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时期的横队战术、纵队战术及散兵战术

拿破仑时期的横队战术、纵队战术及散兵战术

首页战争策略战争时代更新时间:2024-07-26

为什么欧洲人从17世纪一直到19世纪中叶还要排成横线,笨拙地“互相枪毙”呢?

这一切就要从步兵手中的武器说起,因为战争当中的战术都要根据武器的具体情况来制定。

从17世纪末开始,装有刺刀的燃发枪就成了欧洲步兵手中的标配武器。

这是一种前装滑膛枪,火药和弹丸从枪口装入,燧石夹在击锤上,扣动扳机时,击锤撞击火药池(击发槽)上的金属盖片(扣簧),产生火花,点燃火药池中的引火药,通过火门引燃枪膛里的发射药,从而将弹丸射出。

以拿破仑战争期间法军所使用的M1777式燧发枪为例,全枪长151cm,重约4.54kg,枪管身长112cm,口径17.5mm,刺刀长41.0cm。

大致的射击步骤如下:

1.将扣簧向前推,露出击发槽

2. 将击锤扳到半击发的安全保险位置

3. 咬破弹药纸包上端(内装直径15mm左右的铅制球形子弹和10克左右的黑火药)

4. 向击发槽中点入少量火药

5.扳回扣簧盖住击发槽

6. 将余下的火药连同弹丸由枪口灌入

7. 抽出枪管下的装填杆

8. 用装填杆压实火药和弹九

9. 撤回装填杆,放到原位

10.将击锤扳到击发位置

12. 瞄准射击

因为这种繁琐的射击步骤,一般熟练步兵的射速大约为每分钟3发,普鲁士步兵因为严格的训练能达到每分钟4发的射速,所以才在18世纪下半叶一度傲视整个欧洲。1779年颁布的普鲁士步兵条令附录中便规定,“新兵需日日练习,直至能够在一分钟内射击四次为止”。

随着弗里德里希大王晚年军政管理的紊乱和形式主义的滋生,普鲁士步兵陷入了对单纯射速的狂热追求,甚至产生了不惜加重步枪推弹杆、不发放实弹、不要求准确度,也要在训练场上实现一分钟装填射击空包弹8-10发的病态要求。

公平地讲,虽然是滑膛武器,但如果做工精良,其命中率还是可以接受的。

根据美国战争再现活动爱好者的经验:用带前后准星的燧发滑膛枪、高质量滑膛枪管、精铸球形弹丸外加鹿皮包裹、射200码(1码约为0.914米,200码约为182.88米)人体靶,好射手的命中率能保持在八成左右。

但军队的武器从来都是报价最低的商人所提供。以普鲁士军队为例,它的普通军用燧发枪普遍没有后准星,质量都停留在让人能够容忍的极限边缘,加上枪托的不合理射击,导致士兵根本无法瞄准射击。

用拿破仑的话说:“这的确是能发到士兵手中最倒霉的武器了。”

拿破仑战争期间,普鲁士的沙恩霍斯特将军曾经对普、法、英、俄、瑞等国的各式步枪做了一项试验。

以表现较好的法国滑膛枪为例,对个3.05×1.83m大小的目标,射击100发,在100步长(1步长约为0.76米,100步长约76米)的距离上可以命中60发,200步长时40发,300步(约228米)时只有25发。

英国人的试验是,面对骑兵横队那么大的模拟目标,在90米、180米、270米的距离上,老兵和新兵的命中率分别53%、30%、23% 和 40%、18%、15%。

同样根据美国战争再现活动爱好者经验:使用军用燧发枪,单人射击人型目标,好射手在200码的距离上也只能有1/3的命中率,100码(约91.4米)上大约有2/5-3/5的命中率。

12个人并排站立模拟步兵横队,对相应距离成横向排列的12个靶子使用仿1777式燧发枪进行射击。对100码处的目标,10次齐射命中弹丸90发左右,150码(约137.16米)就只有40发,200码只命中10发左右。

不过以上均是在理想状况下的试验射击结果,在战场上因为战友伤亡、硝烟、枪炮和喊*声,以及紧张心理的影响,实际命中率要低得多。

因此在不高的射速,过低的命中率等因素的影响下,为了集中火力、获得足够的*伤效果,同时应对敌方的冲击。欧洲的将军们不得不让步兵紧密地站在一起,排成多列横队,以便发扬火力和提供足够的纵深。

到了18世纪中期,欧洲各国军队普遍接受了3列横队队形。射击时,第一列跪着、第二列弯腰半蹲着、第三列则完全站着。

或者第一列跪着、第二列完全站立、第三列移动一下,从第二列士兵的间隙进行射击。

不过,第三列士兵射击时,容易对第二列造成误伤。因此,实际作战中,第三列经常不参与射击,只充当前两列伤亡后的替补。

到了拿破仑战争时代,一些国家的军队为了更好地发扬火力已经开始尝试两列横队,比如威灵顿在半岛战争时期。但当军队易遭骑兵攻击时,军队就会排成四列横队,如威灵顿在滑铁卢会战时。

再来看法军以散兵进行支援的横纵队混合序列进攻阵型。其实在拿破仑战争时代,对于军队最小的编制——连来说,只有一种队形,那就是三列横队。

横队、纵队、方阵等队形是对营以上编制单位而言的。营是当时最基本的战术单位,一般包含6-10个连,人数从六百多人到一千余人不等。所谓营横队、营纵队、营方阵,其实就是营长将所含三列连横队进行变换、组合和排列的产物。

