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变酬赏的主要三种表现形式为:社交酬赏、猎物酬赏、自我酬赏。
(1)社交酬赏(注:指人们从产品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而获取的人际奖励。)
首先是社交酬赏,是指人们从产品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而获取的人际奖励。社交酬赏,也可以说是部落酬赏,源自我们和他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为了让自己觉得被接纳、被认同、受重视、受喜爱,我们的大脑会自动调试以获得酬赏。
伟大的心理学家艾伯特·班杜拉就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为社交网站的风行提供了理论上的注解。班杜拉认为,我们之所以会在社会生活中效仿他人,是因为我们具备向他人学习的能力。当看到他人因某种行为而得到酬赏时,我们跟风行事的可能性就更大。
班杜拉特别指出,如果人们效仿的对象与他们自己很相似,或者比他们的经验略为丰富时,他们就特别容易将对方视作行为典范。
(2)猎物酬赏(注:指人们从产品中获得的具体资源或信息。)
根据哈佛大学进化论生物学家丹尼尔·利伯曼的观点,人类最初是靠长途奔袭来获取食物。远古时期,人们利用一种叫作“耐力型捕猎”的方法来捕*猎物。如今,我们在少数尚未进入农耕时代的社会里依然能够见到这种捕猎法。
生活在南部非洲的桑人捕获非洲大羚羊的方法,就类似于利伯曼所描述的早期人类的捕猎方法。人类通过捕猎的过程,从一个侧面解释了现代人对产品的那种依赖性。
这就是“多变的酬赏”中的第二种类型:猎物酬赏。对具体物品——比如食物和生活必备品的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只不过在现代社会,有钱就能买到食物,更甚者信息也能转化为钱,所以食物不再是我们猎取的目标,取而代之的是其他一些东西。
(3)自我酬赏(注:指人们从产品中体验到的操控感、成就感和终结感。)
自我酬赏体现了人们对于个体愉悦感的渴望。在目标驱动下,我们会去克服障碍,即便仅仅是因为这个过程能带来满足感。很多时候,完成任务的强烈渴望是促使人们继续某种行为的主要因素。
令人惊讶的是,就算人们表现得气定神闲,内心的这种渴望却从未止息。比如说拼图游戏爱好者,他们会为了完成一个桌面拼图而伤脑筋,甚至爆粗口。他们从拼图游戏中获得的唯一回报就是完成的满足感,寻找拼图的艰辛过程本身是他们着迷的根源。
人类对自我的酬赏源自“内部动机”,爱德华·德西和理查德·瑞安在其著作中对此概念做出过详细阐述。依据他们提出的自我决定论,人们在心怀其他*之外还渴望“终结感”。如若给目标任务添加一点儿神秘元素,那么追逐“终结感”的过程将更加诱人。
社交酬赏,猎物酬赏,自我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