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周洪新
自打人类的战争史中出现了战车这种武器后,对力量的崇拜和对更大、更强、更猛兵器的渴望,使得各国的武器设计师绞尽脑汁地企图将“无坚不摧”和“坚不可摧”这两个看似矛盾的概念在自己设计的战车上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款可以称霸战场的超级战车。
早在进入工业革命之前,人类就已经设计出了许多构思巧妙的超级战车,在中国有吕公车,在国外则有攻城塔。但是我们今天主要介绍内燃机普及后出现的工业时代的超级战车。
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超级战车的应运而生提供了条件。随着同盟国和协约国在欧洲西线战场展开了漫长而又残酷的堑壕战,密布着雷场、机枪、铁丝网和各种障碍物的战场,使得步兵和骑兵寸步难行。无论哪一方发起的进攻,全都以伤亡惨重却收效甚微而告终。来自战场一线的压力使得各国的武器设计师开始寻找各种可行的方法以突破敌方防线。人们最初的想法是使用安装有装甲板的装甲汽车。很快双方的阵营里就出现了各种型号的装甲汽车。然而装甲汽车在实战中表现不佳,由于战场地形复杂,密集猛烈的炮击使得地形变得更加恶劣,加之汽车车轮直径过小,很难在复杂的*环境中实施机动,只能承担一些侦察、警戒之类的有限任务,无法对敌军的主防御阵地实施突破。
如何改善战车的越野能力,于是成了当务之急。在遥远的俄国,一位名叫尼古拉·列别坚科的工程师秉承北方战斗民族简单粗暴的直线思维,构思出了一个战车模型:既然装甲汽车的小直径车轮无法越过堑壕和障碍物,那就加大车轮好了,一辆安装着巨大车轮的装甲车将足以彻底碾压所有的堑壕和障碍!
列别坚科立即将这个天才的想法付诸实施,他按照自己的天才设想做了一个小比例的电动模型,带到沙皇尼古拉二世面前。靠着这个精巧灵活的小模型说服了尼古拉二世,列别坚科当场就获得了拨款,以资助他开发一辆真正的试验车。1915年5月,“沙皇坦克”项目在俄国陆军部的支持下正式开始。
从外观上看,这种沙皇坦克是一辆外形非常类似火炮炮架的装甲车,它高达9米、长17米、宽12米,全重约为40吨。其中最具特点的就是列别坚科在沙皇坦克的两侧分别安装的直径为9米的巨大车轮,足足有三层楼高!任何一个人站在车轮底下,都会有一种强烈的压迫感,“沙皇”这个名字用在这辆巨无霸坦克上,真是恰如其分。
在车轮后方的支架上,是沙皇坦克的主车体,呈横向布置,位于距离地面4米多高的空中。车体内安装有两台250马力的德制迈巴赫发动机,分别驱动两个巨型车轮。车体顶部和下部各安装有一个巨大的炮塔,装备一门6磅炮,可360度全向旋转。而车体两侧,也设置了炮塔,各配备一门9磅炮,炮台上还有多处安装机关枪的位置,用以保障坦克左右的安全。
在车体后侧,一个巨大的车架向后下方倾斜延伸,车架的末端配备有一个较小的导向轮,用于控制车辆转向。乘员需要沿着车架攀爬才能从地面进入半空中的车体。沙皇坦克的最高时速为每小时17公里。
沙皇坦克所有部件的生产最终在1915年中完成,并被运到一个距离莫斯科60公里的试验场上组装,准备进行试验。试验车没有安装武器,原因很简单:在这个新设计完全证明自身价值之前,军工部门拒绝为其发放武器。
在1915年8月的第一次测试中,试验车一开始的表现尚令人满意,它开过了一片荒地,并且撞倒了一棵白桦树,证明了自身的坚固程度。但随后它的“阿喀琉斯之踵”便暴露无遗:位于车身后部的小型导向轮在测试中屡次被各种障碍物卡住,还不时陷入松软的地面,这导致试验车的机动性大受影响!此外在实测中,三轮结构的战车因为重心较高,在通过复杂地形的时候摇晃得相当厉害,行驶不稳定,让里面的乘员有不安全的感觉。
同时在场观看测试的俄军官兵也指出了该车的另外缺点:如此高大的目标,在战场上很难隐蔽自己,肯定会成为敌军炮兵集火射击的目标,而车体两侧巨大的车轮又相当脆弱,无法抵御攻击。这样一来,不仅突破敌军防线的目的没有达到,还为对方制造了一个巨大的炮击标志!
