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一定发现了,在我们身边,主题多元、形式各异的读书会正在遍地开花。它们藏身于书店、图书馆、社区、学校、邻里甚至家庭……以书之名把一群一群的人聚集在一起,阅读、交流、共同成长。
早在遥远的古代,我们的祖先就深谙群读之乐,曲水流觞、松下雅聚……千百年来,以读聚友、以文会友的文化传统绵延不断。而当代读书会的兴盛、繁荣,却与全民阅读的推广、与全社会对阅读的重视密不可分。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2020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成年国民对全民阅读品牌活动的知晓率达72.7%,其中,本地读书会知晓率高达26.7%。读书会正成为阅读推广的重要手段。
播撒种子 点燃兴趣
在南昌,各种围绕孩子举办的读书会不胜枚举,而其中最受关注的,无疑是省图书馆的“兰兰姐姐故事会”。
“兰兰姐姐故事会”是省图书馆少儿部创立之初创办的,目的是为了吸引孩子走进图书馆、读书。19年过去了,“兰兰姐姐故事会”成为省图书馆的品牌活动。一批一批的孩子在兰兰姐姐的故事中爱上了阅读。“故事会”最初一个人讲,后来组建了一个团队来运营,再后来,家长们争着当“故事爸爸”“故事妈妈”,带着自己的孩子上台,推荐图书,发表心得。肖美兰是“兰兰姐姐故事会”的创始人,在她看来,所有的阅读都基于兴趣,她们所做的,就是要营造一种读书的氛围,播撒阅读的种子,点燃阅读的兴趣。19年来,肖美兰感觉到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庭,对孩子的阅读越来越重视。但是,阅读是需要引导、需要氛围的。
亲子读书会也是各大书店的主打。4月15日,江西新华文化广场的微信公众号上推出了一则直播预告:4月27号,专家将在线上与家长们聊“如何陪孩子读完整本的书”。新华文化广场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是他们线上读书会“陪伴计划”的第五期直播,前四期的主题是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如何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等。“读者很踊跃,反响非常好。书友们天天催着‘上新’。”新华文化广场的读书会有一大批“铁杆粉丝”。疫情之下,书店不能营业,但是读书会不能停,于是书友们的聚会就转移到了线上。
当下,少儿读书会数量众多。不仅书店、图书馆在办,一些孩子、家长也组织起来,创办读书会。师大附中的陈方圆同学做过一件特别“牛”的事情: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他在妈妈和老师的帮助下办了一个读书会。每周一期,几个伙伴聚在一起聊读书。最初只有几个人,后来,班上30多个同学加入,其他班的同学也加入进来。“每周一个主题,比如读刘墉、读王一梅、读宇宙、读古代神话等等,非常有意思。”小学毕业后,同学们分开了,“到现在,读书会的‘铁杆’们还常联系,聊的都是读书的话题。”
布卡童年童书馆的创始人谢莹一直致力于儿童读书会的推广,在她看来,读书会的作用是家庭阅读、亲子阅读替代不了的。读书会能帮家长和孩子挑选出适合孩子的好书,能科学地安排孩子的阅读量、优化亲子共读的过程等,最重要的是,它能营造一种同龄人共读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孩子们可以找到一种平等的“阅读输出”话语平台,可以自由地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这种读书氛围不仅能够激励孩子读书,还能锻炼他们多方面的能力。
读书会是一种文明的引领
艾溪湖美书馆、高新区图书馆、南昌县莲花书屋、经开区书房……这些美美的城市书房由公园一角某处闲置的小楼,或是某个楼盘的售楼部改建而成。别看它们规模不大,却因为一个个有特色、有创意、有格调、有影响力的读书会而远近闻名。
2022年1月31日,除夕,因为疫情的原因,很多外地人留在南昌过年。高新区图书馆策划了一个特别的读书会,“每一天,无数人在这里翻阅/您读过多少本书,又与多少书友擦肩而过/盘点这一年来您读过的书/这份厚重的阅读履历/就是您除夕入馆最特别的名片……”图书馆发出书香的邀约,把读者们请到馆里,畅谈一年来读过的书,在书香里写“福”字、送福袋、包饺子。
