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微文化丨收棒子

东营微文化丨收棒子

首页动作格斗棒子清除更新时间:2024-05-11

作者 | 行万里路 图片 | 曹务传 编辑 |娟娟

终于告别了难耐的酷暑,迎来了凉爽的秋天。

我看到又高又蓝的天空,感受着清凉宜人的温度,陶醉于曾经无比熟悉的秋天的气息,在老家收棒子的情景很自然地涌到脑海里,挥也挥不去。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麦子正宜时”,过了白露,人们就开始着手准备秋收秋种。老家收秋最主要的作物是玉米,我们管玉米叫棒子,大多是夏初收了小麦之后播种,如果雨情好,也有套种的,就是种在小麦收割之前;因为土地少,除了有零星种高粱、谷子、大豆的,家家户户大多是割了麦子种棒子,收了棒子耩麦子,循环更替。

麦子的成熟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冬天,棒子生长的时间可短得多,从一出苗就噌噌地往上长,这挺拔的个头好像没多长时间就长成了,几天前还能煮着吃烧着吃的青棒子,现在就苍皮了,原来的红胡子绿胡子都干瘪了,成了深褐色,金黄的棒子粒儿从顶上钻了出来。即使有些很纤细矮小,发育不良的,也长出了小小的棒子,可能是时令的原因吧。

老家习惯把收棒子叫“掰棒子”,掰棒子时身上要穿厚实的长袖衣服,不然又长又宽的棒子叶划到脸上胳膊上火辣辣地疼,鞋子也要穿跟脚严实的,因为脚下到处是翻起的硬土块,不小心会崴脚。秋天的田野上虽然凉爽,但一钻进密不透风的棒子地,仿佛又立刻回到了夏天,衣服一会儿就被汗水湿透。掰棒子一般要用到包袱,包袱四个角上有四条长带子,把两边的两个带子分别挽个扣系起来,挂在肩膀上,这叫“兜子”,一手抓住棒子顶端,一手按住底部,上面往下一压,下面往里一按,“咔嚓”一声脆响,一个棒子就掰了下来,顺势将其放在兜子里。一个棒子并不重,但是十来个就感觉到重了,兜子里再放多了迈步就有困难,每走一步,一直下坠的兜子就紧打在腿上。老人们常说:这是粮食,那就是重啊。感觉兜子太沉迈不开腿了,就顺着地堑走出来,将掰下的棒子倒入地排车。

掰完棒子,更繁重的任务是收棒子秸,棒子秸的根粗壮庞大,深埋地下,像一张网把棒子秸牢牢定住,为了种麦子时土地干净平整,需要把这些根清除出去,这要用镐子把棒子秸一棵一棵铲下来。铲棒子秸既需要体力,更需要技术,大片的棒子地,棒子秸需要弯着腰一棵一棵铲,一般需要铲两镐以上才能拿下一棵,铲几棵就要直一下腰,一垄垄慢慢地挪动着来来回回。一些新手干不了几下子,手上就会磨出水泡。地里随处是野花野草,叫上名字的叫不上名字的,大多都结了果实。蛐蛐遍地都是,黑褐色,油光发亮,头上长着长长的触角,轻巧地跳来跳去,也有蚂蚱,有尖脑袋的也有圆脑袋的,有草绿色的也有灰色的,飞来飞去,翅膀振动时发出金属般的响声,孩子们喜欢逮蚂蚱,用一根狗尾草从蚂蚱头部穿过,半天功夫能逮大大小小一大串,烧着吃,喷香。棒子秸放倒后,要摊在地上晾晒几天,水分蒸发得差不多了,再用榔头一棵一棵敲打去根上的泥土,直到每条根都还原它的真面目,这叫“砸摊子”,砸干净了,再捆成一捆一捆的,装上地排车拉回家。场院里、墙头边上随处可见摆得整整齐齐的棒子秸,弥漫着青草的味道,那味道里透着清凉。

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劳累了一天的人们也不得闲,他们开始剥棒子。此时往往在中秋节前后,明亮的月光下,坐在院子里,面对堆成小山的棒子,人们想的最多的不是歇一歇,而是尽快剥完,很担心下雨,时间一长埋在最底下的棒子会发霉。棒子外面有一层硬且厚的皮,先把这层剥去,里面的皮细致柔软,撕开后就可以看到里面的棒子粒儿,再把顶端的长胡子撸去。棒子上那些长胡子,我们叫“花衣线”,可以入药,但沾到身上容易过敏,让人浑身不舒服。那层柔软白嫩的皮可以编出一些小玩艺儿,有些心灵手巧的人精心挑选出来,等到冬闲时编座垫、草鞋、地毯。秋天的夜晚,月凉如水,蟋蟀在黑暗的角落里不知疲倦地重复着它的叫声,直到不知不觉露水打湿了头发,人们才慢慢回屋睡觉。早上,他们很早起来,要赶在下地之前,把剥好的棒子送到房顶上去晒,把棒子放在筐里,用一根扁担或是绳子,一筐筐吊上去,从远处看,家家户户的房顶上都是金灿灿的一片,有的把棒子里面的嫩皮反过来把两个系在一起,搭在树干上,一层层的,像一座座金色的宝塔。

秋天,最辛苦的莫过于农民,最高兴的也莫过于农民,即使再多的汗水和疲惫,也掩饰不住他们黝黑的面庞里透出的欢喜,这是收获的感觉,不经过艰辛劳动的人是体会不到的。

作者简介:行万里路,垦利人,70后,喜欢读书、旅游、厨艺、朗诵、写作、书法、唱歌,没有一项精通。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