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四部巅峰之作,既然是四大名著,当然是最最著名的四部小说,一般中国人,即使没有看过这四本书的原著,借助电视、评书、漫画、连环画等耳濡目染之下,一定也对四大名著有所了解,四大名著中,三国与水浒内容有相似的地方,施耐庵、罗贯中本来也是师徒,西游记和红楼梦则大不相同,因此虽然同是四大名著,从故事性、通俗性、文学艺术性上等也存在着一个高下之分,依照我的了解,试分析如下:
一、最为大众熟悉程度。
1、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英雄人物众多,故事情节性强,易于传播。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火烧赤壁等故事情节妇孺皆知,刘关张、诸葛亮、曹操等已成脸谱化人物形象,在现实生活中被频频引用,三国演义的评书也流传最为广泛,近来以三国为背景,又衍生出了很多商业类题材,如《水煮三国》等。综合而言,三国是四大名著中流传最广,在现实生活中影响最大,最通俗,最为大家熟悉和津津乐道的一部。
(最为人熟知的三国演义)
查看图片
2、西游记。
西游记中,唐僧和三徒弟也为大家所熟悉,这是最受小朋友欢迎的一本书。但如果单纯认为《西游记》只是一本儿童读物,那就流于肤浅了,透过西游记孙悟空降妖的过程,每个妖都有背景,最后都无罪释放,天上神仙等级制度下的工作生活等,简直是一部《官场现形记》。网络文化的兴起,让西游记中的人物频遭恶搞,从《大话西游》开始,西游记成了被翻拍最多的一部名著,所以西游记位列第二。
3、水浒
水浒中人物繁多,108将,其实真正有雪有肉的刻画的也就十来个,最为大家熟悉的有宋江、吴用、李逵、林冲、武松、花荣等,最受大家喜欢的大概是林冲。水浒一开始是官逼民反,逼上梁山,到结局被朝廷招安,最后和同是农民起义军的方腊恶斗,两败俱伤。可能就是这个结局让老百姓很不爽吧,还有点和“逼上梁山”的主题矛盾,导致受欢迎程度一般,还有农民起义的题材也和所有统治阶级的意志相违背,上层也不愿意多宣传此书。
4、红楼梦
红楼梦相比前三部而言,就通俗性而言,是最为高深的,这使红楼梦成为四大名著中小众化的一本书,于儿童而言,看不懂,于成人而言,没点文学修养,也不太看的明白红楼梦,浅层次的看红楼梦是本言情小说,导致很多人不屑一看,比较而言,红楼梦是老百姓最不熟悉的一部,当然这也是因为普通大众文学欣赏水平有限。
二、故事及情节完整性
1、西游记
故事情节最为完整,历经81难,取完经,功德圆满,该打死的妖怪也打死了,没打死的也算了,恩怨情仇全部解决,看完后也没什么遐想空间和想看续集的想法。西游记抛开刚开始的孙悟空出世和大闹天空,后面的降妖故事内容其实很雷同,唐僧被抓,悟空打的过,正要收服,天上神仙来劝架;打不过的,还是请个神仙来收服。西游记每个故事都可以独立成篇,所以就完整性而言,西游记最完整。
(万人空巷的西游记:小时候热衷于收集西游记的贴画)
2、水浒
水浒的故事本身也很完整,从一开始的逼上梁山,意气风发,到后来的归顺朝廷,委屈求全,窝囊而死,梁山好汉的故事就这么轰轰烈烈开始,窝窝囊囊结束了。但水浒看完后,就是让人感觉难受,为梁山好汉的结局而难过,为奸臣没得到惩治而难过。按照传统评书小说,哪本的结局那些什么潘太师、庞太师、奸相、奸妃都得到了相应的下场,水浒却不是这样的结局,让人不禁感觉可惜和不解气,所以水浒里面的英雄人物很多后来都又出现在了别的评书中,水浒后传也有,只是名气不大。
查看图片
3、三国演义
三国的故事从情节上讲也很完整,三国归晋大一统,历史上也就是这么回事。但就是故事情节上虎头蛇尾,看三国,很多人都看到刘备去世就失去了一半的兴趣往后看了,待到诸葛亮一死,就又少了一半的兴趣,后面的事知道结局是怎么回事就行,很少有人有兴趣详细研究了解。三国的几乎所有精华故事都集中在了刘备去世前,甚至有的说书人,直接就是讲到诸葛亮去世就不往下讲了,三国的故事就算结束了。后面那几十年,草草带过,罗贯中没兴趣,大家也没兴趣,导致了三国情节上的虎头蛇尾。
