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主要版本

《老子》的主要版本

首页传奇手游耀光冰火之篆更新时间:2024-10-13

《老子》问世以来,流传版本众多,各本互有差异。著名版本目录学家王重民于1927年著《老子考》,收录敦煌写本、道观碑本及历代刻印本,共存目450余种;至1965年,由严灵峰编纂的《无求备斋老子集成》初、续、补三《编》中总共辑录影印了各种《老子》版本356种。其中,大抵都是由魏晋人所编订的《老子》版本。

近人朱谦之在《老子校释·序文》中指出,《老子》本,“流传最广者,有河上公、王弼二种。河上本近民间系统,文句简古”;“王本属文人系统,文笔晓畅”。后世注本多依此两大系统。

关于河上公,古文献记载较含糊,有的记为河上公,有的记为河上丈人。《史记·乐毅列传》:“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列举出其传承系统,自河上丈人凡六传至汉初曹参。据此,生当战国时代,其传承体系亦出自齐地黄老学者。又《太平御览·逸民部七》引皇甫士安《高士传》:“河上丈人者,不知何国人也。明老子之术,自匿姓名,居河之滨,著《老子章句》,故世号曰河上丈人。当战国之末,诸侯交争,驰说之士咸以权势相倾。唯丈人隐身修道,老而不亏,传业于安期先生,为道家之宗焉。”

东晋道教方士葛玄认为河上公是汉文帝时人,他在《道德经序诀》中神仙化地描述了河上公的生平事迹:

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名也。汉孝文皇帝时,结草为苍于河之滨,常读《老子道德经》。文帝好《老子》之言,诏命诸王公大臣州牧三千石朝直众官,皆令涌之。有所不解数句,天下莫能通者。闻侍郎说河上公通《老子》,乃遗诏使贵所不了义问之。公曰:道尊德贵,非可遥问也。文帝即驾从诣之。帝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域中有四大,王居其一也。子虽有道,犹朕民也,不能自屈,何乃高乎?朕足使人富贵贫贱。须臾,河上公即拊掌坐跃,冉冉在虚空之中,如云之升,去地百佘丈,而止于玄虚。良久,而答帝曰:余上不至天,中不累人,下不居地,何民之有?陛下焉能令余富贵贫贱乎?帝乃悟,知是神人,方下辇稽首礼谢,曰:朕以不德,忝统先业,才不任大,忧于不堪,虽治世事,而心敬道德。直以昧,多所不了。唯蒙道君弘愍,有以教之,则幽夕太阳之耀光。河上公即授素书《老子道德经章句》二卷,谓帝曰:熟研此,则所疑自解。余注是经以来,千七百余年,凡传三人,连子四矣,勿示非其人!文帝跪受经,言毕,失公所在。论者以文帝好老子大道,世人不能尽通其义,而精思遐感,仰彻太上道君,遣神人特下教之便去耳。恐文帝心未纯,故示神变,以悟帝意,欲成其道真。时人因号河上公焉。

这个故事也见于今本《神仙传》,文字大同小异。但据今人王明先生考证,河上公本成于东汉。西汉文帝好黄老刑名之言,东汉方士于是据此敷衍出河上公传道于汉文帝的一段传说,葛玄的《道德经序诀》中的这一传说的定型当在东汉全面神化老子和《老子河上公章句》成书之后,道教创立后的神仙传记大都本此。

河上公本二卷,上卷为道经,分三十七章;下卷为德经,分四十四章,共八十一章。并于每章之首加标题名。如“体道”第一,“养身”第二,“安民”第三,直至“显质”第八十一。河上公本承黄老道家,言养生之理,主要内容是汉代流行的黄老学派无为治国、清静养生观点,接近民间系统,文字简古。由于曾受到道教重视,得以广泛流行。此书原本已经失传,今所见是唐代重新出现的景龙碑本、遂州碑本与敦煌本,多古字,亦杂有俚俗语。

王弼本成书于魏晋时期。王弼(226年~249年),字辅嗣,魏国山阳(今河南焦作)。三国时期儒家学者,经学家,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王弼“幼而察慧,年十余,好《老氏》,通辩能言”。王弼与何晏、夏侯玄等人同倡玄学清谈,为人高傲,“颇以所长笑人,故时为士君子所疾”。正始十年(249年)秋天,以疗疾亡,年仅24岁。王弼好儒道之学,年未弱冠,就注解《周易》和《老子》。王弼著作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论语释疑》等。王弼注本《老子》随着玄学思潮的扩展而流传,成为后世最有影响的《老子》版本。王弼本排列次序同于河上公本,但无章题,文句亦常有出人,文笔晓畅,其流派为苏辙、陆希声、吴澄诸本。唐宋时期影响并不如河上公本。宋以后人认为王弼本“还古者也”,从而地位逐渐上升,被认为是较好的本子和古注中第一流的作品。

