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醋话集(cuhuaji)
1988年,张艺谋的处女作在柏林电影节首映,结束后掌声长久不歇。
电影拍摄时叫《九九青*口》,临到送审,张艺谋才改名《红高粱》。
11名评委全票支持《红高粱》,中国电影首夺金熊奖,拿到西方A类电影节第一个大奖。
回到国内,张艺谋听到的不是“为国争光”的赞美,而是泡沫横飞的批评,一位叫秋田草的批评者在文章里说:“《红高粱》只有‘辱华’二字。”
后来张艺谋还拍了《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送到国外也连获大奖,在争议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被一顿暴捶后,张艺谋学了乖,跟在李安《卧虎藏龙》背后,拍了《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等中国风武侠电影,场面精致华美,拿到了高票房,但是讲不好故事感动不了人,影响力不如那些“审丑”的作品。
好作品都要跟人生交织,张艺谋的人生,注定了《红高粱》才是让他激动的故事。1987年张艺谋与原著作者莫言初遇,恰如久别后的重逢,后者一看就笑了:
你真像我们村的生产队长。
生于1950年代的第五代导演的血脉,流淌的还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主题——压迫与抗争,表达的是坚韧与不屈。《活着》的福贵,《霸王别姬》的程蝶衣,莫不如是。
只是这样的故事,社会背景都不是那么的美好。
《红高粱》*青时,很少人注意到一条消息,在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内,发出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
正文八个字:越过长城,走向世界。
多年后,这条只能每秒钟传输300个比特的网线,变成了5秒钟下载一部《红高粱》的5G无线网络,其上承载着新时代的数字文化。
它表达了一个更好的中国。
1中国走向世界超出所有人的预期,以致中美走得太近,美国感觉有些喘不过气,想要撑开彼此拥抱的身体。
中国的身体离美国很近,灵魂离美国很远。
伦敦国王学院中国研究院院长克里·布朗(Kerry Brown)近日刊文,对中美贸易战技术层面上的解决表示乐观,他忧心忡忡的是,中美之间存在的深层结构性问题——文化与价值观。
“西方深受基督教一神论影响,共享一套基本价值,偏向于绝对化、系统化、一致性和完整性”,布朗认为,尽管西方在理论上肯定“多元化”,其价值观本质上却是排外的。
相比之下,在过去两千年里,中国文化中出现了道家、儒家、法家、佛教等纷繁多样的观念体系,中国人以灵活、包容的思维适应了这些来自不同地方、常常大相径庭的思想和原则。
西方的多元化建立在一元价值观的统摄之下,就好比同一家博物馆摆放不同的展品。但中国的文化表现出来的不只是一件展品,甚至不是一家博物馆,而是一个博物馆矩阵,根本无法放进西方的博物馆中。
于是世界的文明体系出现了真正多元化的状况,西方知识界反而犹豫、质疑起来。在布朗看来这是最反讽的。
布朗是专攻中国文化的学者,经过多年的观察学习研究,他逐步形成这样的认识。对于欧美大众乃至非文化研究的精英而言,对中国的了解局限于近代历史的落后,这种成见支持他们得出以下结论:
中国富起来了,因为傍上欧美搭了便车。
但是过去几十年来,全球化赋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机遇都是一样的,为什么全班第一名是中国?