4、红楼梦
红楼梦的不完整,就如同断臂的维纳斯一样著名,由于曹雪芹生前只写了80回,导致后面续写本颇多,最为认可的高鹗版本,但据懂行的红学家们言,高鹗写的也只能是矬子里挑将军,跟前80回的文笔艺术性比较,判若云泥。根据前80回书中的判词、偈语、暗语等线索提示,对于红楼中人物的结局,不同人解读会有不同的答案,没有一个固定的结局,这让红楼梦成为四大名著中最不完整的一部,也是红楼的一个魅力所在。
三、文学艺术性
1、红楼梦
红楼梦但就文学价值而言,毫无疑问是最高的,红楼梦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是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巅峰之作,是百科全书,是知识宝库。对于红楼梦有很多经典的评价,如:*--《红楼梦》我至少读了五遍……我是把它当历史读的。开头当故事读,后来当历史读。鲁迅---《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 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等。
(三位形神俱佳的主演)
2、西游记
西游记是部神魔小说,内容海阔天空,五光十色。就世界范围而言,四大名著中孙悟空的知名度应该是最高的,西游记这本书说简单呢,也很简单,小朋友能看懂,外国人也能看明白,说复杂,那也是很有内涵的。孩子们喜欢其情节的离奇绝妙;成人喜欢其乐观勇敢;娱者爱其快乐与艺术享受;学子恋其可以久久赏读,品味其中深含的学术韵味;而智者可以从中体会出更多的生活哲理与人生智慧。及到现在商业社会,人们又从中学习到了团队管理的智慧!西游记故事可谓男女老少、社会各阶层皆宜,还记得央视《西游记》初播时,可谓万人空巷,如果那时候有收视率统计的话,大概是要接近100%吧。
3、水浒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在《水浒传》中,至少出现了一二十个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这些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水浒也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以至后来的很多评书,包括后来的武侠小说人物塑造上都受到水浒英雄人物性格的英雄,热血聚义、纵马驰骋、厮*疆场,五虎将、双枪将、连环马、钩镰枪等都成为了挥不去的英雄影子。林冲、武松、燕青、鲁智深、花荣、李逵、石秀、时迁,王英扈三娘等英雄人物性格成为后世以英雄为题材的小说取之不尽的宝藏,包括后来的武侠小说,甚至在足球场上,生活中论英雄时,这些绰号也是用的很频繁。犹记得以前跟同学们一大爱好就是背诵互考水浒的英雄绰号和名称。
(林冲和武松的英雄故事最震撼)
4、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开创了历史小说的先河,书中除了英雄人物的刻画,还有就是对战争与计谋的成功描写。罗贯中师施耐庵的学生,现在很多人认为水浒罗贯中也帮着写了点,三国演义,施耐庵可能也指导写作了。所以三国和水浒有一些相似的地方,比如五虎将,关胜是关羽的替代,林冲和张飞一样也是豹头环眼。水浒讲义,三国讲忠,这也是三国也受统治阶级爱好,乃至影响力超过水浒的一个原因吧。就关羽的地位,那就不是水浒中任何一位英雄所能撼动的。三国的故事虽然流传最广,但单纯就文笔功底而言,在四大名著中应该是比较靠后的,全书语言通俗易懂,但因为叙事时间跨度大,在相同的篇幅内刻画人物比之其他三大名著略显潦草,这是三国文学性差的一个原因,也是三国更为流传的一个原因。
几百年以来,我们中国的四大名著一直都受到国人的重视。我们非常推荐孩子们去看,甚至可以说它们已经成为了我们中国青少年的推荐读物。这里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中国四大名著的文化价值是什么。
