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家的呼唤在2023年回响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家的呼唤在2023年回响

首页传奇手游名扬沙城2023更新时间:2024-05-07

我在现场,记录瞬间,成为历史。

从2019年开始,我们开设了“我在现场”栏目,以新华社记者“沉下心、俯下身、融入情”的珍贵采访经历为内容,讲述他们在重大新闻事件现场的所见、所闻、所想。

2023年,他们践行“四力”,从“一带一路”的重点工程到沿着长江、黄河、长城进行深度调研;从巴以冲突的现场到进入刚刚发生政变的非洲国家;从北极圈里“冰上丝绸之路”的重点项目到大湾区热火朝天的基建工程;从神舟飞船的发射、回收到“中国天眼”的成果爆发和运行维护;从京津冀严重水害到积石山地震灾区的生命救援;从世锦赛、亚运会、大运会的国际赛场到“村超”、“村BA”这样的乡土赛事;从接力守护烈士英灵半个多世纪的父与子到为残障儿童免费送教上门的乡村教师父女……

他们凝固新闻的瞬间,记录历史。

从2024年1月1日起,“我在现场”栏目陆续播发多位新华社摄影记者在2023年的精品力作和照片背后的故事。希望他们的作品和讲述,能带给您希望与力量。

家,就像一个温馨的港湾,无论你身处何处,都时刻牵引着你,让你满怀期待和激动。当你在外漂泊,回家的念头会如影随形。2023年我在北京用镜头记录那些“回家”的故事。

回家的欢喜

2023年北京球迷嘴角向上的弧线最能体现心中的欢喜——4月15日,工体在经过两年多改造复建后再次拥抱球迷,我也在北京工人体育场见证了无数球迷“回家”。

↑2023年3月31日拍摄的北京工人体育场外的“迎宾”雕塑。

改造复建后的“新工体”迎接中超“新赛季”,拥有60多年历史的北京工人体育场,开启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的第30年、也是中超联赛诞生后的第20个赛季。2023年4月15日晚7点15分,新赛季中超联赛开幕式在新工人体育场举行,中国足球职业化的见证者、功勋教练金志扬与2022中国金球奖得主张玉宁共同推动划线车绘出新赛场,“共创新未来”字样的巨型横幅缓缓展开……经过两年多改造复建,这座承载众多荣耀的体育场在4万6千多名观众响彻云霄的欢呼声中、在屏幕前亿万球迷的注视下宣告回归。

↑2023年4月15日拍摄的改造复建后的北京工人体育场。

建成于1959年的北京工人体育场是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工程,是见证新中国体育事业和首都城市发展的重要地标。从服务国家外交的中苏匈足球友谊赛,到职业化初期的“工体不败”、新世纪的亚洲杯决赛;从第一至第四届全国运动会,到“展现雄风”的北京亚运会、“无与伦比”的北京奥运会……“服役”60余载,北京工人体育场承载了无数精彩比赛瞬间,记录了新中国体育事业腾飞,见证了新中国发展巨变,更汇聚了一代代体育迷的时代记忆。

↑2023年8月19日,球迷在新工人体育场比赛现场摆出助威图案。

当球迷走进新工人体育场时,“回家”的感觉特别强烈。传统外观保留了城市记忆,现代的内部设计和设施又带给人无限惊喜。2021年,北京市以城市更新理念启动工体改造复建,核心目标是按照“传统外观、现代场馆”原则,将工体从综合性体育场改造为符合国际足联最新标准的专业足球场。世界顶级的草坪系统、国际主流的看台设计、世界一流的声光电设施、以“国槐绿”为主配色的主题景观设计……经过“精装修”回归的“新工体”,传承了“老工体”的历史风貌,也为城市体育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土壤。这座功勋体育场和它所在的古都一样,在悠久的历史沉淀下,澎湃着一颗崭新且极具活力的“心”。

↑2023年8月19日,北京国安队球迷在新工人体育场看台观赛。

↑2023年4月15日拍摄的改造复建后的北京工人体育场。

如今的新工人体育场,正被赋予新的活力和使命。作为国内首批、北京首座达到顶级国际标准的专业足球场,新工人体育场为北京未来承办国际大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与此同时,这座掀起全民体育热潮的殿堂级体育场,又成为引领北京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城市更新地标。

回家的力量

对于被困山区多日、没水没电没信号、和家里失联的旅客,任何安慰的话都比不上一句“走,我们回家”。

2023年8月2日12时,我与两名同事跟随武警北京总队机动第三支队、北京消防救援部门、门头沟中医院等单位组成的应急救援队伍,从门头沟区斜河涧火车站出发,急行14公里山路,挺进Z180次列车旅客滞留地安家庄村进行采访拍摄。

↑2023年8月2日,救援人员徒步进山帮助滞留旅客转运。

北京7月29日发布最高级别的暴雨红色预警信号,连日持续的强降雨,导致位于门头沟区的多段铁路遭遇严重水害,K396次、Z180次、K1178次三趟列车受困门头沟区,大量旅客滞留在断水、断电、断信号的大山中等待救援。

