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戏剧人的深圳“试验”

青年戏剧人的深圳“试验”

首页动作格斗暴打木偶火柴人更新时间:2024-05-09

今年9月举行的第二届南山戏剧节吸引了大量观众。资料图片

不久前,第六届乌镇戏剧节圆满落幕。这个全国最有影响力的戏剧节开始的前两天,在1300公里外的深圳,大型原创本土话剧《大榕树下》刚刚结束它的首演,一连演了7场。

在主创团队中,除了艺术总监从容、总导演孙清河、舞台总监梅玉文等行业资深人物,更不乏制作人刘子源、导演潘骞等深圳本土青年戏剧人的面孔。

近年来,深圳本土戏剧发展迅速。其中,本土青年戏剧人创办的戏剧团体在其中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比如,政府主导的南山戏剧节由荔枝青年剧团具体执行。9月刚结束的第二届南山戏剧节吸引了近15万人关注。

1995年深大创办艺术系以来,深圳聚集了一批戏剧专业人士。23年过去,2012年毕业的陈祈充创办了甸甸巴士戏剧社,开深圳粤语戏剧社之先河;2014年毕业的刘子源创办了荔枝青年剧团,将南山戏剧节打造成了一个知名文化品牌……

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在将戏剧本土化的基础上做更多延展,可以用“城市戏剧”来概括他们正在做的事情。城市戏剧是什么,将给深圳带来什么?深圳未来该如何发展城市戏剧?让我们从南山戏剧节开始说起。

南方日报记者 郭悦

搭建平台 培养观众

“深圳给了戏剧足够的空间”

没有一人离席,台阶上也坐着观众,9月14日晚的华夏艺术中心小剧场,木偶物件肢体剧《小兵张嘎》落幕后,有观众站起来和演员讨论起了表演细节。

9月16日,一只神奇的“兔子”出现在欢乐海岸购物中心中庭,不开口却将公共空间变为“疗愈场”,在舒缓的音乐下随机与路人展开互动,牵手、走路、拥抱……

1个月,21个剧团,24部作品,近100场演出……整个9月,一批世界级的戏剧团队联袂国内各地及深圳本土戏剧人,打造了一批精品剧目。从先锋话剧到创新演绎的红色题材,南山实验剧场、华夏艺术中心小剧场、南山文体中心剧场、深圳大学简阅书吧、各大商场……几乎每天都有戏在上演——这是深圳第二届南山戏剧节。

在承办南山戏剧节之前,总导演刘子源不曾想到,演出结束后观众会站起来和演员讨论演技,买菜大妈和公司白领会在同一个群里讨论剧本。“这个真的可以做下去,一下子有了信心。”他说。

“深圳给了戏剧足够的空间。”刘子源告诉记者,深圳的观众一方面具有鉴赏力,一方面接受度高,“他们的口味不固定,抱着探讨的心态而不是用一个定式标准来评价你。”

正因如此,南山戏剧节才能在1个月内吸引近15万人关注。定位为“做城市青年人喜欢的戏剧平台”,南山戏剧节在2017年由南山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以下简称“南山文联”)发起。谈起当初的想法,南山文联主席段钢告诉记者:“戏剧相对舞台剧成本低,而且更能够反映生活,深圳特别是南山区的白领人群又很庞大,他们是很好的戏剧观众。”

“深圳缺乏的不是戏剧人。当戏剧观众够多了,从中都能成长出好的戏剧人。”刘子源说。于是,除了将全国乃至世界优秀戏剧作品引入深圳,普及戏剧、培养戏剧观众成为了南山戏剧节的另一使命。

正如“人人都是戏剧+”的标语,南山戏剧节提供平台希望让更多人参与到戏剧中来。在南山戏剧节专业人员指导下,华润剧社带来了讽刺喜剧《群猴》,去年的《北门剧市》和今年《打工的人》则由富士康工人自导自演,今年企业展演部分的《原野》则由非职业的都市白领主演,“戏剧走进社区”更加拉近了居民和戏剧的距离……

“戏剧+小白”“戏剧+企业”“戏剧+疗愈”“戏剧+社区”……“当他们自己成了演员,他们的朋友就会成为戏剧观众。”刘子源说,在本届南山戏剧节,一个月内开展了将近10个工作坊活动,将普通人培养为演员和导演。

在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文化跟进很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城市戏剧的发展。“深圳是一个年轻城市,城市戏剧非常适合它,”深圳大学影视戏剧表演系系主任王维斌认为,城市戏剧不仅主题贴近城市,将城市元素、城市人纳入戏剧中都是城市戏剧的表现,“而南山戏剧节走进社区、企业,甚至走进人的内心的形式,赋予了城市戏剧更广阔的外延。”

发力原创 拓展市场

“深圳这座城市滋养了我”

1995年,深圳大学师范学院艺术系戏剧表演专业的成立,为深圳的原创话剧和青年剧团储备了“人才动力”。而刘子源正是2014年的毕业生。

那时候,深圳几乎没有专业的戏剧团体和戏剧类公司,只有以创作曲艺、小品为主的团体。“班主任建议我做一个本土剧团,于是就有了荔枝青年剧团。”

