位于法国中部凡尔登附近,大约460平方英里的“红区”是一战西线战斗期间最为激烈和血腥的地区,因为土壤中存在大量的未爆弹药和从毒气弹中泄露的化学成分,哪怕过去百年这块土地依旧致命且危险。直到今天这片红色区域都因为危险未向公众开放,而且每年红区都能清理出上百吨的未爆炮弹。官方估计这片土地需要300-700年才能恢复,可见一战对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恐怖的破坏力。
编剧威尔逊·凯恩斯说,这部影片的全部意义在于,你会在另一个人的生命延续生命价值。也许这才是《1917》给于我们的生命体验,不止于战争,不止于历史。
亚里斯多德:"闲暇当然是一种幸福。因为,我们为了获得闲暇而工作,为了和平过日而战争。一切尘埃落定,好像大脑一片空白的斯科.菲尔德又坐到树下,一如电影开篇时的画面。未曾间断的长镜头,仿佛完成了一个轮回,只是这中间他九死一生炼狱般的经历再也无法抹去,只有他掏出的家人黑白照片,剩下的他内心唯一慰藉。影片开场斯科.菲尔德和布雷克在绿草茵茵中惬意的酣睡;影片的结尾,斯科菲尔德独自倚坐在树下,手中攥着家人照片廖望远方。回忆着什么?一切一去何其相似,时间就是过去展望和未来的始末,只是物是人非,故人己去。
最后,导演以字幕的形式向参与过“一战”的爷爷致敬,他的爷爷与布雷克和斯科.菲尔德一样,也曾是一位穿梭在生死亡线上的传令兵。罗曼罗兰 :"从呼喊的深渊中,从一切憎恨的深渊中,我要向您高歌,神圣的和平。"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