回顾过去5000年来,中国长期都是第一名,可没有便车可搭,基于这样的历史与现实,不难得出另一种结论:
中国文化一定有其内在价值,才能支撑中国人一次次站起来,重返世界舞台的中央。
只有当西方认识到这样的文化价值,中美的竞争与合作,才能有更多柔性空间,两者是值得尊敬的对手,而非彼此仇恨的敌人。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张艺谋拍了一部电影叫《影》,有光的地方必有影,这句话反过来也成立,有影的地方必有光。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镜子,国家贫弱,文化就呈现出批判的“影”;国家强盛,文化就呈现出鼓舞的“光"。
要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光。
2华人投向西方大众社会的第一束光,是李小龙。
2007年,中央电视台在国外拍摄《李小龙传奇》,让制片人俞胜利震惊的是,虽然已经过世30多年,李小龙仍是一张全球“通行证”。
只要听说是来拍李小龙的,当地警方一定会提供一切可能的便利条件,无论是在纽约遇到“9·11”纪念日的交通管制,还是在罗马遇到万人球迷闹事。
俞胜利说,类似的经历太多了,外国人把李小龙当成神一样崇拜,这种崇拜不是对“明星”的崇拜,而是他们把李小龙当成真正的“偶像”。
可惜李小龙英年早逝,没有来得及通过电影向世界表达他的东方哲学。
《唐山大兄》一鸣惊人,《精武门》扬眉吐气,《猛龙过江》才华横溢,《龙争虎斗》震惊世界,《死亡的游戏》一语成谶。
建立世界流行的话语体系,首先得有全世界都听得懂喜欢听的通用语言,然后才能注入文化内核构建话语体系。
李小龙集流行元素与文化内核于一身。他的生,证明构建的可行性;他的死,证明个人的脆弱性。
只有强大的内容工业体系,才能抵消各种偶然因素,长期稳定地向世界输出文化。这个文化不是由某个人某部作品承载,而是一种文艺形式。
美国文化向全世界输出,不靠卡梅伦、斯皮尔伯格、施瓦辛格、汤姆汉克斯一串名字,而是靠四个字:美国电影。
甚至李小龙,也是美国电影体系中的一员。
美国电影,日本动漫,韩国韩剧,都是一个国家在某个文艺形式上的强大,才让自家文化获得世界性的影响力。
内容 形式=文化,经典内容长存,形式因时而变。
文化,本是中国独步天下的武功。5000年披风沐雨,哪怕在最艰难的岁月,中国都能靠文化的凝聚力与感染力挺过来,成为世界唯一延续至今的文明古国。
但是文化再好,也需要文艺形式表达出来。一个人,肚里有货说不出,无人知晓他的好。
中国文化要想影响世界,得有强大的文艺形式。
3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个时代的文艺形式。
唐朝是诗,宋朝是词,元朝是曲,明清是小说。
文艺形式的变迁,早期受限于技术的发展。
最初文字刻在龟甲上,铭在青铜中,记录信息的成本高昂,真正是一字千金,要求言简意赅。
于是就出现了文言文写作,由于古代大多数人每天都在忙活填饱肚子,文化只在上层流行,文言文这种圈子黑话与大众白话区别很大。
在文言文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出来诗词艺术,唐宋时期达到巅峰。
之后受众层面的扩大,让文艺形式发生变化。
明清工商业发达,出现了市民阶级,这一大群人吃饱喝足后,也需要文化娱乐,他们看文言文跟醋醋一样,都是两眼一抹黑,文化人要讲人话,是他们的一大诉求。
需求侧推动文化供给侧改革,唐传奇、宋话本与元杂剧进一步发展成小说,语言风格接近白话文,普通老百姓都看得懂。
值得注意的是,印刷技术的发展普及,使小说从口耳相传变为案头阅读,极大地推广了小说的流行。
当文化从精英走向大众,促进文艺形式进化的第一推动力,是技术。
摄影技术催生了电影电视,之后从无声到有声,黑白到彩色,平面到立体,道具到特效,单声道到多声道杜比环绕,影音在无限接近于真实感知。
文化是现实的投影,一种投影,用抽象的文字符号高效表达信息,人脑自行构建图景,一粒沙见世界;另一种投影,增加感知维度,模拟真实具象,让人身同体受,诸相皆是相。
从文字表达到影音表达,是文艺形式一次维度级别的跃升。
美国电影、日本动漫、韩国韩剧,都是影音表达。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离不开张艺谋电影对西方世界的影响。
在文艺形式的头把交椅上,集影音表达的大成者电影已经坐了很长时间。
中国电影近年发展迅猛,稳获国内市场份额,但是影响海外收效甚微。这不难理解,美国电影在全球占据绝对优势,你不要以为写了几首好诗,就可以穿越到唐朝去挑战李白杜甫。
中国文化要想影响世界,需要在下一个主流文艺形式上面发力。
电影的后浪是谁?
