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战国时代的三种选择:最富的齐国、最大的楚国和最强的秦国

终结战国时代的三种选择:最富的齐国、最大的楚国和最强的秦国

首页战争策略终结战国更新时间:2024-04-25

战国末年,社会经过长期的战乱蹂躏,终于孕育出统一的曙光。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强烈要求,百姓厌恶战争、渴望统一的心情,都注定战争不是终点,统一和太平才是。当时,有希望实现全国统一的国家有三个:最富的齐国、最大的楚国和最强的秦国。

战国形势图(前280年)/图片源于网络

齐国地处山东半岛,有渤海和黄海围绕,渔盐产业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使齐国成为最富有的国家。国富是国强的基础。实现国强就需要物质财富的合理配置。因此,国家机构、行政管理、政治效率和领袖决策偏好成为影响国富转型国强的至关重要的因素。齐国最终未能承担统一天下的重任关键就在于此。

★战略失策,政治弱智。国家投机外交的理性是微弱的。楚国和齐国结盟是战略上的遥相呼应,是外交上的相互配合,是道义上的相互支持,能够极大地限制秦国的领土野心。张仪的诈谋、楚怀王的贪婪和短视共同导致齐楚盟约的破裂。但齐国的不理智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楚国暂时的背信弃义,不应该影响两国结盟共同对敌的政治大局。一时龃龉,不应该将广泛的共同利益抹*。楚国丧失齐国这个强大盟国,齐国同样丧失楚国这个强大的伙伴。齐楚反目,是绩效最差的两损博弈,而秦国成为最大的赢家。齐愍王联合楚魏成功灭宋之后,过度膨胀和外露的政治野心,损害了其他大国的利益。外交上日渐孤立。不得人心的侵燕战争,让齐国陷入持久战。战争的结果是齐国的全面败退、燕国领土的恢复和燕昭王励精图治实现国家强盛。燕昭王用郭隗富国,用乐毅强军,报复性的对齐战争不久爆发。齐国大部被占领。战略上的荒唐让齐国的财富、国力消耗在长期的战争中。

★国家财富配置的取舍不当,大量财富投资在文化教育上。最突出的实例就是对稷下学宫不遗余力的长期支持。稷下学宫的办学性质是政府主导。齐国统治者的开明政策,让稷下学宫成为百家争鸣名副其实的真正所在。道、儒、法、名、兵、农、阴阳、轻重诸家代表人物大都在此讲学,宣扬各自的观点。著名学者获得齐王的优待礼遇,名义上被尊为上大夫,实际上享有上大夫的俸禄。因此,稷下学宫正常运营的成本和高知识分子的人力成本占据了国家大量的财富。富国重教,不是不好,而是不合时宜。战国兼并战争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国家的根本生存之道是通过强军实现强国。

总之,齐国具备实现国家统一的物质条件,但缺乏政治条件。

楚国是战国七雄中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历代楚王,大都励精图治,崇尚武力。拓边战争,灭国数十,使楚国成为毋庸置疑的大国。但楚国大而不强。

★根本原因在于制度变迁的不彻底。楚国历史上曾经出现两次制度革新的大好局面。第一次是吴起在楚国的变法。然而保守势力的尾大不掉、楚王死后的政变和吴起的被*,夭折了楚国的改革。富有活力、更有效率的封建制度并没有完整有效地建立起来。第二次是屈原在楚国的改革。楚怀王听信谗言和屈原的被冷落驱逐,葬送了来之不易积累起来的改革成果。楚国在守旧势力的制约下始终在强国的大门外徘徊。

★领袖无能,战略失误。楚怀王昏庸、忠臣放逐和小人当道充当了楚国彻底削弱、无复强盛的拐点制造者。楚怀王被软禁秦国后,继位的楚顷襄王彻底放弃了屈原在国内修明政治、严明法度、富国强兵,在外交上联齐抗秦、南北合纵的国家战略。

