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集中治超以来,各地陆续建设了一批治超检测站点,它们作为路面联合执法的重要载体,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因未有一个完善的信息系统相联系,检测站点各自孤立作战,路面执法和源头治超相互脱节,基础信息和管理资源不能共享,不仅使得初期大规模设置检测站点的功效大打折扣,更极大地影响了集中治理的效率和效益。因此,统筹建设一个互联共享,运转协调,规范高效的全区性车辆超限监控网络,对于推进治超长效机制建设极为重要。
自开展治理超限超载工作至今,各地公路治超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治超非现场执法监测等科技治超领域先行先试,有效提升了治超执法工作效率,保障了道路运输安全,维护了执法公平。但目前,治超非现场执法体系建设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
一是尚未形成广覆盖的治超监测网络。目前,我国治超非现场执法系统建设仍在初级阶段,非现场执法覆盖面较小,关键路段和节点监测点位数量有待增加,网格结构需要优化,难以充分发挥非现场执法系统的网化作用。
二是建设筹资模式较单一。治超非现场执法点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为同级财政资金,具体为两种模式:一是将非现场执法点建设纳入相关路段新、改建和大中修主体工程,按照财政事权支出责任由各级财政保障。二是市县政府根据治超工作需求专项筹资建设。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财力逐步收紧,仅依赖财政性资金的筹资方式,难以支撑非现场执法点位路网广覆盖的建设需求。
三是信息共享机制有待进一步建立。交通运输执法机构与公安交警部门、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之间尚未建立完善的信息交互机制和系统平台,执法信息资源过于分散,难以及时获取有关数据和信息,还未实现省与市间的联网联动,直接影响到处理和纠正违法超限超载运输的及时性。
四是执法队伍信息化水平有待加强。治超非现场执法系统作为新生的信息化手段,现有执法人员对系统中预警监控、数据分析等功能的实操能力不强。需加强对执法人员系统操作、维护和数据分析等技能的培训,使执法人员能够充分使用好相关功能,进一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治超非现场执法是一种全新科技治超执法模式。深邦科技治超非现场执法检测系统采用国际先进的石英晶体压电技术,融合lOT物联网、边缘计算、边缘AI、视觉识别、云边协同、数据挖掘、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在不干扰道路正常通行秩序的前提条件下,24小时全天候自动检测0.5-100km/h车速的货运车辆重量以及外廓尺寸,自动识别超限超载违法车辆并形成完整违法证据链,提升治超规范执法、精确查处、精准服务的能力,推动交通运输行业综合治理现代化发展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