4在没有大的技术突破,如《头号玩家》那种虚拟现实游戏出现之前,比电影更强大的文艺形式,来自组织创新。
它是电影 电视剧 文学 游戏 动漫 其他文艺形式的融合。
电影无法像游戏一样互动,更不能像文字一样引发无限联想,只有不同文艺形式的融合,才能将内容表达得淋漓尽致。
还是举李小龙的栗子。
一个过世快五十年的人,被人反复讨论,具有巨大的争议性,这说明什么?
UCF为什么捆绑李小龙,尊李小龙为MMA之父?
这样的影响力,光有电影工业体系支撑,远远不够。
再大牌的电影明星都不行。
李小龙已经不是人了,他是文化符号,代表功夫,再过一百年,他的影响力还是长盛不衰。
李小龙成为文化符号,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创立截拳道,塑造文化内核;第二阶段,拍电影,打造文化影响力;第三阶段,一波文艺界人士,不断致敬李小龙,演绎传承他的功夫精神,构建了一个文化符号。
昆汀是他的粉丝,波兰斯基是他的粉丝,小罗伯特唐尼是他的粉丝,科比是他的粉丝…….
在昆汀的《*死比尔》中,乌玛·瑟曼打斗时那一身黄色战斗服就是用来致敬李小龙的。《龙争虎斗》之后,黑人群体如法炮制,立马就拍出了一部《黑带大师》来向李小龙致敬。
电影、武术、格斗、游戏,甚至是音乐、漫画、街舞,还有街头运动,都嵌入了李小龙的影子。
文化符号,是不会老的。
多个文化人、公司联手构建了李小龙这个文化符号,将这种自发行为转化成组织效率运作,就能创造出一种文艺形式的融合。
这比单纯电影投入的资源更多,对内容的要求也就更高,必须是经过验证的,具备过硬的文化价值与广泛的影响力。
这样的内容,现在流行的说法叫IP。
5基于IP整合多种文艺形式的玩法,在中国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
当时日本动漫来袭,这种动画与漫画组队的文化生产方式,结合卡通形象授权的商业机制,给中国动画带来巨大的市场冲击。
曾经启蒙了日本动画之父手冢治虫,让宫崎骏赞叹不已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分别在80年代末与90年代初组建了“上海亿利美动画有限公司”、日漫风格的《卡通王》杂志社等经营实体,寻求产业化发展。
湖南三辰卡通集团另辟蹊径,1998年通过科普动画片《蓝猫淘气3000问》撬开市场,鼎盛期有2300多家线下专卖店,品牌估值高达1000亿美元,号称东方迪士尼。
这两家的努力已是昨日记忆,上海美影厂败在商业不行,三辰卡通败在文化不够。
实现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的统一,打通任督二脉,才能玩转多种文艺形式的融合。
此后新兴互联网公司踏上这段旅程开始新的探索,盛大在2008年打通了“视频 文学 游戏”三者的界限,要做“网络迪士尼”,当年还没有IP的概念。
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的是腾讯。2010年,腾讯推出儿童游戏《洛克王国》,获得了周边图书出版与动画电影改编的成功,让腾讯管理层看到了跨界运营的巨大机会,它一直延伸到文学、影视、音乐……
基于互联网的文艺形式融合超越了动漫的范畴,互联网本质就是一个连接器,所有文艺形式都在互联网上交汇传播,表达出来数字文化照亮中国,注定是互联网公司来完成这个历史任务。
腾讯走得更远,或许在其2004年上市之初就决定了。当年腾讯面临两种发展选择:第一种,只做沟通和娱乐,这是公司最擅长的,也比较赚钱;第二种,跨度比较大,一个词概括,大意是“在线生活”。
腾讯选择了后者。
