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流域民俗史话

西河流域民俗史话

首页传奇手游神皇微变火龙更新时间:2024-09-22

西河流域民俗史话(上)

西河,嘉陵江一级支流西河,古称西水。西河一源出自剑阁县五指山南麓,一源出自江油县皇堂垭,二源在江油邓家坝合流,流经剑阁入南部境,在南部县王家镇汇入嘉陵江。南部境内流长202公里,中经西河、太霞、铁鞭、保城、双峰、升水等乡镇,在升水镇碑垭庙处建起拦河大坝,是为西南最大水库---升钟水库。西河加上沿途所纳溪流,几乎流经南部各乡镇,其升钟水库和盘龙电站给南部人民的水电之利,善莫大焉,可以说西河是南部人民的母亲河。

诗云:

明明天地本无神,

富丽妖娆万物生。

利令荒唐装妙理,

是非颠倒弄乾坤。

庸将古哲偷梁柱,

偏借西魔蕴祸根。

笑看愚生长作祟,

韵怀沽酒过清明。

西河的古老文化遗产,它本身是美、善的。《礼、乐记》:“礼灭而进,以进为文;乐盈而反,以反为文。”文治与教化,包括政治、经济、法律,今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特指社会意识形态。在科学不发达的时期,帝王以迷鬼神,遗给祸源。追溯古代以舞降神的人,男为觋,女为巫。商代最重巫,至周地位渐降,周礼把司巫列为中士,属于司祝。周又以“方士”为官名,掌管王子弟公卿以及大夫采地狱讼。到了战国时期,成为方术之士,求仙、炼丹,自言能长生不老,他起源于齐、燕海滨地区,至秦汉以后渐盛。《史记·秦始皇纪》三五年:“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唐始修神庙,至清更盛,以祀祭求太平。

西河流域有着古老而丰富文化遗产,有代别类先后之分。先者以进为先,无垢心灵;后者以退为后,有碍雅性。它如:

唱 拐

背担劳动者,以短站不下肩,用杵歇之,口唱一韵,气息长而悠顿,见物生情,随口哼吟:

这山没得那山晴,这山有朵遮山云。嗨!隔河看见姐儿心,为人大方又正经。嗨!日照苦心恨绵绵,千滴汗水半文钱。嗨!

喊夜魂

多是民间小孩惊哭、惊叫或惊战,认为是被物惊吓,失魂之故。晚上孩子睡着时,母亲站在院坝边喊叫,使魂归附于体。一边喊,一边孩子的爹爹或婆婆一边答应,如此三天:

“猪吓的,狗吓的,娃娃的妈妈来接你!--(呼名)回来了没有。”“回来了!”家里答。连叫呼七次乃止。

夜.哭

小儿每晚夜哭,父母或请人用块白纸,写上四句止哭的话,张贴在路旁树上或石岩上,使路人念过,就能止哭。如二例句:

“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自从今日诵读后,夜夜无声睡眠长。”

小儿夜哭,请君诵读,孩子不哭,谢君万福,诸君读后,永得安乐。

拜树

是小孩生了病,日夜不安,把孩子寄拜给树,求安免灾。写纸条贴大树上,并将孩子抱向树边拜边读纸条上的话:

千里风回叶飘香,苍山青翠万年长。今日拜过树父母,永保孩儿得安康。

过社日

古时祀社神之日。汉以后,一般以“戊日”为“社日”。立春后第

五个戊日为春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祀社日是祀祭土地神,《汉书》“社公、社鬼,皆为土地神。”“齐人呼蜘蛛为社公。”有说社日受胎,生男为社公,生女为社婆。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社日,四邻并结综会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响其胙。”杜甫诗:“旧人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西河上对“神日”有两种祭法,一种是忌“戊日”,所谓忌“戊”,每逢“戊日”这天,不能动土,庄稼人都停一天农活,把最后一个“戊”称“麻雀戊”,表示结束了,像麻雀一样飞走,言传至今。二种“社日”集会祭神,名“春会”,除祭神外,办酒席大伙吃一顿,这一顿很有吃法,一般以小族系为单位,先拈纸结,以结号一为首任会首,依次轮转。每年会首秋、冬去各家筹粮,第二年春祀神办席。有条很趣的规矩,每户一人去吃会首办的席,如有一席吃完了,要处罚会首再办一年不筹粮了。因此每年的席,越办越好,任凭有多大肚子也难吃完。

上席之后,八道八开,一道醪糟馓子,馓条粗似小指;二道九个素碟子;三道十大素碗;四道每人一碗素面;五道九个晕碟子;六道上好酒;七道十大晕碗,其中每人一个大蒸肉、大白炖各半斤;八道上饭。你们说有好痴、好俗、好粗、好有趣啊!