艾溪湖美书馆实行“一日馆长制”,他们请作家、艺术家、普通读者来担任馆长。馆长的职责是主持一堂读书会。读书会的信息提前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读者们要早早预约。“附近社区的居民有地利之便,成了‘铁杆粉丝’。也有不少读者从红角洲、九龙湖赶过来。” 3月6日下午,著名导演张曼君带着青春版赣剧《红楼梦》的主创团队,把围读会开进了美书馆。闻讯而来的读者把美书馆的二楼挤得满满当当,大家惊喜地体验了一场不一样的读书会。年轻的读者说,第一次接触赣剧,演员一开腔我们就醉了。不只年轻人,用这种形式打开红楼经典,几乎是在场所有人的“第一次”。
除了上述四个城市书房,经开区的黄家湖等三个社区也联合专业社会力量打造了“社区书房”,把读书会直接开进了社区。这些读书活动把阅读推广的触角直接连通每家每户。据运营团队负责人介绍,几年下来,他们做了大大小小的读书会七百余场。在他们看来,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但生活更是一种阅读的方式,或者说,生活是可以拿来阅读、品味的。在当下的浮躁和快节奏中,人们需要沉浸到书的世界里,才能慢下来、静下来,去体会人生,去品读人生。
读书会是公益的,书友们免费加入。但是,运营团队始终坚持预约制。“读书是没有门槛的,但是,读书会必须有门槛。设置门槛就是对读书人提出行为举止的要求。就像参加音乐会,你要走进一个美丽的空间,走入一种美好的氛围,你必须约束自己,让自己变得文明、高贵起来。”
让文学“出圈”
星火读者驿站是由《星火》杂志的骨干读者组成的纯文学读书群体,有数千人之众。平时,他们在“驿长村”等微信群里聊读书。每个月由“值日生”负责组织读书的话题。每个人都会把自己新发现的好文章或者好书在群里分享、讨论。“大家互相影响,形成了一种‘比着读’的氛围。”
有空的时候,驿站的书友们会把读书会移到线下。他们给自己线下的读书会找了美丽的由头,取了好听的名字:江西的乡村生长着无数千年古樟,他们要一一拜访,于是,他们到樟树下去读诗、去采风,这是他们的“香樟笔会”;他们要亲近乡土,体验农事,于是合租了一块田,春天种上稻子,秋天收割诗行,他们称之为“稻田写诗”;过年的时候,书友们也要聚在一起,读书、品尝自己打下的粮食,于是有了一年一度的“文学年”……
文学青年们的读书会多少有些行为艺术的感觉。然而,这种诗意的行为艺术却有着超乎想象的吸引力——他们的队伍越来越庞大,以至于他们微信上的读书群不断扩张蔓延。
他们在樟树下,在稻田边、在村庄里、在草洲上读书、朗诵、讨论,吸引了不少路人。旁观者看着看着就加入进来,还自告奋勇地来上一段。于是,他们有了更大胆的想法——寻找爱文学的无限的少数人。
2019年1月的某一天,他们登上了南昌始发的“井冈山”号列车,在火车上举办了一场文学照亮旅途的火车读书会。没有专业的朗读者,没有化妆,没有舞台灯光。他们现场向旅客们赠送《星火》杂志,然后几位作者为旅客们朗诵自己的作品。旅客们先是安静地听着,慢慢地,按捺不住,聚拢过来,主动要求朗诵一首……诗人陈离被这场列车上的读诗会深深触动,他说:“这似乎再一次证明了‘艺术即人类情感的交流’这一有些古老的文学观念。”
2020年6月,他们在赣州的古城墙上举办了一场街头读书沙龙。一群人点起蜡烛、弹起吉他,读诗。城墙上散步的老者、观光的游人都加入进来,有的献唱山歌,有的背诵上世纪80年代的朦胧诗。今年,他们又来到婺源。在思口镇延村,读者驿站的书友们登上村里的古戏台朗诵。村民围过来,游客围过来,一群放学的孩子也围了过来。孩子们说,听不懂。于是,作者就给他们讲解这首诗的创作过程,孩子们懂了,也登上戏台朗诵起来。78岁的俞春爱婆婆翻到一首题为《草垛》的诗,用婺源方言念了一遍,又用普通话朗诵了一遍……
与大多数读书会流行的形式不同,星火读者驿站的读书活动会在丰富、陶冶自己的同时,把读书的种子撒到乡村、街道,他们在容易被读书忽略的地方找到了更多的同道。在给旅客、给路人、给乡村老妪讲某篇文章、某首诗歌时,他们觉得自己是在传递一种文学审美,他们在努力让文学“出圈”。
…………
春秋时期,孔子与弟子聚在一起学习、讨论,被视为读书会的雏形。如此算来,读书会的历史可谓久远矣。
在很多文学作品里,我们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村头的大樟树下,全村人围着村中识文断字的长者,听他讲三国,讲水浒,讲包公……在作家们的描述中,这种乡村版的读书会在贫瘠的阅读土壤上为他们种下了读书的种子和写作的梦想。
当下,读书会的意义何在?曾经以为,读书是一件私人的事情。在自己的书房,读自己喜爱的书,是一件极美妙的事情。但是,读有所得之后能与人分享,此群读之乐一也;与书友同读一本书,却得到了不一样的感悟,深度交流,所得又丰富许多,此群读之乐二也;更多的时候,因一场读书会,邂逅一些好书,此群读之乐三也……当然不止于此——
爱书人聚在一起,阅读、碰撞、探讨……他们通过这种因阅读而形成的“空间”,把越来越多的人变成自己的同道,源源不断地为城市文化建设增添着书香。读书会的意义或许更在于此吧。
□本报记者 李滇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