总之,楚国具备实现国家统一的国土条件,但也缺乏政治条件。

这时,楚国面临危局。楚顷襄王六年,秦韩伊阙之战爆发。韩国损失惨重,东方震动。秦昭王写信威胁楚王,准备结盟诸侯,与楚国一决雌雄。楚顷襄王被迫与秦讲和。楚顷襄王十四年、十五年,两次屈辱地会盟秦昭王。军事上的失败和政治上的懦弱致使楚国进一步衰落。

楚顷襄王十八年,楚王接见一位名为弱箭射雁的奇人、实为主张合纵的纵横家。这位纵横家畅谈楚王祖先的光荣历史,哀叹今天地削国弱的耻辱局面。楚顷襄王经此一激,决心合纵伐秦。秦国先发制人,起兵伐楚。秦楚战争爆发,楚军屡败,丧失了上庸、汉水、鄢、西陵等战略要地。楚国的北方和西方国防门户大开,再无险可守。楚顷襄王二十一年,楚国都郢被秦将白起攻破。楚国王陵遭焚烧。楚国迁都至陈(今河南淮阳)。迁都后,楚王聚集军队仅10余万。楚顷襄王二十一年,楚国的巫郡和黔中郡被秦国攻占。

楚国的危局演变成了残局。楚国的西方、北方和南方同时遭受秦国的威胁,国都的破灭和王陵的被毁使国家意志饱受打击。楚国日之夕矣,苟延残喘。

从楚顷襄王、楚考烈王、楚幽王、楚哀王到楚王负刍,楚国在贵族内斗和政变中走向了末路。春申君不可谓不智,但对小人疏于防范,不仅身死为天下笑,客观上也加速了楚国的灭亡。春申君,名黄歇,青年时代游学四方,拜访名师,内修见识,外长辩才,得到楚顷襄王的重用。

公元前278年,楚国都城郢被秦国攻破之后,匆忙败逃的楚顷襄王无法在短时间内积累起有生力量,阻挡秦国的继续进攻。楚顷襄王迫切希望与秦国议和,获取喘息之机。然而,楚顷襄王对此信心不足。

楚顷襄王曾以太子的身份为质秦国,公元前302年,他私斗并*死秦国大夫,不得已逃回楚国。秦楚关系恶化,公元前299年战争爆发。楚怀王不听屈原规劝,入秦求和,被秦昭王扣留软禁,公元前296年客死秦国。秦昭王十分藐视新继位的楚顷襄王,20年间连续发动多次侵楚战争。因此,秦楚两国的世仇深恨,让楚顷襄王犹豫不定。

求和希望似乎飘渺,继续战争力不从心,但又必须从议和与战争两种方案中择其一。最终,楚顷襄王决定派黄歇入秦求和。公元前272年,在秦昭王联合韩魏准备南攻楚国的危急时刻,黄歇到达秦国,及时上书秦昭王。

黄歇认为,秦楚相攻,必然两败俱伤,其余五国就可坐收渔翁之利,倒不如秦楚结盟,合击其他国家。秦昭王考虑到目前国力难以攻灭楚国,秦楚之战一旦全面爆发,必定成为长期战争。楚国广大的战略纵深将让秦国的财富灰飞烟灭在战争的泥潭里。最终结果是韩魏等国乘机崛起,西攻秦国。

秦昭王对长期战略的睿智考虑和现实利害关系的深刻把握,使楚王忐忑不安的秦楚和议达成。秦国派遣使臣送去厚礼,楚国则派黄歇与太子熊完为质秦国。秦昭王将他们扣留长达十年之久。

公元前263年,楚顷襄王沉疴难愈。太子熊完回国继位成为当务之急。秦国的反对和阻挠导致熊完不能成行。太子熊完和秦国丞相范雎关系平素良好。黄歇抓住这一点,前往游说范雎。黄歇分析,楚顷襄王重病在身,一旦病逝而太子不能及时回国继承王位,楚国一定会另立太子抗衡秦国。如果秦国能及时让熊完回国,他一定会感激秦国的恩德。秦楚的盟国关系将会得到巩固。

