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师的性格非常稳重,遇事处变不惊,沉着冷静,而且有全局观念,是不可多得的领导型人才。
在这一方面,司马昭则不同,司马昭处事的能力,远不及司马师。司马昭在治国与治军方面就要略逊一筹,他没有哥哥那样运筹帷幄的能力,更多的是在战场上奋勇*敌。也就是说,司马昭是一个武将。
我们很多人有个认知上的习惯,认为司马懿是魏晋更替的关键人物。这种看法是不够准确的。
其实由魏到晋共经历了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祖孙三代四人十几载的漫长过程。由于司马懿是开启魏晋更迭的先行者,司马昭父子又是真正创晋的实践者,所以往往我们很容易忽视夹在中间的司马师。
司马师虽然在后世的影响力比不上他的父亲和弟弟侄子,但是从历史的作用上来说,司马师实际上奠定了魏晋嬗代的政治基础。
司马懿死后,其子司马师以抚军大将军辅政,继续执掌朝政。司马师从嘉平三年执政至正元二年(255)去世,其间不足五年,为时不长,但对司马氏代魏的进程而言,却是意义非凡。
司马懿死后,尽管司马师平稳地完成了权力的接收,但是其所面对的政治形势相当严峻。
司马懿对曹魏政权的控制更多的是依靠其个人的政治声望和长期积累下来的人事资源,其生前并没有来得及对中央和地方的潜在反对者加以清洗。而当司马懿这一猛虎去世,司马师继任马上便会面临曹魏权政权巨大的政治阻力。
对于司马师来说首先要面对的困境是权力来源的合法性不足,司马懿专权尚可以魏明帝的遗命为托词,其本人亦是曹魏的元老重臣,威望、功绩一时无出其右者。而司马师的执政权力并不是来自于皇帝的授予,而是家族内部的传递。
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大臣的权力来源于君主的授予,权臣家族内部的权利交接是对君主权威的一种公开挑战,这就意味着把对于皇权的觊觎公开化。
司马懿、司马师父子之间的权力交替,明确昭示了司马氏的野心,必将激起“心存曹氏”的大臣的强烈反抗。
威望、功绩皆是显得不足的司马氏决心通过建立军功来巩固自己的权力,于是在嘉平四年(252)十一月,司马师命司马昭都督王昶等三道伐吴,不想却被吴将诸葛恪法大败于东关。
东关之败对于刚刚执政的司马师的威望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尽管司马师应对得当,采取怀柔政策,委过于弟,安抚诸将,因而并未激起内部更大的政治动荡,但是朝廷之中并非没有追究战败责任的呼声。
当王仪提出主帅应该为战败承担责任时,立即激怒了司马昭,并为自己招来*身之祸,可见东关之败是当时司马氏极其忌讳的一个话题。
司马昭当时的身份是持节、都督、安东将军,可擅*无官位之人,若在战争状态下,其权利与使持节相同,可擅*二千石以下。但是司马昭诛*王仪时,东关之役已结束,诛*王仪超越了他的权限范围。司马乃是军府上佐,王仪之父修更是曹魏元老,若非得到司马师的授意或许可,司马昭绝不可能贸然行此非常之举。
从王仪之死中可以窥见在司马师表面上宽容诸将,引躬自责的背后,更在警惕地防备着任何以战败为借口,动摇司马师执政地位的尝试,当时的朝中安定的表象背后弥漫着紧张的政治气氛。
既然不能像其父司马懿那样通过赢得对外战争的胜利,获取足够的政治威望,司马师马上改变策略通过加强对内控制的方式来维系自己的权力。
司马师吸取了曹爽覆亡的教训,不轻易改革旧制,维护曹魏官僚阶层的既得利益,为稳固权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同时司马师极力加强自己与郭太后之间的关系,希望借助太后的权威来巩固自己的权力。为了结好郭氏,司马师将自己女儿将自己女儿嫁给太后从弟、才具平庸的郭惪,试图通过婚姻的纽带来巩固双方的同盟。
在处置内政时,司马师与其父不同,司马师更注重立政以威。与外宽内忌的司马懿不同,在魏晋人的眼中,司马师是以“严毅”的形象出现的。
从上述的王仪之死中,我们已经可以窥见司马师铁腕的政治风格,所谓“初总万机,正身平法,朝政肃然”,描绘的就是在司马师执政之后,所造成的朝野肃然的气氛。
司马懿在控制中枢之后,多采取镇静处之的方式,对与曹爽关系密切的夏侯玄等人,只是处以闲职,未作触动。青年时便与司马师同游处的夏侯玄曾经预言司马懿尚能以通家年少待他,而司马师、司马昭必定不会容他,而事后也的确证明了如此,曾经的少年的挚友在遇到政治选择时,司马师一点怜悯之心都会不有。
司马师高压的政治统治与独断朝政的行径必然会激起忠于曹氏的大臣的反弹。嘉平六年(254)二月中书令李丰、后父光禄大夫张缉试图拥立太常夏侯玄辅政,这次宫廷政变尚未发动,司马师便预先获知风声,将其扑灭,所有参与其中的人皆被族诛。此次政变是朝中尚存的忠于曹氏的力量一次尝试,而这次政变的失败使司马师有机会彻底清除朝中异己,所以其对夏侯玄、李丰等人的处置极为果断、严酷。
司马师的以法绳下,正是为了弥补自己在威望和功业上的不足,通过对内的严密控制来保持自己的权力。
司马师此后采取了一系列行动:三月废皇后张氏;九月废齐王芳,立高贵乡公鬓。废后、废帝以立威,往往是权臣进行易代革命的一个前奏,司马师在这一系列的行动中,秉承其立政以威的一贯方针,彰显了其在朝中独断专行的地位,同时也是对朝中可能存在的异己势力的一种震慑。经过此次清洗,司马氏对曹魏中枢的控制已相当的稳固。
司马师这个儿子可以说是司马懿一生最为看重也是最为倚靠的。在发动高平陵政变诛*曹爽之前,司马懿仅仅是把计划告诉了司马师,等到了行动开始时司马昭才刚刚得知。司马懿看重的正是其身上这种少言慎行、独断冷静的性格特点,也因此会把私养三千勇士的任务交给他。
司马师的成功之道在哪里?不该动的奶酪不动,审时夺度上的果断和“严毅”,威信自然树立起来。
可惜的是,司马师具备了一个优秀帝王的一切素质与能力,但却没有等来一个适合朝代更迭的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