北齐武平年间开项羽妾冢,得《老子》抄本,至唐初,傅奕遂据此校订为《老子古本篇》。傅奕本《老子》也是流传较广、研究《老子》的一个重要版本。同其他版本比较,傅奕本保存了较多的古句、古语、古字。傅奕本有许多优点,但因其是根据几个旧本参校的,这些旧本本身就存在不少讹误,且傅奕本在流传过程中被后人改动的地方也很多,存在讹文、衍文、脱文、倒置的情况。

清末,在敦煌石室曾发现了《老子》六朝写本残卷及唐代写本残卷,罗振玉据此作《道德经考异》。敦煌写本《老子》主要源于河上公本,原因是敦煌写本《老子》多为道士诵读本。

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出土,内有《老子》两种写本,这是老子研究史上划时代的大事,引起海内外学界的震动。帛书《老子》有两种写本,一种用隶、篆体抄写的称为甲本,一种用隶书体抄写的称为乙本。据考,甲本不避“邦”字,是汉高祖刘邦称帝前的抄本;乙本讳“邦”字,而不讳“盈”和“恒”字,是刘邦称帝后,汉惠帝刘盈和汉文帝刘恒称帝前的抄本。帛书《老子》独立于河公本与王弼本两大系统之外,未经后世学者过分修饰,于《老子》原貌保存较多,故可有分析地用来校正通行本的错误,澄清许多校勘家长期争论的疑点,因而为学界所重视。

帛书《老子》甲、乙两种写本,只分上下篇,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不分章。这是与通行本不同之处。这是因为,先秦学者的习惯,著述往往以后为重,将总纲与序言置于书之后部,如《庄子·天下》在最后,古本《吕氏春秋》十二纪在最后。《老子》书将道篇置于德篇之后,是由于“道”比“德”更根本。而且《韩非子》解老、喻老所本的顺序,也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足见这种版本在韩非时代已经存在了。帛书本尚存古貌,推翻了《老子》成书于秦后的假设。

1993年10月,位于湖北荆门市沙洋区四方乡的郭店楚墓因被盗而得以发现,并随即进行抢救性发掘,墓内出土了一批道家、儒家竹简。这批竹简包括道家之《老子》、《太一生水》2种,儒家之《缁衣》、《鲁穆公问子思》等11种,合计804枚。经过5年的整理,1998年5月,荆门市博物馆编辑、经北京大学裘锡圭教授审定的《郭店楚墓竹简》一书,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郭店楚墓出土的《老子》竹简写本,抄写在三种不同长短的竹简上,整理者依次谓之甲本(长32.3厘米)、乙本(长30.6厘米)和丙本(长26.5厘米)。甲本现存竹简39枝,1090字;乙本现存竹简18枝,389字;丙本现存14枝,270字。总字数与帛书本或通行本相比,占1/3上下,说明它们都还不是足本。按照今本的分章来看简本,计简本甲本为20章,乙本为8章,丙本为5章,其中乙丙两本各有1章与甲本相重;剔除重复,共得31章,为今本81章的1/3弱。这31章去对照帛本和今本,许多在帛本和今本中分属德、道编或下、上编的章节,在简本中却常排在一起,前后相随。以甲本为例,相当于上编的第30章,紧接在相当于下编的第40章之后;相当于下编的第64章,其前为上编第15章,其后为上编第37章。这表明,简本并不曾像帛本或今本那样分编;至于分章,如果有的话,其章序也和后来的不同。

郭店楚墓“具有战国中期偏晚的特点,其下葬年代当在公元前4世纪中期至前3世纪初”。竹简本《老子》的抄写时间不会晚于公元前300年左右,这比帛书本的抄写时间提早了约一百年。考虑到《老子》从成书到流传,以至被抄写而成为随葬品,不会是一个很短的过程,所以其书当在战国早期或中前期已经存在。郭店竹简本《老子》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古的本子。竹简《老子》带来了许多非同寻常的信息:第一,《老子》的成书年代可以进一步得以确定,已往的《老子》“晚出说”、“秦汉说”已不攻自破,甚至一些力主“战国说”者也已放弃旧说,而归向“春秋末期”说。第二,《老子》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疑问得以澄清,如简本《老子》并未反对“仁义”,否定圣、智。第三,道家与墨家、法家,特别是与儒家的关系得以获取新知:道儒关系原初并非尖锐对立,势若冰火,而是平和共处,旨趣融通。第四,道家思想在先秦思想史中的地位、影响和发展线索将进一步得以明晰。

