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豆蔻
据《本草》载,豆蔻花生于叶间,南人取其未大开者,谓之含胎花,常以此喻处女。豆蔻因而代指十三四岁少女。我国古代,十三四岁就算“青年”了。语出自唐代杜牧诗《赠别·其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02.及笄
及笄,又叫“既笄”。古代汉族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也指已到结婚年龄,如“年已及笄”。
语出自《礼记·内则》。
03.摽梅
摽梅,指未成婚的适婚女子。摽梅之年,代指女子待嫁之年。语出自《诗经·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就是说,用竹竿去打梅子吧,树上只剩七个梅子了;要找丈夫么,快趁吉日良辰。
04.束发
束发,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语出自《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05.志学之年
志学之年,15岁的代称,语出自《论语·为政》。
06.碧玉年华(破瓜年华、风信之年)
碧玉年华(破瓜年华、风信之年),代指16岁的女子。最早出自《礼记·内则》。最有趣的是唐代李群玉诗《醉后赠冯姬》:“黄昏歌舞促琼筵,银烛台西见小莲。二寸横波回慢水,一双纤手语香弦。桂形浅拂梁家黛,瓜字初分碧玉年。愿托襄王云雨梦,阳台今夜降神仙。”
07.桃李年华
桃李年华,代指20岁的女子。语出自明代徐渭《又启严公》:“誓将收桑榆之效,以毋贻桃李之羞,一雪此言,庶酬雅志。”
08.花信年华
花信年华,代指24岁的女子,也泛指年轻貌美的女子。语出自南宋范成大诗《元夕后连阴》:“问讯东风几日来,冷烟寒雾锁池台。扫空积雪翻成雨,收尽残灯未见梅。夜饮厌厌非老伴,春阴漠漠是愁媒。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扬州百面雷。”
09.舞象之年
舞象之年,代指15至20岁的男子。语出自《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
10.弱冠
男子20岁称为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弱冠泛指男子20左右的年纪,但不能用于女子。语出自《礼记·曲礼上》。
11.而立
而立,30岁的代称。语出自《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12.不惑
不惑,40岁的代称。语出自《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自古以来,我国对婴、幼、少、青、壮、中、老各个年龄的称谓,真可说是名目繁多,雅致有趣。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20岁(男)——弱冠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