“中国四大小说名著”,指明代的《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清代的《红楼梦》四部小说。在某种意义上说,它们都是文化密码,我们可以从中解读中国人的历史观、政治观、人生观、生命观等等。
《三国志演义》的历史意识
清朝康熙初年刊行的毛宗岗本《三国志演义》,一开篇引录了一首杨慎的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词传达给我们两个历史感受:第一,不管有多少英雄,他们曾有多少轰轰烈烈的事迹,最终都是“空”的。留下的是什么?是不变的青山和夕阳。中国还是中国,青山还是青山,曾经的英雄不再重现。
可是真的不会重现了吗?这就引出了第二个历史感受:历史英雄仍然生活在我们当中,在我们的心目中,他们的一生借助语言表述方式得以重现——“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笑谈”是一种语言表述方式,是说故事。所以,历史上的英雄还活在当下。
结构框架:分合循环的历史宿命
《三国志演义》的故事,起自“宴桃园豪杰三结义”,终于“降孙皓三分归一统”。在历史叙述中,叙事者总是将充满偶然性的历史事件当作在必然规律支配下肯定发生的事实,于是原本不确定的历史便成为朝着理性目的行进的必然过程。
民间流传的《三国志平话》,原来构想了一个历史寓言:由于西汉初年高祖刘邦残*功臣,所以功臣们托生成为三国诸侯,最终颠覆了汉王朝。这种 不切实际的前世因缘,蕴含着冤冤相报、道德报应的历史宿命,表现的是民间的善恶观念和因果观念。而《三国志演义》却用黄巾起义、三国归晋这种确凿的历史变 迁,取代了《三国志平话》的历史寓言。那么,它的开端和结局又蕴含着什么样的象征意蕴呢?
就开端而言,“黄巾起义”对中央政权的冲击,不仅表征了王朝兴衰循环的道理,而且揭示了一个王朝最终灭亡的种种原因:桓、灵二帝用人不当, 特权集团——包括宦官和外戚——败坏朝政,激烈的朋党之争,膨胀的个人权欲等等。这里的因果关系是环环相扣的,表现出《三国志演义》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三国志演义》小说的结尾,呈现出一种对小说开篇情节的回应。在小说的结尾部分,叙事者常常运用闲笔,提到远在众多章回之前、标志小说开篇 的一些情节。比如第一百一十四回,曹髦大喝“吾乃天子也”,这跟第一回刘备幼时同乡中小儿以树下游戏,自称“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遥相呼应。历史,仿 佛在转了一圈以后,又回到了它的起点。
从历史循环论的观点来看,分—合—分—合……构成了一种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就是毛宗岗所总结的:“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种分合循环的历史宿命观并不高明,但比起《三国志平话》因果报应的宿命观,已经是切切实实的历史观念了。
情节主线:悲愤感伤的道德信念
《三国志演义》描述了诸侯割据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在“青梅煮酒”中,还借曹操之口,评述当时局势,嘲讽门阀士族。小说家不赞成由曹操来统一 天下,但却肯定曹操在反对门阀士族、诸侯割据中的功劳。同时他又清醒地认识到,曹操毕竟得了“天时”,最终只能由属于曹魏一方的司马氏政权来统一天下。