生活不能只有苟且,还要有诗与远方。这个选择没有铺就一条道路,但指明了腾讯未来要到哪里去的方向。
2011年,腾讯集团副总裁程武提出“泛娱乐“战略,定义为以IP授权为轴心、以游戏运营和网络平台为基础的跨领域、多平台的商业拓展模式。
恰好在这一年,IP的说法也开始在中国流行。
6我们每一个人,到成熟之前都要走一段青春期弯路,IP也是如此。
2013年郭敬明联合乐视影业,开创“大IP 小鲜肉”套路,收割娱乐粉丝经济,引发青春剧、仙侠剧的IP改编潮,但也带来不好的影响。
从《小时代》的叫座不叫好,到2016年《爵迹》票房口碑双双失利,以及2017年一大批跟风IP影视剧相继遇冷,证明光靠IP流量拉动,忽视内容创作,这条路走不通。
你不能把IP当成一个贴牌广告,那只会消耗IP的影响力,而是要聚焦IP的文化内核投入内容创作,不断挖掘IP的潜力,像养孩子一样将IP养大。
这方面做得最好的当属漫威,2008年推出《钢铁侠》之后,就跟打鸡血一样连续制作超级英雄电影,直至2019年一共23部电影形成一个庞大的漫威宇宙。
截至2020年,全球票房榜前10名有三部都是漫威电影,《复仇者联盟4》位居榜首,漫威的电影改编成功率高得吓人。
有人说是21世纪的电影特效成就了漫威电影,这不是关键,自1977年《星球大战》之后,好莱坞电影特效就发展很快,上世纪90年代的《终结者》特效现在看也很震撼。
成就漫威的真正英雄是迪士尼,它收购漫威后,保持统一稳定的电影质量与风格,每部电影之间都有关联,相互导流,在节点上整合超级英雄们推《复仇者联盟》,收获超级成功。
2019年11月,漫威总裁、首席创意官Kevin Feige在一次采访中直言不讳:能被迪士尼收购是我们三生有幸,没有迪士尼,就没有后面的漫威电影。
迪士尼才是漫威宇宙的大BOSS,灭霸就是毛毛雨。
其实早在1944年,漫威IP改编电影《美国队长》就拍出来了,到2008年漫威电影一共出了39部,比现在的23部都多,但没砸出啥浪花。
这是因为漫威把电影版权卖给了不同的电影公司, 福克斯、新干线、环球等等,连李安都凑热闹拍了一部《绿巨人浩克》,风格各异,质量参差不齐,英雄们的故事毫不相干,造成每部电影都是单兵作战,无法形成系列与合力。
在IP改编上浮光掠影单打独斗,与建制部队长期深耕IP,两者效果天差地别。
72017年之后,中国大多数文娱公司也看到了光有IP和流量小鲜肉不行,还需要扎实的内容创作。当年最火的一部电影,是吴京的《战狼2》,他在第一部的基础上继续塑造中国英雄,创造了中国影史上的神话,56.8亿的票房至今无人打破。
布局动画IP坚持内容创作的光线传媒,在2019年迎来大丰收,《哪吒之魔童降世》狂收50亿票房,位列中国影史票房第2名,叫座又叫好。该公司计划将《封神榜》的人物IP改编成多部动画大电影,走的是迪士尼打造漫威宇宙的路线。
“泛娱乐”的提出者腾讯也没闲着,几年内逐步构建了一个文娱生态系统,在文学、动漫、电影、电视剧、游戏、电竞、音乐几大领域锤炼打磨创作运营能力。
2018年腾讯阅文集团收购了陈凯歌入股的新丽传媒,将阅文的文学IP改编成影视,第一部《陈情令》火了,第二部《庆余年》更是成为现象级影视剧,连续占据网络霸屏榜第一,高峰时的市占率达到惊人的51.01%,超过2018年的剧王《延禧攻略》。
腾讯对这个IP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看得很准,辅以影视的精品制作,获得了文化与商业的双赢。
经历多年“泛娱乐”探索,持续完善各种能力之后,腾讯将实践提炼出来一个理论体系。2018年4月22日,程武在当年UP大会上宣布将“泛娱乐”升级成“新文创”:
以IP构建为核心的文化生产方式。
