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金莲施耐庵先生的《水浒传》中虚构的一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人物,时代不同,对她的评价也不一,有褒有贬,有人说她为了解放自己与封建道德体系作斗争,羡慕她追求自由反抗旧伦理的勇气;也有人说她是一个成为妖冶、淫荡、狠毒的代表。出发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就不一样,下面就潘金莲而言,谈谈个人的观点。
潘金莲就是一个悲剧,他和武大郎的婚姻从一开始就是个巨大的不幸,首先是她和武大郎的阶级差异,潘金莲从小在大户人家做使女,在那里平台大,见多识广,经历过上层社会的生活,而武大郎只是一个买烧饼的,穿梭在人龙混杂的市井里卖烧饼,从这一点上,两个人的所见所闻所感就有着天壤之别。其次是外貌长相,一个姿容艳丽,独具风情的女人,一个矮矬穷,两个人在一起就不搭。
潘金莲嫁给武大郎,这场婚姻根本没有丝毫感情可言,潘金莲被强拼硬凑的耻辱下嫁武大郎,而在封建道德体系的束缚下,潘金莲别无选择,只好忍受,是个正常女人都会为自己命运的不幸感到悲哀。一个独具风情的女人,正当风情万种,如狼似虎,而侏儒的武大郎在生理上完全不能满足潘金莲,另外在精神上,金钱上都不行,无论怎样压抑,她毕竟需要感情生活,需要性的慰藉。她想要解放自己,但是在在封建道德体系下,离婚不可能的,要被视为大逆不道,没有人会在要她的,她只好走许多不幸婚姻迫害下的妇女走过的偷情道路,这是一个非人道社会压迫出来的不“道德”的行为。
见到武松以为见到了救命稻草,可惜武松不是,没办法,只好再寻出路,直到遇见西门庆,久旱逢甘霖,干柴遇上烈火,这个时候的潘金莲遇到风流倜傥,有钱有势的西门庆,那可真绝望中潘金莲的看到的一缕希望。为了释放了自己,*了武大郎,成就他和西门庆的逍遥快活,但是武松是会回来的,为哥哥报仇,风流的西门庆也会厌恶上他的,最后离她而去选择别的女人,所以潘金莲的最后抗争,就注定了悲剧的发生,从此命运彻底无法掌控,走向了更加悲惨的结局。
在封建社会里,和潘金莲一样的人太多了,千千万的潘金莲选择隐忍,选择了独自痛苦,在封建观念的统治之下,任何要求肯定个人存在价值,要求尊重个人的情感、意志、生活的想法和作法,都被认为是违反道德的,都被指责为个人品有问题,潘金莲就是这样一个社会道德罪恶的牺牲品。
人性向来是复杂的,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元论。当对一个人进行打标签式评价时,就有失偏颇了。客观评价一个人,应该就事论事,讲究前因后果,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讨论,不能诛心,不能“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潘金莲被主流观点打上“淫妇”的标签,被大众津津乐道,就注定难以翻身。有人为之翻案,提出过激的观点,有时就不免纠枉过正,反而不能使大众接收。金莲是可怜人,也有可恨之处。金莲武大之悲剧故然有人性之恶,但是制度之恶更加难辞其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