但是,全书的情节展开却更鲜明地是以蜀汉一方为中心的,小说家极力讴歌、热情寄望的是蜀汉一方。从第一回至第八十五回,小说展开了刘备一生 经历的描写。其中有两个转折点:第一个转折点是第二十一回,在这之前,刘备在诸侯争战中只是一个极不起眼的小配角,在这之后,刘备集团作为一股新生的政治 势力开始与曹操集团正面对抗;第二个转折点是第四十三回赤壁之战,在这之前,刘备东奔西走,狼狈不堪,在这之后,刘备取得荆、襄数郡,并将势力发展到了西 川。而刘备一生最重要的事迹是三顾茅庐。从第三十七回至第一百零三回,小说实际上书写了“诸葛亮传”,以赤壁之战、三气周瑜、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等重要情 节,展开蜀汉惊天动地的战绩。
《三国志演义》以蜀汉为中心的总体构思,具有深刻的寓意。本来,就像“春秋无义战”一样,三国争战也无所谓正义与邪恶的区别。但是由于小说 家赋予三国中的刘备集团以“占人和”、得民心的客观条件,“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政治理想,使刘备集团成为正义力量的象征,而与之相对立的曹操集团却成 为邪恶势力的代表。这种“拥刘反曹”的政治倾向,既表现了中国古代平民百姓的心理和愿望,又浸透了源远流长的封建正统观念,是二者的融合,构成一种强烈的 道德信念。
可是,严酷的历史事实是,真正实现统一的是由邪恶力量曹魏一方派生出来的司马氏政权,以正义力量刘蜀一方来统一天下终究成为幻灭的理想。诸 葛亮临终时不能不哀叹:“吾本欲竭忠尽力,恢复中原,重兴汉室,奈天意如此,吾旦夕将亡矣!”《三国志演义》小说的后半部流溢着浓重的感伤情调,就像铺天 盖地的迷雾一样弥漫寰宇,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水浒传》的政治思考
如果说《三国志演义》是在问鼎逐鹿的政权斗争中思考历史兴亡的话,那么,《水浒传》小说则是在绿林好汉的草莽世界中展示社会动乱。《水浒 传》小说的故事始于“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北宋嘉祐三年,京师瘟疫盛行,民不聊生,殿前太尉洪信奉仁宗圣旨,到江西信州龙虎山,宣请天师张 真人到朝廷祈禳瘟疫。洪太尉到信州贵溪县,游览伏魔殿,擅自打开殿门,掀开石碑、石龟压着的青石板:“石板底下,却是一个万丈深浅地穴。只见穴内刮刺刺一 声响亮,那一声响亮过处,只见一道黑气,从穴里滚将起来,掀塌了半个殿角。那道黑气直冲上半天里,空中散作百十道金光,望四面八方去了。”这就是“三十六 员天罡星,七十二座地煞星,共是一百单八个魔君”——即梁山泊首领的来历。
因天灾引起人祸,这是有深刻的寓意的。“洪太尉误走妖魔”的事情,距离梁山好汉揭竿而起的徽宗宣和元年,有61年。60年一甲子,这有某种 特殊寓意,指出宋徽宗的社会动乱来源于61年前的宋仁宗。仁宗朝是北宋盛世,小说显然隐含着“从盛世寻求乱世根源”的叙事动机。
小说的故事终于“宋公明神聚蓼儿洼,徽宗帝梦游梁山泊”,宋江兄弟零落星散以后,大半惨死,受玉帝敕封,阴魂聚于蓼儿洼。一天,宋徽宗梦游 梁山泊,得知宋江等人冤情,惊醒后,命宿太尉查明真相,下旨封宋江为“忠烈义济灵应侯”,在梁山泊“起盖庙宇,大建祠堂,妆塑宋江等殁于王事诸多将佐神 像。”,四时享祭。
祸由皇帝而起,由皇帝而终,小说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叙事结构,对宋江起义的发生和结局做历史和政治的阐释。我把这种阐释概括为“魔君三部 曲”。108位好汉本是“魔君”,最后却变为神。神和魔之间的冲突在《西游记》小说里大量展开,《水浒传》讲的是魔变成神的过程,包括三个故事:第一,群 魔乱世;第二,改邪归正;第三,荣升天神。这个“魔君三部曲”隐含着深层政治思考,它蕴含三重寓意,即“官逼民反”、“替天行道”和“忠义之烈”。
为什么我们会一直推荐大家去看中国的四大名著?同学们你们思考过这背后的意义吗?这里希望同学们可以了解中国四大名著的文化价值是什么。
最后阅读完本文(中国四大名著的文化价值是什么)之后,学大教育的小编将为大家推荐更多的相关文章,内容相当精彩,一定不要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