其完整定义是,基于互联网的共融共生,以IP构建为基础手段,通过强化产业价值与文化价值的相互赋能,创造具备全球影响力的中国文化符号的文化生产方式。
不是IP授权,而是IP构建,强调文化与商业并重,是“新文创”与“泛娱乐”的最大区别。
“新文创”的提出,表明腾讯在网络文学、网络动漫、网络影视、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网络电竞、网络音乐等多个文艺形式上的成熟,具备融合增值同一个内容IP的能力,即为IP构建。
强调文化属性,并非附庸风雅,而是只有成熟的形式,才能充分表达文化。文化,实乃娱乐的高级阶段。
诗词艺术,是发展到格律音韵成熟之后,才迎来了唐诗宋词的中国文化巅峰。
古典音乐的兴起,在于巴赫普及了和谐转音的十二平均律,莫扎特、贝多芬才能释放出来他们的天才,谱写复杂精妙的交响乐传世。
娱乐是短暂的,过了流行期商业价值就会断崖式下滑,过气明星的前后境遇如云泥之别。
文化的保质期长得多,一些传统文化不流行,它栖身的文化形式落后于时代了,很难获得当前大众的青睐,比如戏曲在小众范围内流行。
六小龄童,出身猴戏世家,演出电视剧《西游记》孙悟空,跨越了从戏曲到影视的经典,商业价值不可估量。
腾讯完善新文创这套打法,首先想到的就是用最潮的文艺形式来激活传统文化IP。
82012年,腾讯组建了一个泛娱乐大师顾问团,邀请的都是谭盾、蔡志忠、陆川、尹鸿等文化大家,此后也和莫言、陈可辛等艺术大师,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棋院、中国舞蹈家协会等专业机构,展开了系列合作。
与这些文化大家、文艺机构共同思考与碰撞后,腾讯看到了传统文化传承与文化形态创新的更多可能。
2016年夏天,马化腾造访故宫。在仔细鉴赏了穿越千百年而来的古代中国的宝藏后,他留下了一句话:
故宫是中国最大的文化IP。
之后三年时间里,腾讯的音乐、社交、动漫、游戏挨个把故宫IP耕耘了一遍,助力传统文化“活起来”,先后推出故宫QQ表情,故宫传统服饰主题,《故宫回声》主题漫画,天天P图——“故宫国宝唇彩”换妆,《故宫:小小宫匠》功能游戏,《古画会唱歌》音乐专辑等十余款作品。
《故宫国宝唇彩》线上体验
这不是简单地将故宫声光化,做成一个线上电子博物展,而是多个文艺形式从各自擅长的角度延展故宫IP,从外观到历史到人物,乃至建造,使人们获得对故宫全方位的体验,是非常高效的IP构建方式。
于是故宫博物院前任院长单霁翔也留下了一句话:
腾讯做文化非常敏锐,创造了奇妙的超级链接。
另一个传统文化IP的激活,发生在敦煌。2018年腾讯《王者荣耀》上线了敦煌飞天皮肤,活动吸引了超过1.1亿用户参加,最终接近7000万用户获得并使用了这款皮肤,连带提升了敦煌的游客数量。
在传统文化身上获得成功后,地方文旅也向“新文创”抛来橄榄枝。
2019年云南找到腾讯,希望在“一部手机游云南”合作的基础上,结合“新文创”开启新的文旅 IP 战略合作, 与云南特色风情碰撞出的火花,给“游云南”带来新鲜的数字文化体验,涉及腾讯旗下影视、动漫、音乐、游戏、文学、电竞等各项数字文化业务。
腾讯为云南定制了全国首个省级文旅IP形象“云南云”,以及数十个文旅融合产品,同时云南的一些优质文化IP也给“新文创”提供了很好的创作素材。
这里重点说两个,一个是西南联大,二个是杨丽萍的孔雀舞。
在抗战艰难的岁月里,西南联大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培养了杨振宁与李政道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元勋、9位党和国家*、170余位两院院士、100多位名师巨匠。