范雎将黄歇的见识告诉秦昭王。秦昭王未同意黄歇的建议,只是派遣熊完的师傅回国探问楚顷襄王的病情。然而,楚国复杂的政治形势清楚地表明,熊完回国已经刻不容缓。楚王病卧床榻,宗室阳文君把持朝政。一旦山陵崩,太子熊完不在王侧,阳文君一定拥立自己的儿子为楚王。

在这种岌岌可危的形势下,黄歇让熊完更换服饰,扮成楚国使臣的车夫,成功地逃离秦国。黄歇甘冒凶险,留在秦国,对外宣称熊完染病,谢绝访客。待熊完进入楚境,化险为夷,黄歇将实情告诉秦昭王。秦昭王怒火中烧,意图让黄歇自尽。范雎以熊完为楚王、黄歇受重用为由规劝秦昭王,*黄歇可能导致秦楚反目,放黄歇一定促成秦楚亲善。秦昭王从大局考虑,送黄歇回国。

楚顷襄王去世后,熊完继位为考烈王。公元前262年,黄歇被赐号春申君,封淮北12县,居令尹高位。楚考烈王年轻有为,锐意进取,春申君才干殊优,励精图治。楚国破碎的江山重新得到整理,屡战屡败的阴霾一扫而光,残局楚国迎来了让人意料之外的小阳春。

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鏖战爆发。赵孝成王用纸上谈兵的赵括,弃名将廉颇,导致长平惨败,超过40万的精锐力量被俘虏坑*。公元前257年,赵都邯郸被秦军包围。赵国危在旦夕。赵国平原君赵胜赴楚国求援。

长平会战形势图/图片源于网络

秦楚是实际上的敌国,面子上的盟国。在赵国一旦灭亡、秦国实力将剧增的利害关系上,唇亡齿寒的潜在负效应让楚王毅然放弃秦楚盟约,派遣春申君率大军急救赵国。

同时,鲁仲连义不帝秦游说魏国权臣辛垣衍的成功,信陵君击*魏军统帅晋鄙后执掌军权,于是楚赵魏三国结盟,最终一举击溃秦国。公元前256年,黄歇伐鲁。第二年,鲁国灭亡。通过救援赵国、攻灭鲁国,楚国重振国威。但楚国暂时表面的强大不能掩饰实际的虚弱。军事上的北进战略导致对秦防御的彻底失败。楚国的当务之急不是对外扩张,而是修养生息,恢复元气,积蓄国力;楚国的心腹大患不是北方诸国,而是西方强秦。合纵聚集六国有限的力量,依然可以阻挡秦国铁骑前进的步伐,而楚国不理性的拓边战争灭亡了别人,也耗尽了自己。

虚假的繁荣不能掩盖利益华裳下的内争。李园本为春申君侍从,将妹妹李嫣献给春申君。李嫣受宠于春申君,不久*。春申君竟把怀有自己骨肉的李嫣献给无子的楚考烈王。她生下儿子,被楚考烈王立为太子,李园因此飞黄腾达,并开始谋夺春申君的权位。

公元前238年,病重的楚考烈王对外戚和宰相的明争暗斗已然无能为力。太子舅父李园处心积虑的准备,并没有让春申君黄歇在得到门客屡次报警后而提高警惕。楚考烈王病逝时,李园第一时间进入王宫,在棘门成功伏击奔丧而来的春申君。英魂一缕,随之西去。

政变后,太子登基,称楚幽王,李园摄政。楚幽王在位10年而逝,他的亲弟弟登基,称楚哀王。然而,新王在位仅两月,就被异母弟弟公子负刍*死。李园和李嫣同被诛*,一代权臣,就此陨殁。

