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几乎再现了一个真正的战场,这里的士兵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他们因为战争迫不得已背井离乡,在战场上等着他们的只有饥饿,寒冷和残酷的战场,面临这些,一个下士因为上级命令和1600名战友的生命,艰难的向前线送去信件,在路上他失去了唯一与他同行的战友,一个人继续走,飞来的子弹,落下的飞机炮弹和突然出现的德军随时会要了他的命,虽然害怕,但却从不退缩,继续匍匐前进,趟过的河,水里都是死去的战士,上了岸,他崩溃了,蜷缩在地上痛哭,一阵阵歌声让他好奇的往前走走,是英军!是自己的战友!并且也是他一直苦苦寻找的那支部队!他又激动又着急因为战争就在一线之间,就差一身令响,他冲进战壕,冲去前线,上尉在前面,士兵很多他无路可走,果断冲出战壕,在枪林弹雨下疯狂奔跑去给上尉送信,炮弹在耳边轰炸,他毫不理会,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撤退!不能冲!”最后他成功了!他送到了,离开战壕到后方医疗部找跟自己一起的战友的哥哥把战友的遗物给他哥哥,他走开了默默坐在一棵树下,看着自己亲人的照片,看着远方,他不知道这个战争什么时候才能结束,什么时候才能见到他的亲人,他很想他们,而战场上的每一位战士无不再想念自己的亲人,跟亲人的联系只有冰冷的信件却没有温暖的拥抱,但又是这些勾连彼此的信,传递着温暖。
象征符号很多:手扎到铁丝网——一旦卷入战争,便无法全身而退;路过的泥沼——拖住你前进的脚步或者延缓你逃走的脚步;马,战争中出场率较高的动物,但却死了很多——不祥之感;不要对敌人仁慈——因为如果你是东郭先生,那他就可能是一匹狼,恩将仇报;很多很多这样的象征;最后:战争的机器一旦开动,便很难停下来。
配乐稍逊于《敦刻尔克》,但仍然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片。属于小众的口碑片。你可以看到精细的场面调度和镜头追踪,每一处都堪称完美。长镜头以完美,展现人物情绪,场景等多重功效,同时也非常昂贵。可以参考速度与激情8中开场中杰森斯坦森在医院的剧情。
100%还原了战争的残酷!全程无尿点!一战是战争中死亡最多的大战,由于发明了马克西姆机关枪和重炮,而战争进攻还以军团冲锋的模式,导致战场就是绞肉机。而影片的现场感,就是完全让你站在现场。长镜头是电影中最难拍的一部方法,中途不能有一点出差,这不是国内那种靠后期、靠配音、靠电脑制作的假能相比的。评分那么低,很奇怪。可能是国内对一战的历史并不熟悉。只有知道战争的残酷,才会珍惜和平的珍贵。
熟悉的朋友都知道,《1917》不是纯粹的一镜到底,采用了技术手段进行衔接处理。即便如此,这种技术挑战也难度不小。我们需要承认本片在技术难度攻克和工艺上的高水平发挥。为了尽可能保证镜头的连续性,影片主创们真的打造了长约5200英尺的实景壕沟和丰富的战场场景,并巧妙地用水洼、河流将它们无缝衔接起来。至于其间,光是演员的走位和摄影机的路径就用了四个月的时间来排练,超高要求了上到主角,下到群演的准确演绎与高度服从,同时也表现出了主创们的严谨与认真。的确,这种“一镜到底”必须“完美”,任何一个小瑕疵都有可能造成恐怖的浪费与延误,正如同两位士兵所执行的非常任务一般,就这么一次,不可重来。《1917》,说它是“视觉奇观”也并不为过。影片在中场使用了黑屏来打破时间与视点的连续性,从而切分成了上下两个部分。上半部分,是一部惊悚公路片,强调跟随属性;下半部分,则是一部战争抒情片,注重情感烘托。
战场环境还原的比较逼真,生动描述了什么叫做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 同时也体现出了出了战争无比的残酷性。为身处乱世中的世人们感到悲痛,他们是悲壮的、感人的、可敬的、可歌可涕;我们身处和平时代是多么幸福。以史为鉴,珍爱和平,远离战争。
这个布景也太强了吧?横尸遍野,人的尸体、马的尸体、牛的尸体、狗的尸体、被砍的树,苍蝇、乌鸦。一镜到底看下去舒服得不要不要的,好几个爆炸都吓了一跳,也只有在电影院才能感受到的震撼。愿世界和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