《老子》全书仅五千言,而千百年来对《老子》的注释则不下几千万言。元代道士张与材序杜道坚《道德经原旨》说:“《道德》八十一章,注者三千余家。”可见关于《老子》的典籍在当时已是蔚为大观了。清代学者魏源《老子本义》说:“解老自韩非下千百家,老子不复生,谁定之?”极言《老子》注家之多。

先秦有韩非《解老》、《喻老》两篇,这是今存最早的研究文章。两汉严遵《老子指归》、《淮南子·道应训》、河上公《老子章句》,魏晋王弼《老子注》,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宋元王安石《老子注》、苏辙《老子解》、林希逸《老子口义》、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吴澄《道德真经注》,明清薛蕙《老子集解》、释德清《老子道德经解》、焦兹《老子翼》、王夫之《老子衍》、俞樾《老子平议》、易顺鼎《读老子札记》、刘师培《老子斟补》、魏源《老子本义》等。近人校本有罗振玉《老子考异补遗》、马叙伦《老子校诂》、奚侗《老子集解》、高亨《老子正诂》、蒋锡昌《老子校诂》、朱谦之《老子校释》、张松如《老子校读》等。今人陈鼓应有《老子注译及评介》等,陈鼓应并搜列了古今《老子》注解262家,皆有姓名书名可考。

陈鼓应著《老子注译及评介》由中华书局于1984年出版,此书不但是文献整理的杰作,也是中国哲学和哲学史研究的重要著作。陈鼓应是旅美华人学者,曾在台湾大学讲授老庄研究课程。他的《老子今注今译》初版于1970年,之后,作者继续进行研究,特别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发表以后,广搜海内外学者专家的意见,作了全面的修订和增补,更名为《老子注译及评介》。此书吸收了历代研究《老子》的成果,对《老子》作了详细的注释与分析,并加以今译,对前人的《老子》注疏也给予了评介,书后附录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的释文和《老子》校定文以及参考书目等有关资料,是阅读和研究《老子》的重要参考书,是新时期诸子学的经典著作之一。

刘笑敢著《老子古今:五种对勘与析评引论》上下两卷,108万字,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此书将《老子》竹简本、帛书本、傅奕本、河上本、王弼本按八十一章顺序逐句对照排列,通过对勘举要,从字词、句式、韵式、修辞、语义、结构等方面着手分析该书两千年来的演变,揭示其中版本歧变和文本趋同、古本原貌与理想文本的辩证关系。此书析评引论部分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开发天道、人道、转万物之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等概念和命题的历史意含与现代形式,对知雄守雌、小国寡民、战胜举丧、无事取天下等命题作了新的考辨和诠释,并对老子思想与马斯洛、霍布斯、蒂利希、魁奈等人之学说的微妙关系作了新的探索,发前所未发之言,倡前所未倡之旨,所论涉及女性主义、环境保护、宗教信仰、区域冲突、科学与民主等现代问题。

对《老子》典籍进行系统收集与整理比较突出者,清代有《古今图书集成·老子部汇考》,民国有周云青《〈道德经〉书目考》、王重民《老子考》、谢扶雅《现存〈老子道德经〉注释书目考》,今世则以严灵峰《周秦汉魏诸子知见书目·老子书目》、谢忠正《六十年来之老子学》、朱继武与黄钊《〈老子〉研究参考资料选辑》为著。在西方,法国汉学学者编有《道教研究文献目录》,美籍华人林振述撰有《老子〈道德经〉与王弼注英译本》等。

20世纪初,老子思想在西方逐步传开,普及程度较前有所提高。例如老沃尔特.高尔恩《老子译本》1904年第一版,1913年第三版,1922年重印。1934年伦敦出版的亚琴·章利英译本《道和德〈道德经〉及其在中国思想中的地位研究》,对《道德经》在西方的传播有较大影响,重印过多次。由中国人自己翻译的英文《道德经》在西方有一定影响的主要是胡泽龄的译本,1936年在成都出版。林语堂1948年在纽约出版了《老子智慧》。《道德经》译本虽然很多,难以统计,学者认为译文质量较好、有重大影响的本子是詹文锡1963年在纽约出版的《老子之道》,他在书中说:“《道德经》已44次被译成英文,特别是在过去的20年里(指1963年从前)几乎每隔一年都有一种新译本出版,其中这些译本的半数是在美国出版的。”还有1977年美国密执安大学出版林保罗的《老子道德经及王弼著英译》。他在序言中说:“各种外文译本已有70种至80种之多,而且至少是世界上每一种语言有一种译本。”自1963年以来,特别是1973年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出版以后,海外也掀起了一股研究老子热。研究老子其人其书,各种注本及英文译本大量出现。

文/王剑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