将所有三列连横队排成一个大横队,就是营横队,18世纪的传统线式战争就是将所有营都排成营横队。

这种阵型的优点是便于发扬火力,缺点是对地形和纪律要求非常敏感,移动速度慢而且非常难保持队形的整齐。另外,横队在防御中也容易因为持续的伤亡导致正面宽度不断减少,使得各营之间出现空隙,给攻击方提供可乘之机。

营纵队,就是将整个营的所有三列连横队纵向排列。根据其正面宽度,分为双连纵队、单连纵队等几种纵队。

如果一个营有6个连,双连纵队就是正面是2个连,纵深3个连,每个连排成三列横队共9行,单连纵队就是正面1个连,纵深6个连,每个连排成三列横队共18列,这是两种最常见的纵队模式。

其实纵队不是法军所独创,从18世纪中后期开始,它就是欧洲各国正规步兵所使用的常见队形,只是法国大革命时代作为法军进攻的常见选择而扩大了使用面,各国军队也随之仿效了。

纵队的优点是行进速度快,转向方便,适合通过复杂地形,可以快速通过敌人的火力威胁区域。因为两军距离越远,防守一方正面可射击的士兵就越多。

事实上纵队对士兵素质要求并不低。法军著名史学家科林就曾指出,“认为热情有余和经验不足会导致步兵采用攻击纵队队形的臆测可谓大错特错。没有接受过纵队训练的营会在第一时间被同化成轻步兵,继而数量锐减、(在作战中)处于劣势。”

《火药武器在战场上的*伤效率》一文中曾经做过估算,当面对英军800人的两列横队时,攻击纵队在250米处要面对800支步枪,200米处仍要面对650支,150米处就减少为480支,100米处只需要面对330支步枪了。

因此纵队最适合冲锋、抢占要点和行军。不过纵队的缺点也很明显,纵队不适合发扬火力,纵队和横队进行对射必然失败;纵队也非常容易遭到炮兵火力的*伤。

对于纵队的缺点,法军的将军和军官们其实非常清楚。拿破仑就曾经说过:“除非有优势的炮兵,否则纵队就无法突破横队。”

拿破仑战争时代,双方都有纵队发动刺刀冲击结果被对方横队火力击败的战例。

比如在奥斯特利茨会战中,沙俄近卫军的两个团就发起过大约300米距离上的使用纵队刺刀冲锋——这一突击距离无疑太过遥远,结果很快就被法军横队的步枪火力和炮兵给打垮了。

在1805—1807年法国大军团的巅峰时代,法军纵队在最后战斗时,无论是排枪射击也好,刺刀冲锋也好,都尽可能展开成横队作战。

所谓法国人喜欢排纵队端刺刀进攻,以及拿破仑的大纵队都是连续的密集纵队不过是误解而已。

法军确实有一些纵队进攻被打垮的例子,但实际上经过现代军事研究者的考证,这些例子很多都是因为将领对敌情的判断出现失误,士兵在纵队行军或抢占要点的过程中突然遇敌,来不及展开的不得已之举。

至于方阵则纯粹是为了抵御骑兵的冲击而排成的队形,通过形成一个四面向外的“刺刀丛”,来抵御骑兵的冲击。要想形成方阵涉及一系列复杂的部队调动,因此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

法军常用的横纵队混合序列进攻阵型,其实是法军旅或团级单位所实行的战术。

通常法军会分出一部分营排成横队,组成第一线引导进攻。同时从第一线的各个营里抽调出猎兵连组成散兵群,他们在第一线之前负责侦察活动并用分散火力袭击敌人。剩余的营排成纵队组成第二线,随后跟进。

这种作战方法就是用散兵群的行动和逐渐增加兵力,以拖延战斗的方法来疲惫成横队的敌人,并且大量地消耗他们,使他们不能再抵抗一直留作预备队的生力军的猛攻。

如果之前的散兵群将敌人足够削弱了,那么第一线的各营横队就用排枪或刺刀冲锋击败敌人。如果敌人被削弱得不够,那么整个第一线各营就都散成散兵群,一方面继续削弱敌人,另一方面为第二线各营转换成横队发动最后的排枪或刺刀攻击提供掩护。

可以说,这种散兵群战术才是拿破仑战争时代法军的伟大创举。

法国一向拥有良好的散兵传统,那些来自法国山地和森林地区的士兵们自小就拥有精准的枪法和矫健的体魄。

正如英国观察者威尔逊爵士描述的那样,早在1794年的低地战场上,法军散兵就“眼光像雪貂一样锐利,行动像松鼠一样灵活。他们非常善于利用沟堑、房屋、树木等地面掩护物,在不用受到多大伤害的情况下对敌人的战列步兵和火炮炮手造成重创。’

随着大革命战火的锤炼,法军将散兵线优化成了散兵群落战术,散兵不再是独立作战,而是组成小队,在互相掩护的情况下作战。这种散兵不再是专门的轻装部队,而是正规部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种创举使得步兵变得更加机动灵活,预示着专门的轻装部队和僵化的战列步兵将会被一种全能步兵代替。自革命战争之后,全欧洲的军队都开始学习和发展这种散兵群战术。一直到今天,现代步兵的战术也是脱胎于法国军队的散兵群战术。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兵道争锋!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