攒坛

家有人畜瘟疫,就在堂屋内安坛盒(用石制的外方内圆的石盒) 每年祀祭保平安。迷信传说:在唐时,天上一支人马战败,即赵侯圣主、罗公师祖,带有十二花莲姊妹、引兵土地、押兵先师、金枪太子、十二游士、十二相生,逃到凡间,钻到一家人堂屋内死于右角。他们的坛枪、坛褂,设在坛盒内。左边门上挂九天圣母,通天五显,死于左侧,称五显坛。事后左邻右舍不安宁,鸡犬乱叫,这家人才一年一攒一换,从此丰收,猪牛不瘟。有小攒的一人,大攒的四人(指巫士),经过领牲断愿,择坛(把盒子打开)放兵;点坛祭兵,放天兵,接圣母,安坛,勾愿结簿,清宅扫荡。还用几片猪肉烧臭和他死时相同的味道,给百姓消灾免难。这是西河上巫教的传说和行为,解放后已绝迹。

傩 戏

傩戏,又名耍傩傩,古时腊月驱除疫鬼的仪式。《论语·乡党》: “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吕氏春秋》季冬纪:“天子居玄堂右个!……命有司大傩旁碟。”

(注:“大傩,逐尽阴气为阳尊也,今人腊月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是也。”)

西河中游的双峰乡杜家坪有傩戏第七代传人杜南楼,现已八十多岁,是川傩根基。九十年代初已被日本专家来访艺交流。他制有面具不同形象的千多件售给日人。他还善木偶戳杆和铁线两种,原始的戳杆偶已被土耳其人购去。他言傩戏的道场:行罡布斗,书符招将,打锣拍角,阴扛阳扛。傩的来历他称说:傩是唐朝姓龚,母陈氏,生于八人,唯傩最小湖南孝感乡人,三岁亡父,七岁亡母。大哥朝中为天子,二哥南海为龙王,三哥西方称万岁,四哥北方守铁城,五哥毛山洞内走,六哥洞内作道人,七哥身体生得弱,孔圣门下五郎君,唯有老八长得丑,搭上包袱四川行,四川人叫傩傩神。从他这段话与《论语·乡党》、《吕氏春秋》中的傩之出处,相差太远。

打财神、送丝蚕

过去西河上打财神旧俗常在正月十五天内。财神头戴员外巾,身着墨色员外服,走到各家户,一声不响,站在堂屋正中阶檐上,手持一盘,内盛一根小圆棒(表示秤),一把蓑草(表示丝),几个小萝卜块(表示白蜡),候主人打发钱银即去。

送丝蚕与打财神不同的是,有二人或三人奏小乐器,唱小调丝蚕曲:

正月里来正月正,丝蚕上门万事兴。颗颗白茧如星斗,丝如流水流不尽。

自这第多大造桥东,凡地府的提如百,

正月里来是新年,送来蚕儿万万千,结成茧儿千千万,发财发富代代传。

杜南楼言:传这两种都是傩的化身行为。傩入川逃到思依乡云台山(现阆中辖地)给张员外养马。张员外有个独生女儿,即九天圣母投胎,她长大成人后只喜欢白马将军,即傩常喂的那匹白马。她一日找傩做媒人,傩果在张员外面前跪地求告,张员外听了气冲霄汉,将傩一脚跌翻在地。这一脚把傩的下巴跌落了。(所以傩戏都必戴面具)并命家奴把白马*掉。*了白马,将马皮挂在门前一棵树上晒干,一夜之间皮已变成满树虫子(蜡虫),又过一夜,结了满树白色果子(白茧),用锅煮成了丝,那白虫用火一炼成了白蜡,久之家堆如山。傩给百姓送财、送丝蚕,都成为傩的终身职业。

行香

行香是民间送瘟神的一种雅称。“瘟神,迷信说是散布瘟疫的恶神。元陈元靓《岁时广记》七祭瘟神。”相传瘟神姓张,是文昌帝君化身,按说文昌爷是儒家弟子,怎么也出来化为神怪,兴风作浪呢?

西河上的瘟神“行香”,由“行香会”主办,行香会成员,有地方上的乡、保、甲长参与和迷信首领主持,是以主持人口许和卜卦的方式确定这年行哪个地方,多以乡场、寺庙作行场。送方要办起中军官、先锋官、阴官、阳官、驿官、催官、传旗报马等职,每官随带几十上百人马。如中军官由伪乡府警卫队长担任,带领全队武装。先锋官的人更多了,前有鸣锣开道的,接着是石、木二匠若干人,逢山开路,遇水造桥。瘟神爷的塑像,有木雕的、篾编的,坐着八抬八拖的敞蓬大折,凡挡路的树木,不分大小或哪个家户的,砍锯一光。阴官把阴曹地府的判官、小鬼、鸡脚吴神等等办齐,像演戏一样。其它各路官员均是如此,每个官头要办成与名相符的偶像,坐轿或滑杆,行程在几十一百里不等。路人观众在路两旁,用柏枝烧烟堆,净化空气,免污神灵,并持香夹道跪拜。几千上万人众,威如帝王行驾,浩劫乡里。每到一地,当地官员迎接。所辖百姓,分派每家要供几人或十几人的上菜伙食,送到迎场,席地而食。每年均在正月举行,那时愚昧的百姓,不但没有怨言,反而认为只要保住他家无灾无难,瘟疫远离,出钱出粮出力也在所不惜。