从最初只有2人,排练时间、灯光道具、票务全部包揽,到现在分工明确的十几人的团队,承办起整个南山戏剧节,荔枝青年剧团在5年间成长为深圳本土青年剧团的代表。

“我们的第一个项目是龙岗大学生戏剧节,联合了20多个大学的30多个团队进行比赛展演。”刘子源说,之后通过承办龙岗青春戏剧社活动、宝安戏剧月……荔枝青年剧团的经验越来越丰富。

《刘小源与李小花》是他们的第一个作品,2015年,这个将视角聚焦在“深漂人”身上的作品刚诞生便收获了大量关注,“票卖了八成,演了2场获得了12万票房。”刘子源说。

从这之后,他们便在本土原创剧目上不断发力。小剧场戏剧《四根火柴人》、音乐剧《留下来的理由》、音乐剧《幸福百分比》……短短5年时间,荔枝青年剧团的原创作品层出不穷。

“是深圳这座城市滋养了我”,刘子源回想起自己初二时曾第一次登上戏剧舞台,曾学习相声曲艺、在龙岗区做小主持人。“那时很少城市有这样的戏剧资源和舞台。经过深大表演系前辈、许多戏剧人的积累,深圳戏剧发展到今天,自然而然要出现属于南山戏剧节这样的本土平台。”

同样致力于创作原创剧目、搭建平台的本土剧团还有甸甸巴士,创始人陈祈充是刘子源的师兄。2015年成立后,定位做纯商业市场粤语话剧的甸甸巴士开始了第一次尝试——推出反映深圳城中村题材的粤语作品《马桶大爆炸》。

“那时深圳没有商业剧团在卖票,演出的很多剧目都是政府免费的公共文化项目,所以让观众转变观念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陈祈充说,“但让我们欣喜的是第一场戏上座率就达到了七成,项目运营半年后便开始回本。”

深圳首个即兴互动舞台剧 《百变奇葩》、综艺互动舞台剧《巨星要退休》、历史武侠剧《掌柜在此》、粤语舞台剧《市井之徒》、儿童剧《小伴龙·魔法生日会》……他们在原创剧目上不断推陈出新。

2016年中到2017年中,是深圳青年戏剧团队发展最快的时期。引进国外著名戏剧的爪马剧团、邹小勇碉楼剧场和做接地气南派喜剧的甸甸巴士,吸引了各自板块的铁粉。

甸甸巴士在话剧的基础上,甚至衍生出了甸甸巴士小剧场、少儿戏剧学院、粤语栏目剧公众号、深圳首个短视频影视基地等多维度戏剧产业链,由戏剧而生的甸甸巴士开始有了品牌效应,全网粉丝达到800万。

整合资源 培养人才

“戏剧教育和戏剧市场相辅相成”

和陈祈充的感觉相同,刘子源开始觉得深圳有可发展的戏剧市场也是在2015年。“那时候《刘小源与李小花》第二场商演人气很高,说明我们第一场的效果不错,有很多人推荐朋友过来看。”现在他发觉,观众的心态也慢慢发生了转变,“第一届戏剧节大多时候是我们希望大家来看戏,这一届多了很多主动找我们买票的观众。”

“第一批老戏剧人在深圳播下了‘种子’,散落在各行各业。”刘子源表达的正是戏剧教育的重要性,“他们播下的戏剧‘种子’还在,我们还能从他们那里获得很多方面的帮助。”

“戏剧院校培养目标是为城市戏剧作贡献,深大表演系是华南地区最早成立的戏剧影视学科,培养的人才主要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戏剧事业服务。”对于戏剧教育从事者王维斌来说,如何突出深圳戏剧的特点、保持深圳戏剧的活力、为今后毕业的学生搭建平台、让更多学生留在戏剧行业是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他们毕业以后市场在哪儿?南山戏剧节平台的搭建就是一次很好的尝试。它不仅是市场行为,更与政府职能、戏剧教育一脉相承。戏剧教育和戏剧市场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在南山戏剧节的许多本土戏剧中,都能看到很多深大表演系在读学生的身影。

“但是,落地本土的戏剧文本和戏剧对城市人群的人文关注依然不够,文本的创作力量比较薄弱。”提高本土剧团原创力、引进更多外来剧团、走向商业化运营、戏剧教育和戏剧市场的衔接……王维斌认为,目前深圳青年戏剧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小剧场空间不足、民间剧团发展艰难……当前深圳青年剧团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流的城市需要一流的经济发展,更需要一流的文化表达。深圳应该做怎样的城市戏剧?“我们的戏剧要突出深圳的城市特色,比如义工、科技等元素都可以融入舞台。从城市的角度上看,戏剧是属于大众的艺术品,是可以与公益相关的,可能性非常多。”王维斌说。

段钢认为,深圳的戏剧应该形成合力。“需要形成一个规范化流程,在市级层面打造平台、整合力量。比如每年计划创作多少部戏剧,用项目和平台来整合队伍。”段钢非常希望深圳能够以阿维尼翁戏剧节为标杆,“一个小镇都能集聚如此多的资源,这与政府的投入紧密相关,希望南山戏剧节成为一个走向全国甚至世界的品牌。”

与广州、香港等城市形成戏剧联盟也是很好的学习机会。“在戏剧的产业链和操作流程上,我们可以学习香港,他们的工作非常精准、高效、规范,每个人非常清楚各自应该干什么。”段钢说。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