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罗伯特•福尔奇克
译:姚军
人们往往忘记这样的一个事实: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代价沉重的殖民冲突和大量其他需要军事力量或者安全保障的情况显著地分散了法国和英国的注意力。1919 年,英国面对爱尔兰的革命和国内战争,在四年内就投入了5 万名官兵。英国在地中海地区也投入了重兵,包括达达尼尔占领区。法国的北非殖民地麻烦不断,占据叙利亚也只能增加其海外行动的负担。1924 年,摩洛哥问题升级为“里夫战争”(Rif War),仅在第一年就花费了将近10 亿法郎,并迫使法国陆军从本土抽调了2 个军。
“里夫战争”并不轻松,法国陆军面对的是一个强硬的对手。驻摩洛哥下级军官安德烈·博弗尔中尉写道:“与我们交锋的是训练有素、机动灵活的战士。”最终,根据贝当的指示,法国投入了20 多万名官兵——可调动*军的将近一半——并动用了坦克及轰炸机,才在一场残酷的战役中粉碎了里夫人的军队。摩洛哥的扫荡行动持续了将近10 年,直到1934 年,法国还投入了3.5万名官兵和100 架飞机,搜捕各地的叛乱组织。
法国对叙利亚的统治从一开始就十分不顺,1925年7 月,局势转变成了公开的反抗。莫里斯·甘末林上将指挥驻叙利亚法军,1925 年10 月18 日—20 日, 他动用了炮兵和轰炸机,将起义军占领的大马士革部分地区炸成一片废墟,可能有多达1500 名叙利亚人死亡。甘末林此时不像1940 年5 月那样犹豫不决, 他以敏锐、无情的决断镇压了一场殖民地起义。对叙利亚起义的镇压又花费了10 亿法郎。除了1.5 万名军人阵亡外,摩洛哥和叙利亚发生的这两场殖民战争还消耗了数十亿法郎,这些钱本可用于法国本土的军事现代化。而且,即便主要军事行动结束了,法国军队仍不得不消耗更多资源,继续摩洛哥和叙利亚的平定行动,直到1934 年。叙利亚的后续行动需要再耗资40 亿法郎——接近马奇诺防线的造价。越南民族主义组织于1930 年发动了“安沛兵变”,法国不得不在印度支那(中南半岛)也投入更多兵力。
这些殖民地冲突还增加了脑力成本,使许多正规军将注意力放在反叛乱行动上,而不是为又一场欧洲战争做准备。人们往往指责法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准备重新打一场与一战类似的战争,但更准确地说,法国陆军在这一时期的焦点是准备镇压下一次起义。还有人提出,法国军队痴迷于线性作战,使他们对1940年的高速机动作战毫无心理准备,但摩洛哥和叙利亚的战役明显是非线性的。20世纪20年代,法国现役陆军扮演的是殖民地警察部队的角色,导致他们忽略了本土的预备役部队。
英国也在印度面临传统的低强度冲突,以及全球范围内的小规模局部作战。一战后,英国控制了伊拉克,并投入了可观的精力,试图将该国变成英国的附庸国,以便确保利用其石油资源。20世纪20年代末,皇家空军投入了8个中队驻守伊拉克,开始在该地区建设基地。同样,英国也持续投入资源,加强在埃及和巴勒斯坦的防务。1936年,巴勒斯坦发生的大规模起义迫使英国陆军投入了5万名官兵,以稳定该地区局势。尽管如此,镇压之后巴勒斯坦问题仍在持续发酵。驻印度的英国军队有4万人,而该国西北边境地区问题要求这些部队在1936—1939年积极作战。与法国陆军相同,英国陆军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很多时候关注的也是低强度冲突,而不是思考常规战争。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和法国政治领袖的整体国策都受到了殖民势力范围的影响。