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风至,白露降,用始行戮。
现代社会,人们普遍认为,死刑在理论上是不文明的,在实践中是不人道的。但在我国古代,原始社会就有了“血亲复仇”,进入奴隶社会,死刑规范基本建立。
历经封建社会的增补和改革,死刑制度逐步完善。
各个朝代对待将死之人,尤其是死囚,还是比较人性化的。
狱卒会让其在临死之前,饱餐一顿。但这餐饭会被放一块腥臭的生肉,有何深意?
断头饭的渊源说起断头饭,有明确记载的,是和楚庄王有关。
当年,楚国因出身蛮夷之地,属于好战分子,被中原人士和文化排斥,“不习王化”。
楚庄王在位时,平定了若敖氏的叛乱,为了彰显仁慈,收买人心,就让被拘押的罪臣们,“每人均以饱食”,再对他们进行处决。
这样,被俘获人员走得安心,并且感激涕零。
楚庄王笼络了人心,好名声也得到颂扬,一举多得。此后,各个国家纷纷模仿,开始优待死刑人员。
通常,被执行死刑,主要是犯了谋反、叛变、大不敬、*戮、不道、不孝、不义等罪行的人。但执行过程,初核、复核,最终帝王批准,才能执行死刑。
长此以往,君王们凭借优待死囚,昭示推行仁政。
比如“秋后问斩”,一是帝王遵循天意,二是有足够的时间,让犯人寻找证据,为自己申冤。
厚待死刑犯的传统被固定后,并根据朝廷的需要,形成制度。让死囚们最后饱食一餐,临刑关怀,也被叫做“断头饭”,或“辞阳饭”、“壮行饭”等。
死刑犯们的最后一餐,经过帝王的审定,标准较高。毕竟,古人认为,人死时要做个“饱死鬼”,这样才不白来人间一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赵匡胤时期,规定了此餐饭的标准,5贯钱,即5000文。
按照当时的社会生活水平,这可以让普通百姓,在餐馆饱食大约17顿。这可是相当豪华的一餐。
在封建社会后期,人们的物质生活有所提高,死刑犯们对断头饭也有了一定的选择,个别朝代还可以让家人送饭。
通常来说,壮行饭都会荤素搭配,主食管饱。偶尔有爱喝酒的死囚,狱卒也会满足其愿望,为其提供一壶酒。
断头饭需放腥臭生肉壮行饭的逐渐演变,的确体现了君王的仁政。
但人们发现,在此餐饭里,会包含一块腥臭的生肉。这不是在损害帝王的威严,欺上瞒下吗?基层的狱卒怎么敢这么做呢?
具体原因,暂无确切考据。
据推测,一方面是此餐饭的油水较多,层层盘剥后,能够让死囚吃到嘴里,还得保证有肉,狱卒们只能以次充好。
但这个说法,有些牵强。在古人的观念里,“死者为大”,要善将死之人。狱卒们更不会,克扣死囚的最后一餐。
结合古人对佛教的推崇,相信来世来看,人们更倾向于,腥臭的生肉不是给死囚吃的,而是让其带给转世路上的拦路者。
古代,绝大多数人相信:人死后,灵魂会继续存在。通过轮回,从而获得某种来世的救赎。
相传,人死后,会被黑白无常带往阴间。在通过奈何桥时,除了要喝孟婆的忘情水,还会碰到“两犬及狞恶,迎吠河津,不容人过。”
正如西方神话,地狱之门由三头犬守卫。
据说,奈何桥上,如果有人强行闯关,两只四眼恶犬,会吞噬他们的灵魂,让其难以进入轮回之道。
对于死囚而言,他们在人间已经犯下重罪,要想顺利通过此桥,就必须用肉引开凶犬,让自己顺顺当当走过去,进入六道轮回。
这块肉,就是最后一餐,存在的腥臭、不熟的肉。
可见,断头饭中存在臭熏熏的肉,死囚们虽然不会真的吃下,但他们会安心。生前的恶行,伴随“人死万事灭”,他们就可以期待来世的美好。
这也是为什么,他们看到饭菜里有生肉,会感激狱卒。
狱卒这么做,不会有太多心理负担,终究,他们也在与人为善。
古代的狱政思想无论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除了受法家思想影响,重刑罚外。其他时代,在法律上,讲究“律意虽远,人情可推”。
如西周的“明德慎罚”、“恩威并重”,战国时期“事断于法”、“重刑轻罪”,汉朝“宽刑慎罚”、“宽狱缓刑”,唐朝主张“德礼为本,刑罚为用。”
从汉朝尊崇儒家思想开始,历代君王倡导“德主刑辅”的法治国策。
德刑并举,德礼教化成为主流。人们相信,道德教育可以收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人向善。
在儒家思想影响下,监狱管理中对死囚的态度,也较为人性化,吃断头饭时添加生肉,就是尊重民众信仰的体现。
还有“听妻入狱”制度,特批已婚未有后代的囚犯,临死之前,可以尽到“传宗接代”的义务。
不容否认,古代狱吏的贪腐现象严重,特别是在宋朝,逼迫犯人行贿屡见不鲜,甚至出现:不给好处,就刑罚加身。犯人为了少受罪,只能贿赂狱吏。
当时,民众追求公正的主要途径,就是希望为官者勤政。
就像古人幻想,出现包拯式的人物,凭借超群智慧,还百姓正义。
正因为,“在其位不谋其政”者众多,朝廷律法不甚完善,“三纲五常”、“特权思想”至上,大家才将希望,寄托在“奇思妙想”的文学作品中。
人死如灰烬,阴阳两相隔。
从古至今,无论何种死法,对于死者,民众一直都是尽可能做到:尊重死者,甚至会帮助其达成心愿。
古代的狱政思想,尤其人性化的方面,归根结底,还是人治的社会,人的权利缺乏不足为奇。
但断头饭的传说和盛行,既体现当政者的“仁政”、博爱慈悲;又凸显了社会和民众,尊崇善行。
儒家的礼教化本质就在“教心”。这给了死者莫大的安慰,也给行善者以安慰。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