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曳声纳是将换能器基阵拖曳在运载平台尾后水中探测目标的声纳。它装备在反潜舰艇、反潜直升机和监视船上。
拖曳声纳一般长1到2千米,其并不是水平漂浮的,而是斜向下深入约500米的水中(即潜艇所能达到的深度),这样可以避开温跃层、盐跃层的限制,更好地监听周边环境噪音。通过控制拖缆长度可调节基阵入水深度,而具体的深度控制通常依靠舰艇的拖曳速度进行调节,速度越快则越浅。
拖曳声纳的优点包括:基阵入水较深,可工作于有利水层;基阵远离平台,受平台噪声干扰小,作用距离远;基阵可随时收回,维修方便。
其缺点是:基阵、拖缆和收放装置占用运载平台的空间大;拖体放入水中工作时,对运载平台的机动有一定影响。
拖曳声纳按基阵结构特点,可分为拖曳式拖体声纳和拖曳式线列阵声纳两类:
- 拖曳式拖体声纳,又称变深声纳或拖体声纳,主要以主动方式工作。由拖体、拖缆、收放装置和电子设备组成。拖体由拖缆拖曳于水中,外形呈流线型,内装圆柱形换能器基阵以及温度、深度传感器等。拖缆由电缆和钢缆组合而成,用于拖曳拖体,并保证拖体内的基阵和各种传感器与运载平台上电子设备的连接。
- 拖曳式线列阵声纳,简称拖曳阵声纳,仅用于被动工作方式。由线列阵、拖缆、收放装置和电子设备组成。线列阵包括前导段、仪器段、基阵段、后导段和尾段等部分。
拖曳阵声纳在使用很低的工作频率时,仍能保持很高的指向性,获得大的空间增益;其线列阵横断面直径小,能有效防止动水噪声的影响,对运载平台的航速影响小;且基阵工作深度更深(几百至千余米),有利于利用会聚区效应和深海声道进行远程探测。
20世纪50年代末,有的国家开始在水面舰艇上加装拖曳式拖体声纳,它与舰壳声纳联合使用,显著提高了对潜探测距离和搜索效率。此后,一些国家海军也在反潜直升机上装备了拖曳式拖体声纳。至80年代,除装备于反潜水面舰艇和监视船外,还装备于潜艇、反潜直升机和飞艇。
拖曳声纳的发展趋势包括:发展具有主动工作功能的拖曳列阵,实现主动探测远程目标和远程水声通信;运用线谱检测技术,检测潜艇低频线谱,进一步增大作用距离和提高对目标的被动识别能力;合理选择基阵尺度,以减少拖曳时的动水噪声;设计良好的控制装置,使长线列阵在被拖曳过程中保持直线,并稳定在设定的
拖曳声纳(towed sonar)是将换能器基阵拖曳在运载平台尾后水中探侧目标的声纳。装备在反潜舰艇、反潜直升机和监视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