花灯与花灯愿

西河人每年正月十五天都有“花灯”,所谓“花灯”,是有焰花配

着而得名。除扎有各种形式的灯笼外,主要又是扎成七节、九节、十三节不等的两条长龙灯,叫“龙灯”。它的焰花是用碗粗的大竹筒装

上硝烟药,喷射十几米程,专射烧龙灯。持龙灯的人跑到各家户院内环绕,各家户做有花筒边跑边烧,闹热非凡,把它叫做烧花,故名“花灯”。宋诗:“宝坊月皎龙灯淡,紫馆风微鶴燄平。”花灯还分天、地灯两种,天灯是高架的灯笼,包括龙灯在内;地灯是在地台上表演各种形式的地灯戏种。另一种是花灯愿,有灾或有冤事的人,许下花灯大愿,又叫“红灯愿”,请人办起同前一样的天灯、地灯,到异地乡里跑花灯完愿。

祈雨

西河流域历经旱魔,每遇旱期有求神祈雨习俗:耍“草龙”求雨。

草龙是用谷草扎成九节的龙。青年人把龙绕到各家各户,泼水请雨。晚上扎火把龙到山梁上跑龙,边跑边吼:“天干火旱,人所不愿,火龙(草龙)耍过,平河两岸!吼!吼!吼!”。有戽干塘水请雨,还有演皮影、木偶、唱大戏请雨。仍无雨旱极,请和尚“拜花莲经”,当地百姓禁三天烟火,吃冷食,和尚前面念经,百姓随后,手持清香,打赤脚,边走边跪拜,逢庙拜庙,三天即止,大多磨破脚皮,流血流泪,是否有雨,仍要等大自然的恩赐。

做道场

做道场是指请和尚念经,追荐亡灵之场。西河上有两种做法: 一种是热丧,即父或母刚死后做道场;另一种是对已死去父母重新追荐,形式相同。有做三天、七天、九天的,发财人家有做七七四十九天的,其间要请亲朋行礼,礼设三台、初献、亚献、三献,之外设焚帛所、遥所、讲书台、歌诗、说礼。引赞生引披麻执杖的孝子,到各台各所行孝礼。大多有不行礼的穷户人家,也有大富家行礼兼票香。票香是把死者的像,或塑或画,抬在轿内,游行,让亡者看看家乡的面貌,和尚在前面念经,儿孙穿上孝服随后跪拜一日方休。

教堂庙会

西河上下有佛教、天主教、同善社、普度门、慈善社等。庙会就烧多了:二月十九日“娘娘会”、三月初三日“文昌会”、三月二十一日神皇会"、三月初四日“清明会”、四月二十八日“药王会”又称“磨刀金"七月初一日“土地会”、九月初九日“观音会”、“九皇会”、十月初日“牛王会”。有增无减的不知有多少神会。

袍哥组织

在民国时期,袍哥(哥老会)组织盛行。袍哥头目称大哥,是当地的头面人物,网罗若干兄弟伙,在当地称王称霸。后来各阶层人土为求庇护,也参加袍哥。里面的派别,分“仁”字为“隆汉公社”、“文”字为“云汉公社”、“礼”字为“聚英公社》”,这三个堂口,其头目均称“大爷”(即舵把子)。

古老西河茶文化

诗云:

炉水舟中绿海流,吞香一口浪幽幽。

诗场潭碧飘白雪,瀑雨谈天醉画楼。

茶文化自古已有经、典、礼、地、人用之。说文作“茶”即“茶”字。汉书地理志下茶陵。三国志吴韦曜传:“或密赐茶以当酒。”旧俗聘礼多用茶,称下茶;女家受聘称受茶。唐时以茶作人名,以茶为小女子的美称。鸿渐善烹茶,封茶博士。以茶作官名,陆羽,茶山御史。以茶作衣名,用蓝布制成对襟衫,齐手处有白布水袖口,凡扮茶坊酒肆跑堂人、牧童、书童、樵夫、渔翁,均用此服为茶衣。茶经:唐陆羽撰茶经三卷。明张应文撰茶经一卷,分茶、烹、器三篇。清陆迁烂有续茶经三卷,附录一卷,记历代茶法。