公元前226年,楚王负刍继位的第二年,秦楚战争再次爆发。秦将李信和蒙武率军20万攻入楚国境内。楚将项燕领兵反击。项氏累受楚王厚恩,世代为将,被封于项。赫赫武功和伟大家族让项氏子孙无比自豪。项燕是楚国名副其实的三军统帅,挽救国家的危亡,维护家族的声誉,保全个人的安危,与秦周旋责无旁贷。

在李信大军的攻击下,楚王在政治上与秦国和议作缓兵之计,在军事上依靠名将项燕诱敌深入。待秦军深入楚国境内,兵力分散疲惫的时刻,项燕率领精锐楚军,以逸待劳,完全包围李信大军。项燕瓮中捉鳖,攻破秦军大营两座,斩*都尉七名,取得了对秦战争的巨大胜利。李信在蒙武的接应下,损失惨重,侥幸回到秦国。

随后,秦国对楚国的报复性战争更大规模地爆发。老将王翦举倾国之兵来犯。取得辉煌胜利的楚军犯了骄兵必败的兵家大忌。避敌锋芒、诱敌深入、在运动中寻机歼敌的正确战术未被使用,陈兵边境、长期对峙、阵地鏖战的战术被认为是最优的作战模式。于是,王翦的铁骑踏碎了楚军骄狂的心境,项燕在主力被歼的情况下自刎而死,画上了世受王恩的忠诚家族最悲壮的句号。

楚国走过了一个开局、盛局、衰居、败局、残局到死局的生动历史轨迹。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项氏家族也式微在统一战争不可阻挡的潮流里……

齐国虽富,楚国虽大,均不足以一统江山。历史偶然地同时也必然地将这一影响华夏民族进程的伟大使命交托给地处西陲的秦国。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奋六世之余烈,蚕吞鲸食,最终将东方六国囊括其中。

秦国英主累出,人才济济。秦孝公继位之初,面临亡国灭族岌岌可危的形势。秦魏战争中,秦国屡败导致河西战略重地丧失。魏国获得了西进的桥头堡,秦国丧失了潼关屏障和东进争雄的前沿阵地。一旦魏国乘胜追击,关中膏腴之地则不为秦有。秦孝公发布求贤诏,重用商鞅施行以富国强兵为核心的改革方案。秦国由此强盛。公元340年,秦魏战争再次爆发。商鞅大败魏军。魏国献出部分河西之地达成两国和议。秦国终于摆脱了被动挨打的战略态势。

秦孝公病逝后,其子继位,称秦惠文王。秦惠文王用公孙衍为大良造,再败魏军,河西之地尽为秦国所有。秦国东部边界达到黄河和潼关,形成进退有据的战略态势。秦惠文王重用张仪游说楚怀王,破坏阻扰秦国东进的齐楚联盟,并打败楚国,突破秦岭,攻占汉中要地,打开了进入湖北的门户。秦惠文王又采纳将军司马错的建议,攻克巴蜀地区。国土空间的大大扩展意味着实力的剧增。

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病逝,太子荡继位,称秦武王。秦武王当务之急需要解决两件事。首先是蜀相陈庄的叛乱。秦惠文王攻占蜀地之后,蜀相陈庄拥兵自重,企图脱离秦国。秦惠文王未及解决此事,便溘然长逝。其次是稳住周边诸国,构建和平的外交环境。秦武王新立,韩魏楚三国均有异动。稳住邻国就可以为集中精力和实力解决陈庄事件提供必要条件,解决好陈庄事件就可以为再度东进争雄提供充分条件。

于是,秦武王趁韩、魏、齐、楚、越派遣使者来恭贺登基的时机,积极地进行了外交斡旋。高调接见越国使者,签订共同制楚的密约。当时,勾践灭吴后的越国非常强盛,与楚国为邻。楚国的强盛,阻挡了越国向西扩张的步伐;越国的强大,遏止了楚国东进拓土的雄心,所以楚越两国水火不容。秦越密约达成是一招牵制楚国的有效高棋。秦武王又派叔父樗里疾交好韩使,自己则重视齐使。魏国则在齐国孟尝君的压迫下倒向了秦国。这样,秦武王稳住了韩国,结盟了越国,拉住了齐国,牵住了魏国,孤立了楚国,实现了创建和平外交局面的初衷。然后,秦武王又集中力量,平定了陈庄在蜀地的叛乱。