另外,列别坚科无法回避的一个事实是:沙皇坦克的造价也相当高昂,光试验车的报价就已经高达25万卢布——相当于今天的数千万美元。当然这不仅是这头俄国巨兽所独有的特点,也是其他超级战车的通病。
在这次测试之后,虽然后续的沙皇坦克改进工作仍然在进行——比如试图改装马力更大的发动机,以弥补其尾轮越障能力不足的问题。但此时俄军在前线连续败于德军,糟糕的战局已经让俄军高层心力交瘁,俄国经济也每况愈下,再也不容许耗费巨帑在这头价格昂贵而又没有任何用处的钢铁巨兽上了。沙皇坦克计划最终被迫停止,唯一一辆原型车也被弃置在试验场上任由风吹雨打,直到1923年苏俄政府下令将其解体。
昙花一现的沙皇坦克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1916年在西线的索姆河战役出现了一种新型的装甲战车,这就是被为人们所熟知的坦克。坦克的出现使得武器设计师眼前一亮,这种履带式的战车可以轻松地克服绝大部分障碍物,通过能力远胜过那三脚猫一般的沙皇坦克,另外较为低矮的车体使得其隐蔽性大增。各国设计师以此为蓝本,迅速掀起了一轮超级战车设计的小高潮。这些超级战车已经具有了某些与此后的超级战车相似的地方——遍体厚甲,火力强大,战斗全重超过100吨,速度缓慢。
英国凭借着开发出第一款实用型坦克的先机,在西线超级战车设计大赛中拔得头筹。由于在索姆河战役中有多辆MKI型坦克被德军的*炮击毁,英国人打算增强坦克的防护,同时加强其火力。在经过一番努力之后,一款名为“飞象”的超级战车被设计出来了。“飞象”战斗全重约100吨,由两台105马力的戴姆勒发动机驱动,长8.63米,宽和高都是3米,车首部装一门57毫米(6磅)炮,左右侧面各装有两挺机关枪,后部也有一挺。“飞象”的车体全部包裹着51毫米厚的装甲板,经过英国人之前的测试,德军任何一种*火炮都无法击穿这种厚度的装甲。幸运的是当这个设计方案被提交到英国陆军部时,经过一番激烈的辩论,英国人最终明智地将方案打了回票——因为在英国陆军看来,保持坦克的机动性远比防护重要。虽然设计师最后企图通过减弱部分装甲来减轻“飞象”的重量,但是无论怎么努力,其重量仍然高达50-60吨,最终陆军部失去了耐心,取消了这个项目。“飞象”最终未能留下实车,现在我们只能在坦克博物馆中见到“飞象”的模型。
德国在这一轮的竞赛中虽然暂时落后,但是不甘示弱,也在拼命追赶。1917年6月在德国生产的第一款坦克A7V出现之前,德国国防大臣就已经命令竭尽全力设计一款自己的超级战车——K战车。1917年6月28日,国防大臣命令生产十辆样车。其中五辆由威格曼公司生产,另外五辆则由柏林的利贝轴承厂生产。这种战车最初的设计重量是165吨,但是德国人在经过一番考虑后,觉得还是将重量降到120吨更现实一些。
K战车比英国的“飞象”还要大一圈。其性能指标如下:战斗全重120吨,长13米、宽6米、高3米,在车体两侧凸出的炮台上共安装有四门77毫米火炮,其中两门火炮向前,两门向后,战车上还有七挺MG08式机关枪。由于其重量太大,无法运输,因此不得不将其拆成部件,运到前线,再拼装成完整的战车。K战车有二十七名乘员,包括一名车长、两个驾驶员、一名信号兵、一名炮长、十二名炮兵、八名机枪手和两个机械师。德国人甚至一度还想给K战车配上火焰喷射器,但最后的样车上还是取消了这玩意儿。
有两辆样车在战争结束时几乎接近完成,不过仍然只能在工厂里无奈地迎来了停战。由于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不得拥有坦克,因此在协约国的严令下,这些样车被拆毁。但德国人对超级战车的痴迷并没有随着战败而湮灭,多年后时机一到就又重新萌发。
