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喜欢粉红色,女儿不爱穿裙子,正常吗?

儿子喜欢粉红色,女儿不爱穿裙子,正常吗?

首页动作格斗方块少女更新时间:2024-04-26

1

前段时间,有个小学给孩子们开设了一门特别的“兴趣课”——女生学打毛衣、男生学“做飞机”“造火箭”“装汽车”。

学校表示,这么做是为了纠正现在的“男孩、女孩性别错位的现象。”

在这所学校的校长看来,“男孩应该豪气蓬勃,女孩该宁静温婉”,但现在的孩子们都在一条轨道上被塑造,都缺乏这种环境。

这下网友们不乐意了:这是性别专属课还是性别歧视课?

谁说女孩只能织毛衣、男孩只能造飞机了?

也难怪大家反应这么大:全世界都在努力破除性别偏见,怎么这里反而要开个这样的兴趣班?

要知道这样的偏见和观念,无论对男孩还是女孩都没什么好处!

2

BBC有一部纪录片《男女不再有别》,讲的就是性别刻板印象对孩子成长的弊端和不良影响。

纪录片中,英国医生贾维德与伦敦大学心理学家合作,做了一系列关于性别角色的实验。

就拿很多人都会觉得:男孩天生就是喜欢小汽车,女孩就是喜欢毛绒娃娃。

但真的是这样吗?

贾维德的婴儿组实验里,让男孩换成女孩的衣服,女孩换成男孩的衣服,然后让志愿者一对一带他们玩。

结果志愿者在陪穿女孩衣服的男孩玩的时候,在众多玩具中挑选了小娃娃。

而穿上男孩衣服的女孩,则被志愿者则很自然地抱到玩具车上。

后面的几位志愿者也都无一例外:不自觉地给穿女孩衣服的孩子玩娃娃,给穿男孩衣服的孩子玩机器人和形状拼图。

当贾维德告诉志愿者们真相时,无比震惊的他们才意识到:因为刻板印象,自己不自觉中替孩子做了选择。

认识到这些,志愿者反思到:

我们想教育孩子,你可以成为任何你想要成为的样子,但我们还是在把某个身份强加在孩子身上。

这句话,又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多少父母和老师的写照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没有在无形中给孩子设下了限制:

“你是女孩子,女孩要有女孩的样子。”

“你是男孩,怎么像个女孩一个哭哭啼啼的,男孩要坚强。”

我们的话语体系,家校氛围,无时无刻不在向孩子输送着无数微小的讯息,这些讯息汇聚在一起,无形之中就定义了孩子,同时也限制了孩子。

3

就连人们习惯性认为的男孩天然理科好、女孩天然文科强,也被证明是偏见塑造的结果——

专家们做了这样一个实验:集中玩俄罗斯方块的女孩们,结果发现她们脑内结构中的一部分的确发生了改变,也就是说俄罗斯方块的训练导致了相应的生理变化、让空间认知能力提高了。

负责实验的英国神经成像研究的顶尖专家吉娜教授总结到:男孩空间能力之所以比女孩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受到了更多的鼓励,或者说,男孩在视觉和空间技能的锻炼上更有经验。

大脑得到过相关锻炼的男孩,也就更容易发展这种能力,而这种能力又会影响数学、科学等学科的能力。

所以,吉娜教授给出了颠覆性的答案:男女大脑几乎不存在结构差异。

也就是说,孩子的大脑先天并没有任何差别,正是因为我们的区别对待,才导致了差别的产生。

4

更可怕的是,这样的偏见不但会影响孩子们的能力发展,还会让他们的自信、自我评价甚至人生也都会产生巨大偏差。

纪录片中,有这样一个实验:当被问到男孩和女孩有什么不同,23 个 5~11 岁的孩子的答案让所有人震惊了——

女孩子们都认为:“男人更擅长领导别人之类的事情。” “我会用漂亮这样的词形容女孩子。”

”我觉得强壮是专属于男孩子的词汇。”

男孩的回答则是:“我觉得男孩比女孩聪明。” “男人更成功,因为他们能担下更多更难胜任的工作。” “男孩子更重要,因为他们更能保护女孩子。”

甚至还有孩子回答:“男人能简简单单就当上了总统,不是吗?”

当问到哪些职业是女性会做的?

女生的回答是:发型师、保姆和美甲师。

而当问到哪些是男性会做的?

男生显然要自信得多:足球运动员、网球运动员、船长。

尽管这些孩子最大的才七岁,但他们已经对男女的工作,有了很狭隘的思维定势,而这无形中又形成了限制。

测试结果还显示,性别刻板印象让女孩严重低估了自己的聪明程度,自尊与自信程度也都很低。

在测试中,50% 的男孩描述自己是“最棒的”,而只有 10% 的女孩用“最棒的”形容自己。

而男生呢?

他们认为坚强是不把情绪表现出来,结果不会表达情绪反而引发了强烈的攻击、冲动、强迫和忤逆行为。

5

这样的刻板印象,甚至会在成年后也给孩子带来巨大影响和限制。

纪录片中,贾维德做了这样一些总结:

有数据表明,受焦虑症困扰的女性,更倾向于将问题内化,因此往往会导致孤独,孤僻和抑郁;

而总被要求要坚强不能软弱的男孩,则更可能将问题向外表现,由此引发攻击、冲动行为,强迫和忤逆行为。

贾维德由此总结了一句话,让人不寒而栗:很多人长大后过上艰难而迷茫的成年生活,究其根本就在于我们如何灌输给他们“做一个男人/女人应该是什么样?”

我们总谈教育,什么是好的教育?

有时候,我们做到不定义孩子,不对孩子进行性别预判,淡化男女差异,允许他们有多元化的选择,激发他们的潜能,就足矣。

只有当我们大人摆脱性别差异的思维定势,避免给孩子贴上“男孩应该怎样,女孩应该怎样”的标签,才能真正激发孩子内在的潜能,实现多元发展,未来才能拥有更多的可能性。

就像纪录片,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话:

“如果我们区别对待男孩和女孩,他们就会用同样的方式看待自己,但如果我们平等地对待他们,也许就可以改变他们的看法。”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