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时期,少数民族是如何影响天下格局的?

汉末三国时期,少数民族是如何影响天下格局的?

首页战争策略最强三国汉末争雄更新时间:2024-07-28

中国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塑造的。

与其他任何时期一样,少数民族对三国历史的影响,不容小视。

西北:从董卓崛起到魏蜀争雄,羌人对汉末三国格局的影响。

东汉末年,汉羌打了近百年的战争。凉州、并州,甚至汉中、三辅地区都被战火波及!

这对汉末三国历史造成了几个深远影响:

1、凉州、并州军的强势,奠定了董卓早期的强势基础。

早在中原地区承平之时,凉州、并州就在战火洗礼中,磨砺出了强悍的战斗力。

谚曰:关西出将,关东出相,观其习兵壮勇,实过余州。——虞诩传。


西凉独特的地理、国防环境异于中原,其民尚武,将才辈出。

显然,凉州地区军队的战斗力已经远远胜过内地。

而并州地区,也在长期战争中,彪悍起来,成为盛产武勇之士之地,并州兵与凉州兵并称“并凉劲兵”。

董卓之所以成为汉末乱世的第一个“大魔王”,正是因为他身后强悍的并州、凉州军团!

值得一提的是:董卓本人就是“羌胡之后”(有的记载说董卓母亲是羌人)。而董卓军中,有“湟中义从”、“秦胡兵”等羌胡军队。

2、来自凉州、并州的武将纵横三国。

在军事传统和特殊环境的熏陶下,来自凉州、并州的武将集体在三国风云中不胜枚举。

其中,蜀汉“五虎上将”中,有两位:关羽、马超;魏国“五子良将”中有两位:张辽、徐晃。

将星闪耀的三国乱世,凉州、并州出身的将领独占风*。

其他,如吕布、高顺、麹义、庞德、姜维等,更是不胜枚举。

他们或以骑兵见长,或擅长联结羌胡,都具备了当时极为稀缺的能力、资源。

3、关中、凉州残破,使魏蜀对峙长期化。

历史上,关中行胜之地,历来是王者的根据地。

三国之前的秦汉,之后的隋唐,莫不以关中为基地,横扫天下。

可是,由于汉羌战争的长期破坏,关中、凉州地区人口锐减、经济凋敝,英雄们难以据此推行统一战争、争霸战争。

汉羌战争对西北的破坏非常大。

这一形势,也是后来魏蜀长期对峙中,强大的魏国长期采取守势的重要原因。

由于关中、凉州疲敝,征讨汉中,成了横扫北方的曹魏军的一道坎!

曹操两次征讨汉中。在面对张鲁时,也一度粮草将尽,试图退兵!

而到刘备、曹操汉中之战时,曹操更是在荆州、中原调集民役、迁徙人口,引发了建安末年的一系列叛乱,这些叛乱与关羽遥相呼应,关羽“威震华夏”,曹操一度想要迁都!

因此,魏国后来长期对伐蜀心有余悸。直到司马懿等人在关中的长期恢复后,关中地区的经济才逐渐得到恢复。

4、分散的羌胡在汉末三国时期的特殊地位。

羌胡虽善战,但始终没有完成内部整合,形成一股统一、强大的力量。

因此,天下大乱后,羌胡无法长驱东进,侵掠中原。

同时,他们各部,成为了群雄争取的对象。

马超曾深得羌胡人心,依之与曹操争雄。即使到了落魄投降刘备时,“氐羌率服”,刘备惊喜:“我得益州矣”!刘璋见之,彻底放弃了抵抗!

魏蜀双方,都努力争取与羌人合作。

诸葛亮、姜维,都曾希望隔断关陇,联结羌胡。

曹魏的凉州刺史则通过贸易,拉拢羌胡;邓艾也以羌胡勇士为精锐骨干。

总的来说,尽管董卓、曹操、马超、诸葛亮们以其文韬武略呼风唤雨,但他们都只能顺势而为。而这个“势”的,正是汉羌等各族共同塑造的总体力量格局!

河北为何成为当时天下最优质的根据地?

与西北地区兵马强、经济弱的特点相比,此时的河北、燕代,已是当时最优质的根据地。

割据前,袁绍曾与曹操提到自己的规划:南据河北,北阻燕代,兼沙漠之众,可以南向争天下乎?

曹操说“我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胜”。

这段对话,显示出曹操的雄才大略,也显示出他的无奈——要任天下之智力,在哪里不能任呢?曹操只不过没有袁绍那样的资本选择根据地罢了!

谁占据河北,谁就是当时最强的诸侯。

事实上,曹操一旦夺取河北、燕代,马上经营邺、招募乌桓精骑。这不正是“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众”吗?

再举一个例子。210年,潼关大战时,以铁骑5000,列十重阵,精光耀日!

用5000铁骑在同样骑兵强悍的凉州军面前耀武扬威,足见铁骑的威慑力,为凉州所没有!

而仅仅10年前,官渡之战时,曹操马铠“不足十具”!

显然,曹操的骑兵力量爆发式增长,正由于他占据了燕代、河北。

那么,为何河北、燕代成为了当时最优质的根据地呢?

1、鲜卑分裂,诸侯有条件“兼沙漠之众”。

鲜卑的分裂,对当时的北方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汉时期,檀石槐一统鲜卑,并趁着匈奴分裂、北匈奴迁徙,一度控制了原北匈奴的广大区域,强盛一时!

可是,灵帝时期,檀石槐死后,继承人无才,鲜卑分裂,强寇散去。

这就使兼沙漠之众变得可能!