国内政局稳定后,秦武王继承了世代相传、并为商鞅变法所强化的好战传统。秦惠文王时,张仪曾深谋远虑地说,秦国逐鹿中原首先攻克韩国军事重镇宜阳。宜阳同时也是周都洛阳的门户。只要宜阳在握,秦国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进入洛阳,挟天子以令诸侯。然而,当时秦惠文王的战略重点集中在灭蜀战争上,只得搁置张仪的计策。秦武王英明神武,继承前辈遗志,积极备战,在内部统一宜阳战役的认识,在外部破坏魏韩同盟,派遣左丞相甘茂率五万秦军联魏伐韩,越地千里,劳师远征。发兵之前,甘茂不无忧虑地劝说秦武王,宜阳战役绝非短期战争,时间一长,必定有人进言退兵。前功尽弃还不如不打。秦武王坚定地说,寡人绝不会听信闲言碎语,与你订立息壤盟约,让你无后顾之忧。

甘茂攻打宜阳,五个月寸步难移。右丞相樗里疾劝秦武王撤军。秦武王决心动摇,命甘茂班师。甘茂给秦武王回书信一封,仅写“息壤”二字。秦武王体会到甘茂的良苦用心,令五万大兵东援宜阳前线。甘茂新获劲旅,士气大增,击退韩国援军,攻占宜阳。

宜阳战役后,秦武王亲率任鄙、孟贲等猛将进军洛阳。周天子无力抵御,打开城门,迎进秦军。秦武王进入周宗庙,观礼九鼎。秦武王提议举起重鼎,任鄙力劝,孟贲怂恿。秦武王跃跃欲试,孟贲身先士卒勉强举起重鼎,但已经血气上涌,差些晕厥。秦武王怎能败于臣子。大鼎一举,随之落下,砸中秦武王右脚。秦武王惨呼,待太医到达,已经不省人事。

秦武王死后,在燕国为质的异母弟公子稷被拥立为新主,称秦昭王。秦昭王继位之后,文用范雎,实施远交近攻的战略,武用白起,攻城掠地大大加快了统一的步伐。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爆发。秦国大胜,坑*赵国降卒40余万。长平之战打破了秦与东方六国的军事平衡,成为周平王东迁洛邑后天下由分裂到统一的拐点。

秦昭王在位五十五年,去世后太子安国君继位,称秦孝文王,在位仅三天。太子异人登基,称秦庄襄王。秦庄襄王用吕不韦为国相。适逢东周国君策划合纵西攻秦国。秦庄襄王先发制人,令吕不韦攻灭东周,继而命大将蒙骜攻打赵魏。秦庄襄王的军事行动将全国统一推进了一大步。

公元前246年,秦庄襄王逝世,子政继位,这就是后来实现全国统一、赫赫有名的千古一帝秦始皇。秦王政奋六世之余烈,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攻灭东方六国,实现了全国统一。

秦灭六国形势图/图片源于网络

秦国一统江山极为幸运。英主在位,贤臣执政,猛将云集,硬实力从不缺乏。然而更重要的是,令东方六国汗颜的文化软实力。统一天下的基础是具备包容天下的文化理念。当时东方六国都在一定程度上聚集和积累这种理念。但齐国用其名而不务其实。因此稷下学宫名家万千,争鸣火爆,而齐王不能落实名家思想、为国谋利,只停留在清谈的层面。楚国用其实但不能终其实。因此一个吴起不能将改革大业坚持到底,一个廉颇不能老当益壮扬威沙场。只有秦国不遗余力地实践开放而包容的用人策略,而该策略正是天下这一文化观念的最直接的反映。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