随着二战的爆发,武器设计师们又一次迎来了超级战车发展的黄金时代。由于德军无法在坦克数量上压倒对手,尤其是1941年6月德国发起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时,遇到了苏联的KV系列重型坦克和T-34中型坦克,德军主力的III型和IV型坦克相形见绌。因而从希特勒到下面的将军都大受刺激,全都希望能够通过生产胜过对手一切坦克的重型坦克和超级战车,来实现以少胜多、以优击劣。
除了已经读者们已经耳熟能详的鼠式重型坦克,德国还有一个更大的脑洞,那就是P1000巨型战车,这种战车代号为“巨鼠”,是不折不扣的陆地巡洋舰,图中是“巨鼠”的候选方案之一。
在这种想法的驱动下,纳粹德国武器局第5处开始着手设计一种超级战车。由于希特勒也是狂热的超级战车迷,因此他批准由著名的军火巨头克虏伯公司(KRUPP)承担这种坦战车的研发工作。 1942年6月23日,克虏伯公司总裁格罗特博士(此前他从未主导过坦克的设计,他负责的是潜艇建造)亲自主导的超级战车的研发工作正式启动。
这种新的超重型坦克被格罗特博士命名为“Landkreuzer”,也就是“陆地巡洋舰”的意思,编号是Krupp P1000(巨鼠)。而对舰艇非常熟悉的格罗特博士在这款坦克的设计中加入了大量海军的元素,因此看起来非常怪异。
计划中的P1000坦克,长35米、宽14米、高11米,战斗全重约为1000吨!为了承受其巨大重量,P1000每侧的履带宽达3.6米,是由三条1.2米宽、21米长的履带组合而成。P1000的设计最高速度是40公里/小时,其动力系统将采用两台MANV12Z 32/44型24缸的柴油发动机,输出动力可达到17000马力(2 X 8500马力);或者使用八台戴姆勒·奔驰MB501型20缸的柴油发动机,其输出动力也可以达到16000马力(8 X 2000马力)。前一种发动机之前是用在潜艇上的,后一种是用在E型鱼雷艇上的,格罗特博士将其用在了坦克上,真堪称是一项创举。由于考虑到没有任何一座桥梁可以承受这种战车的重量,因此P1000还安装了通气管,以备潜渡河流。
P1000坦克的重量分布是:武器系统300吨(那些炮就重达100吨,所以炮塔重量应该是200吨),装甲和车体总重为200吨,履带重100吨。其余的重量则分配给其他辅助系统。
关于P1000的武器,其中一种方案配置是:
一座双联装280毫米主炮(这是格奈森瑙级战列巡洋舰上的主炮,但是将三联装改为双联装,以便腾出更多的空间装炮弹),值得一提的是,主炮炮弹重达300公斤,有穿甲弹(内含8.1公斤炸药)和高爆弹(内含17.1公斤炸药)这两个弹种;
一门128毫米火炮(鼠式坦克和猎虎坦克歼击车的同款炮),关于这门火炮的安装位置,有不同的说法,大多数人认为将和主炮一起安装在主炮塔上,但也有人认为这门128毫米炮会安装在车体的后部,充当尾炮。
两座四联装20毫米flak38高射机关炮和两挺15毫米MG151/15大口径机枪用以执行防空任务。
车体内部还安置有一个小型车库,可以容纳两辆BMW R12型摩托车以供侦察兵使用。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小型储存室以放置乘员的个人用品,甚至还有一间小小的手术室和一间洗手间。
1942年12月,沉迷在超级战车中已不可自拔的克虏伯公司又推出了一款重达1500吨的超级坦克方案!项目的代号为P1500。这个钢铁巨兽的正面装甲最厚处竟达250毫米,装备一门德国制造的口径最大的火炮——800毫米的“多拉”炮和两门150mm榴弹炮,动力系统仍然是老办法——使用2-4台潜艇用柴油发动机驱动!