古有茶的韵句不下百首,仅述二十二句:

金·元好问诗:

牙牙娇语总堪夸,学会新诗似小茶。

唐·杜荀鹤诗: 牢系鹿儿防猎客,满添茶鼎候吟僧。

唐·白居易诗: 此处置绳床,傍边洗茶器。趁暖泥茶灶,防寒夹竹篱。

唐·许浑诗: 杉松近晚移茶灶,严谷初寒盖药畦。

宋·苏轼诗: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薄薄酒,胜茶汤,麤麤布,胜无裳。归来又见颠茶陆,多病乃逢止酒陶。

宋·梅尧臣诗: 来衣茶色袍,归变椹色服。

宋·林逋诗: 社信题茶角,楼衣筦酒痕画共药材悬屋壁,琴兼茶具人船扉。春烟寺院敲茶鼓,夕阳楼台卓酒旗。

宋·晁冲之诗: 春沟水动茶花白,夏谷云生荔子红。

宋·陈与义诗: 青裙玉面初相识,九月茶花满路开。

宋·方岳诗: 茶话略无尘土杂,荷香剩有水风兼。

宋·陈造诗:

茶鼓适敲灵鹫院,夕阳欲压赭圻城。

宋·李觏诗: 茶褐园林新柳色,鹿胎田地落梅香。

宋·冯时行诗: 酒缸开半熟,茶饼索新煎。

宋·范成大诗: 采胜金皤梦里,茶槽药杵声中。

突如汤鼎沸,翕作茶磨旋。

明·朱有墩元宫词: 进得女真千户妹,十二娇小唤茶茶。

凡茶之茶具的托子称茶舟或茶船,也称令舟,令舟是旧时饮茶助兴的游戏“行茶令”而得名,形如酒令一样,每与诸友讲茶令,一会茶指一物为题,各举令词,无举者罚。曾有两个秀才和一个农夫约往茶店品茶行茶令,农夫哪有闲心饮茶,更没能行令。两秀才再三相邀,农夫硬着头皮,陪伴秀才进了茶店,一会茶后他们三人定以茶舟为物行令,每句的句脚定为:第一句“肚”字,第二句“趣”字,三句中有“舟”字,四句脚为“渡”字,拟好后开始行令。

第一个秀才说:

茶儿下肚,十分情趣,舟中已有神仙路,快渡!快渡!

第二个秀才说:

一口下肚,满肠有趣,舟中碧潭飘香雾,慢渡!慢渡!

轮到农夫,停顿了好一阵,他自思,我又没文化,按实际情况说就是:

我有大肚,十碗没趣,舟中一杯像苦醋,难渡!难渡!

自古西河两岸,凡场镇码头,都有茶房酒肆。中游河段有一场名,青杠垭,位于西河东溪之间,两河相夹,是西、南、盐、广、昭、剑等县的行商要道。场虽不大,热闹非同一般,场内有几座小茶店,相峙处,有间大茶房,该茶房的主人是当地舵把子,请有两位茶博士,每逢热场天,店内声响全场皆闻。通场有几围粗的古柏,连株无数,街房与古柏相间,柏中夹楼,楼中夹柏。这幢茶楼,是依两株大古柏横筑的茶炭炉,全被柏冠掩映着的绿荫茶楼,夏无暑气秋无霜,冬雪难来伴春光。一边是红炭满炉,一边是青帘高罩。茶博士的茶艺非常精湛,茶客满桌时,他左手抱住八个茶碗,右手持八个茶船,支手一旋,那八个船子各自落到八人的位置。因茶船是铜铸的,几秒间清响的铜器之声,令人雅静甜听,充耳舒心,余韵难收。然后取左手怀中的茶碗放人茶船。紧接着第二个茶博士,手挽一把长嘴茶壶,将滚翻的开水,离桌二尺远处,只见一条白色水线扬人杯中,刚满无余,不得撒半滴于桌上地下。如单客来时,喊一声茶司拿茶来,这茶博士,声音十分宏大地吆喝一声--“来了!”来了这一声彻响全店,也震住了每位客人的眼睛,盯住那位新来茶客,不相识时也相识。收茶钱也有学问,一般说来,先坐者给后来者开茶钱,收钱之后,茶司高声朗诵,某某长官或客官、大哥、大爷、先生、女士、小姐、大娘、夫人等,最后“汇了”一声,尾语绵延,意味悠长,潜人肺腑,舒入胸怀。

当今越来越多的茶名难以尽数,哪种茶泡哪种水,泡法也有各异,由于时代的流逝,促使茶文化动静各别,形神奇妙,勿需繁叙。

资料来源:敬洪琳著《奇河锦绣》

编辑整理:祝志全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