因此,汉末时期,强大的鲜卑分裂,乌桓等少数民族力量还不足。这一地区实力强大的少数民族,不但对东北的军事压力减少,而且还需要在汉末群雄中依附刘虞、袁绍等人,这也是袁绍“兼沙漠之众”想法的基础。

2、“适当强大”的骑兵力量。

燕、代之地,盛产良马。

燕代之地,原本就盛产良马、骑士,刘秀就是以此地的“渔阳突骑”横扫天下。

此时,乌桓、鲜卑等少数民族杂居于此,该地的骑兵力量就更加强大了!

更重要的是:此地的骑兵强得“刚刚好”!

由于此地战争激烈程度不如凉州、并州,因此,该地军队的组织能力、战术水平尚有欠缺。

因此,界桥之战,凉州人麹义以羌胡战法一战击败公孙瓒骑兵,袁绍逐渐攻灭公孙瓒;

白马山一战,并州张辽奋勇突击,乌桓大败!乌桓的天下名骑此后只能为曹魏驱使!

张辽奋勇大破乌桓。此后三郡乌桓才能为曹操所用。

因此,这一地区骑兵虽强,但只能为中原英雄所用!这是此地成为优质根据地的重要保障!

由于鲜卑的分裂,河北、燕代地区受到的战争破坏不大,经济富庶,而聚居的大量分散的乌桓、鲜卑骑兵资源,使“南据河北,北阻燕代,兼沙漠之众”的袁绍、曹操,一度成为天下最强的诸侯!

南方少数民族对东吴划江而治的影响。

东吴雄踞江东,划江而治,历来被认为是因为其有长江天险。”天以此江以限南北“嘛!

可是,万里长江一直在那里。为何在三国之前,没有任何一股势力可以凭长江天险,划江而治呢?

这其中,既有造船技术进步的影响,也有南方少数民族对历史塑造的影响。

1、湖南蛮的活跃,使孙坚锤炼出天下少有的强军,成为孙策开拓江东的基本力量。

项羽不肯过江东,也是因为当时江东不具备割据一方的条件。

孙坚的长沙军,从一出场,就能和凉州精锐硬扛,攻入洛阳,堪称天下强军!

这要从湖南蛮族的动乱说起了。

东汉后期,湖南地区的蛮族一度动乱得非常厉害。他们不但控制了长沙、零陵、武陵等地,还一度进犯江陵,危害很大!

而当地大族、山贼,也曾依托湖南多山地丘陵的条件,趁机抗拒中央!湖南地区一度打得热火朝天!

在战火的历练下,长沙太守孙坚拥有的长沙兵变得十分强悍。

天下诸侯讨董卓时,孙坚的长沙军是唯一可以与董卓并凉精锐抗衡,并取得突破性进展(攻破洛阳)的强军。

孙坚所率的长沙部队,后来也是孙策开拓江东的基本力量!江东地区的军队,在这些精兵猛将面前不堪一击,被迅速扫荡!

通过在湖南的激战,孙坚军积累了与少数民族在山地作战的经验。

同时,由于在湖南与山贼长期作战的经验,孙坚集团应当掌握了一套独特的“剿匪”方法,借此,此后孙吴众将得以镇压、治理山越,稳固孙吴政权。

2、山越少数民族成为孙吴政权长期立足的重要力量。

孙坚的强军,可以支撑孙吴夺取江东,甚至可以支持周瑜等人打赢赤壁之战,可是,光靠吃老本,东吴可支撑不了那么久!

即使只是想依托水军划江而治,水军也是需要大量人力、财力才能支撑的。

孙吴对江南少数民族的有效治理,是其得以成为三国中“最长寿”者的关键。

(1)、孙吴对山越的治理,强化了孙吴集团的军力。

我们先看一组数据。

东吴灭亡时,孙皓献上的图籍显示,东吴有:州4、郡43、户52.3万,兵23万。

这个图籍,是登记在册的兵员。在晋灭吴战争中战死、逃散的士兵,只要登记在册的,都计算在内。

其中,山越兵有多少呢?

陆逊等人不断吸纳山越勇士加入军队。

陆逊破丹阳费栈,得精卒数万人、攻鄱阳吴遽,料得精兵八千余人;贺齐攻建安、汉兴、南平郡洪明等料出兵万人,平豫章东部彭材等”众万余人“,攻鄱阳尤突料得精兵八千人···

其中,光是诸葛恪在丹阳时,就得精兵甲士4万!

据《中国军事通史》估算,孙吴军队中的山越民,有10几万,达到孙吴军兵力的60%。

虽然60%的估计似乎有些草率,但毫无疑问的是:东吴军中有大量的少数民族兄弟!

毫不夸张的说,若非东吴对这些少数民族兄弟的任用,孙吴的“全据长江”是不可能长久的!

(2)、江东经济开发的重要力量。

尽管长江以南早已纳入中华版图,但因大面积的山地、丘陵、河网地形,开发不易,这些地区一直十分落后。

孙吴政权在击败山越后,不断迁徙山越民出来耕地、开发,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开发下,江东的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

东吴时期,少数民族对江南经济开发做出了巨大贡献。

江南经济的开发,既是孙吴政权雄踞一方的保障,也是孙吴政权对中国历史的一大贡献。

除上面所述之外,各少数民族对三国历史的影响还有很多。且容以后,慢慢再叙。

中国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塑造的。三国也不例外!

我们在感叹曹操、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关羽、张飞的雄武之姿时,如果再关注一些少数民族在三国风云中的表现,历史将会更丰富、完整!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