这两种超级战车的研究工作一直进行到1943年上半年,但终因技术水平的限制,无法解决其体型和重量这两大难题。这种超级战车一上路,就会将公路碾成豆腐渣,直接压垮桥梁,使其很难沿着公路实施机动;而太过宽大的车体使得铁路运输也几乎无法进行,不但现有的平板车无法容纳这个巨兽,就是造出可以容纳P1000的平板车,如何通过桥梁和隧道的问题仍然无法解决。由于这些现实的问题无法克服,德国军备部长施佩尔下令终止这些徒费巨资的项目,希特勒也最终默认了这个事实,从而宣布了德国超级战车项目的死刑。
随着二战的结束,各国设计开发出的那些形形色色的超级战车,也走向了穷途末路。许多尚未生产出实体车的计划被束之高阁,而已经造出部件乃至实体车的下场也无非是被拆解回炉,化剑为犁,运气稍好的则在某个博物馆里占据一角,默默地了此一生。
随着超级战车的衰亡,统治陆地战场的战车是新一代的主战坦克。主战坦克结合了二战中型坦克的机动性和重型坦克的火力和防护,战斗全重在40至60吨,越野机动能力较强,公路时速在40-60公里,装备105毫米以上口径火炮一门,其均衡的性能使其当仁不让地成了现代陆军的基本装备和地面作战的主要突击兵器。
没想到,随着超级战车在战场上逐渐淡出,这个本该湮灭在历史中的概念武器,却因为电影工业的突飞猛进,借助影视剧又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在乔治·卢卡斯拍摄的时代经典《星球大战》系列电影的第二部《帝国反击战》中,就出现了银河帝国军队装备的一种名为AT-AT的超级战车。
AT-AT是一种类型奇特的超重型战车。这种战车由夸特动力船坞设计制作(顺便说一下,另外一种帝国超级武器“歼星舰”也是由该处建造)。AT-AT高达15.5米,远远望去就像一头巨大的猛兽,这头巨兽的头部既是炮塔也是乘员舱,其下颚上安装有重型激光炮,而头部两侧则装备较为轻型的速射粒子炮。重型激光炮可以摧毁任何敢于阻挡战车前进的敌人和障碍物。乘员由一名车长、一名炮手和一名驾驶员组成。在AT-AT后部由厚重装甲保护的主存储舱空间巨大,足以容纳五辆帝国飞行摩托,或者搭载多达四十名士兵。这些士兵或飞行摩托可以在它跪下时从后部的突击坡道下到地面部队,或者从其庞大的身躯中通过机架或绳索降落到地面。号称“全地形”的AT-AT超级战车,能缓慢地通过绝大多数障碍和地形,但其复杂的腿部机械结构需要经常维修保养,而且也是这种庞大战车最薄弱的环节。在《帝国反击战》中,义军的X翼战斗机就是集中火力攻击其腿部,甚至使用金属缆绳缠绕的战术,击毁了数辆AT-AT战车。因此,说实在的,这种超级战车是一种心理震慑效果胜过其实际战斗力的武器。
虽然军事价值很值得商榷,但从无数的科幻影视作品中可以看出,人们对超级战车的痴迷非同一般。现实中早就被证明完全行不通的超级战车,还是如百足之虫一样牢牢扎根在人类的科幻文艺中,大概这就是科幻迷们的“大机器情结”在作祟吧……
值得庆幸的是,时至今日,超级战车不是停留在设计图和样车上,就是只在科幻电影中大出风头,并没有真正变成战场上吞噬生灵的凶残巨兽。不过随着技术的发展,说不定有那么一天,我们能看见真正形如山丘、气势骇人的超级战车出现在现实之中。
科普百分百·助力科普中国,让科学知识在网上和生活中流行起来。温馨提示:以上为科普百分百网上阅读所浏览内容,转载分享只为知识传播和学习宣传,本文内容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如有意见建议,请私信留言,我们会及时处理。欢迎关注,谢谢。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