英国越来越担心日本在亚洲的扩张,1926年,英国政府决定在新加坡建立一个大型海军基地,以确保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能够采取某些行动遏制日本。由于这两个英联邦伙伴国家更关心日本的扩张,而远非德国的复仇,从而使英国的部分军事资源远离了欧洲。接下来的十年里,英国在新加坡基地投资了6000万英镑,1938年2月,该基地宣布启用。英国在中国香港和上海也派驻了大量守卫部队,试图展现其阻止日本在中国扩张势力的决心。同样,为在埃及和巴勒斯坦建设一支小规模陆军,遏制意大利对中东的野心,英国也投入了不少军事资源。因此,英国军事预算需要应对三个不同的潜在对手——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从而减少了本土军事现代化计划可以支配的资金。
而为了北非和远东的殖民利益,法国也抽调了大量本土防务资源,用于遏制意大利。法国海军几乎完全专注于与意大利海军抗衡。1935年,法国陆军的53万名官兵中有40%部署在海外(包括印度支那的2.9万人,撒哈拉以南地区的2.6 万人和马达加斯加的6000 人)。随着对海外的巨大投资,本土陆军在训练新兵及预备役部队的时候没有了足够的军官和士官。尤其是,法国陆军和海军*执着于阻止意大利进攻突尼斯,这种执着的一个明显表现就是,1933 年,法国海军开始大力加强比塞大港的防御工事,包括修建两个非常昂贵的340 毫米炮台。更糟的是,1935 年,法国陆军决定在突尼斯沙漠修建一条“迷你马奇诺防线”,以阻止意大利入侵。正当法国战争部声称缺乏资金、无法将马奇诺防线进一步延伸到整个边境时,法国陆军却投入2000 万法郎, 在荒漠中修建了一条45 公里长的防御线。为防万一,法军在科西嘉岛的工事上又投入了2700 万法郎。
但是,真正的“殖民地天坑”是CSG 于1934 年在摩洛哥奥兰附近的凯比尔港建立新海军基地的决定。海军提出,由于土伦的主要基地在意大利轰炸机的航程之内,故需要一个能够躲避空袭的新基地。这是极其空洞的理由,因为只要加强土伦的防空,就能使其变得更加安全,根本无须花费十年的时间从头建设一个新基地。法国海军希望在北非获得一个新基地,以便得到“地位的象征”,与附近英国的直布罗陀基地比肩,才是这个计划的真实目的。海军取得了胜利,1936 年,政府拨款20 亿法郎启动了基地的建设。修建过程很缓慢, 结果导致成本大大超支。到1939 年,该基地只完成了不到三分之一,而仅为了完成在建工程,法国海军又要求再拨款3 亿法郎。几十年来,历史学家们都为花在马奇诺防线上的钱惋惜,却忽略了浪费在北非面子工程上的数十亿法郎。
法国在北非殖民地投入大量防务资源没有任何经济上的理由。大英帝国的殖民地为本土提供了重要的进口物资(例如石油、矿石和粮食),而法国的海外帝国却没有为其带来多少经济上的好处。北非提供铅和锌,印度支那提供锡,但殖民地的进口物资远不能满足法国重整军备的工业需求,尤其是铁矿石。唯一拥有重要资源的殖民地是遥远的新喀里多尼亚,那里的铬和镍储量丰富。然而,法国的大部分关键进口物资——石油、铜和橡胶——实际上来自大英帝国的各个角落。
法国维持其殖民帝国的主要好处并非原材料,而是国际威望以及招募殖民地步兵在其陆军中服役。到20 世纪30 年代中期,法国陆军的步兵中有五分之一来自殖民地。法国希望被看成与大英帝国势均力敌的国家,没有殖民势力范围就做不到这一点。但不管是英国还是法国,都因海外帝国而将注意力转移到了次要的安全考虑上,导致军事资源转向了非关键地区。殖民地作战从物质上和精神上都妨碍了英法的军事现代化,使它们的地面部队专注于小规模战术,无法精进其战役层面上的技巧。
本文摘自《红色方案:法国的崩溃》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