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逻辑:从普鲁士崛起到两次世界大战》(苏肄海)
这是一本我翻开就持续读完的书,固然中间也因“欧洲史”“中国文化精神”……等开过小差,但暂时的思想转移也始终都是围绕着本书展开的。
战争是一种恶。恶有时也是历史发展的动力(黑格尔语)。任何一场战争的发生都有其各式各样原因所导致,这叫逻辑,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
比如,对一战德军在距离巴黎仅仅24公里的马恩河一带被法军打败后,作者评价道:“而此时距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才不过短短的一个月,德国在一战中随后四年的战争只不过是挣扎而已”。点评非常妙!
德军在苏联的失败是二战的转折点。德军为什么会失败?有空间的原因--苏联 2000 万平方公里,德军仅占了 150 万平方公里;有硬件落后的原因---苏联的路太烂了,也有人的原因---出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希特勒极为仇视苏军中的政委,下令俘虏后立即枪毙。这带来的后果就是各级政委宁肯把部队打光也绝不投降等等,不一一列举。作者此时虽是马后炮式的点评--“在1941年的闪电战未能彻底打败苏联后,希特勒就应该意识到苏德战争已是无可避免地要变为消耗战了。此时对德军来说应该在战略上逐步撤退,择机发动反击,逐步消耗苏军的有生力量,并在撤退途中实行焦土政策,使苏军只能从大后方获得补给。这样就会在缩短德军补给线的同时拉长苏军的补给线,最终在原苏德边境地区形成稳定的战线,随后进行和谈,将德军主力从苏联战场上解脱出来。”---但也是对战争残酷的教训总结。
其实所有这一切都只是可能加速或延缓希特勒的失败,其根本原因在于希特勒不明白也不想明白,战争最终是人民的战争,是人心的战争。
作者用同样的方式对二次世界大战之所以发生的各式各样原因--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进行了洞察本质的分析。以德国为主线--它是鱼骨图的大骨--分析战争一旦发动,就会有自身演进的逻辑。各个参与国的各种条件,他们是“鱼刺”---自成体系,又支撑主骨的存在。
作者自己评价说:“本书以德国历史为主线,以国家利益尤其是经济利益为基础讲述了欧洲各国间的矛盾,并进一步以国家间矛盾为出发点讲述了各国的外交及相互间的结盟与对抗,进而推导出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这是一个严谨的逻辑链条,我甚至在其中看到了数学证明的完美。”
作者叙述手法也是吸引人之处,我称之为以“文学”的手法描写血淋淋的战争。所谓“文学”的手法首先是建立在客观、严谨基础之上的,“文学”性体现在既有对宏观大势的推演,又有放大细节的用心挖掘。“文学”性还体现在描述的跳跃性,又不失为各自草蛇灰线:让你在趣味中增长见识。文末作者简介里说:“写作考据严谨、文笔生动。”我觉得是恰当的。
当然对书中有些结论,特别是后记里论述,也有不同的感觉。如“技术决定论”,不知道是没读懂还是,还是有价值观的取向。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