↑2023年8月2日,一处被塌方堵住出口的隧道。

对于被困旅客与我而言,这是一场命运与共的回家之旅。用镜头去记录,则是我作为记者的使命担当。离救援现场、救援人员、受困旅客近些再近些,再近些,再近些,记录下珍贵的历史瞬间。我尽最大可能去寻找拍摄角度,用快门点赞所有在这场生命救援中守望相助的人们。

↑2023年8月2日,救援人员背负救援物资沿着丰沙铁路线向安家庄村方向徒步。

丰沙铁路连接着张家口怀来县沙城镇和北京丰台,它蜿蜒在高山深谷中,沿永定河一路北上,迂回曲折,隧道和桥梁密集。武警战士每人背负30公斤左右的救援物资,在斜河涧火车站集结完毕后,沿着丰沙铁路线向安家庄村方向徒步进山。

风雨无情人有情,互帮互助的人性光辉在这场灾难中格外耀眼。从斜河涧火车站到安家庄村要走14公里山路,通常这一段路程要走五、六个小时。连日的强降雨,让山区中的湿度变大,闷热的天气更是对体力的极大消耗。两个半小时内14公里的急行,几乎超过我体能的极限。一路前行,我与武警北京总队机动第三支队的战士们高唱“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来为自己打气,听着歌声在山间回响,也给了我前行的动力。

↑2023年8月2日,Z180次受困列车的旅客离开安家庄临时安置点徒步前往转运客车。

两个半小时后,我们成功抵达安家庄村!在与国铁集团现场工作人员沟通后得知,目前还有最后一批184名旅客滞留在此,多数都是老幼弱孕等重点旅客,其中有5位特殊旅客需要担架转运。被安置在安家庄村的Z180次列车受困旅客与照顾他们多天的村民挥手告别,转运行动开始,武警战士与滞留旅客沿铁路向落坡岭火车站前侧7号隧道5公里处徒步前进。

↑2023年8月2日,受困列车旅客在救援人员帮助下徒步赶往转运客车。

↑2023年8月2日,受困列车旅客在救援人员帮助下徒步赶往转运客车。

我操作无人机从空中俯瞰这蜿蜒的队伍,宛如一条不断前进着的“生命通道”,这样的场景让我深深感动。

一路前行,河床上倒伏的树木、桥墩上残留的水渍、损毁的路基、被塌方堵住出口的隧道……丰沙铁路受损情况映入眼帘,道路难走的程度远超预期。天光渐暗,漆黑无光的狭长隧道里,满是淤泥和积水,虽然雨停了,但是仍有水顺着隧道里的石缝渗漏,前方行进队伍不时传来“前面积水,靠右行进”、“枕木湿滑,小心一些”的声音,提醒后方人员注意。

↑2023年8月2日,Z180次受困列车的旅客徒步前往转运客车。

↑2023年8月2日,受困列车旅客在救援人员帮助下徒步赶往转运客车。

一个个善意的提醒和爱的传递,让回家的路途充满着温情。“你们这条线跑了得有一百次了吧,是不是熟得很。”一名武警战士扶着旁边Z180次列车乘务员问道。“很熟,非常熟,但是徒步走在上面还是第一次,下次还是坐火车走吧。”乘务员笑着答道。这位乘务员在被困第一天袜子磨坏了,这些天一直光着脚穿着执乘时的皮鞋为受困旅客服务,脚上磨得全是水泡。“这些20来岁的小姑娘也都是父母的掌中宝、心头肉,这些天难为他们了。”旅客们说道。这支由老幼弱孕及医护和救援人员共500多人组成的队伍像一条长龙,在铁路线上相互鼓励、相互搀扶,默默前行。

↑2023年8月2日拍摄的Z180次受困列车的旅客转运现场。

途中,一处悬空铁路横亘在受困旅客和转运客车之间,走在悬空铁路上,能明显感觉到铁路的抖动。为了保证旅客安全,抢修铁路的工作人员特意赶制一些木板铺设在悬空铁路上,防止旅客在经过时踏空,并不断提醒救援队伍控制通过人数和保持间距。

↑2023年8月2日,K396次、Z180次列车的滞留旅客乘坐转运客车前往北京丰台站。

8月3日凌晨2时10分,在国铁集团和地方政府、武警部队全力组织、共同努力下,K396次、Z180次列车在安家庄站、落坡岭站滞留的最后一批旅客乘转运客车顺利抵达北京丰台站。车厢里,失联多日的乘客刚为手机充上电,就马上给家人报了平安,电话另一边悬着的心终于落下。

成功脱险的人们在回家的列车上,有的呼呼大睡,有的闷头“干饭”,有的彼此交流着这几天的经历,疲惫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我迅速拿出相机记录下这令人喜悦又充满温情的画面,也为我此次历时15小时的拍摄画上句号。我们收获的,是永不放弃的希望,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是对生命的承诺与责任的重量。

↑2023年8月3日,K396次、Z180次列车的滞留旅客到达北京丰台站。

2023年转瞬即逝,有太多的温暖的瞬间从我的镜头前划过,有太多的人以及他们的故事与我擦肩。2024年,我与我手中的相机将再度出发,用一幅幅图片去捕捉发生在北京的一个个瞬间,让这些由图片讲述的故事成为这座城市记忆中的一部分。

策划:兰红光

统筹:鱼澜、费茂华、周大庆、刘金海

记者:张晨霖

编辑:王海燕、尹栋逊、吕帅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