在最黑暗的日子,中国向人类世界投射出希望之光。
这段足以令全世界动容的历史,是腾讯新文创的重点IP构建对象,电视剧《我们的西南联大》已在腾冲*青,同名旅游线路也在前置开发中。
这个项目还受到了文化界的重视,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庚胜提交了《合理构建西南联大文化、IP和政企文旅融合项目提案》,提出可以通过新技术建设西南联大数字博物馆,让闻一多、朱自清这些历史人物在虚拟空间活起来,和年轻人互动。
云南还有一个大众耳熟能详的IP,杨丽萍的孔雀舞。
杨丽萍已经年过6旬,孔雀舞就是她的孩子,如何将孔雀舞传承下去,过去就是带徒弟,现在她有了一个更富创新性的办法,将孔雀舞数字化放在QQ炫舞中。
就如杨丽萍当年传承焕新了云南民族舞蹈一样,QQ炫舞亿万游戏玩家也能跟着杨丽萍的舞姿,跳出自己风格的孔雀舞,这同样是对孔雀舞的传承,也注定将迸发更多的创新。
在此过程中,QQ炫舞也获益不少,孔雀季活动首日,游戏内“雀之灵”服装穿戴率超90%,参与率达到日活跃用户的93%。活动期间的平均参与率为77%,创历年新高,远高出一般游戏30%的活动参与率。受此推动,QQ炫舞5月月活跃环比提升12%。
这个现象再一次证明,经典文化不会过时,关键看你如何用现代文艺形式去表现演绎它,文化获得传承与创新的同时,也能产生巨大的商业价值。
在新文创的IP构建中,云南的文旅IP从民族中、从书斋中走出来,赢得大众喜欢,让中国乃至世界看到云南的光。
9新文创不光是形式,去激活已有的传统文化或文旅IP,它同时也是一种内容生产,大浪淘沙,诞生当代文化IP。
程武说过一句话:
新文创时代的数字文化,是可以广泛参与的,而且是动态发展的。
这句话在网络文学身上体现得特别充分。
网络文学的很多作者都是读者转化过来的,他们或与作者互动,影响故事动态发展,文化表达的数量暴增,具备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基础。
如今,网络小说成了电视剧改编的最大IP库,《甄嬛传》、《琅琊榜》、《花千骨》、《三生三十里桃花》、《大江大河》、《庆余年》等热播剧均改编自网文IP。
在为影视提供原创IP的同时,网络文学也成了中国文化出海的急行军。
2015年有北美网友把“我吃西红柿”的《盘龙》翻译成英文,西方的奇幻外壳,东方的仙侠进阶,引发数百万英文世界读者追捧,此事还上了2019年7月2日的《人民日报》报道。
美国有个Wuxiaworld网站成立于2014年,专门把中国流行的网络小说翻译成英文,都是海外网友自行翻译,还形成了翻译打赏机制。
截止6月,Wuxiaworld的Alexa世界排名2027多名,中国网文扛把子起点中文网是多少呢?3135名,比Wuxiaworld足足少了1000多名。而Wuxiaworld只翻译了20多部中文网络小说,沧海一粟。
艾瑞咨询《2019年中国网络文学出海报告》显示,中国网络文学出海覆盖4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上线了英、法、日、韩、俄、印尼、阿拉伯等十几个语种版本。
数字文化出海有个好处,就是没有渠道壁垒,不像电影一样受制于当地的院线发行,李子柒在YouTube上注册一个账号,就可以做文化输出了。
截止6月,李子柒的YouTube粉丝突破了1050万,与此同时,美国CNN是982万,英国BBC是764万,李子柒在海外网络上的影响力超过了这两大国际主流新闻媒体。
国外网友发出内心的赞叹,来自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日语、朝鲜语、阿拉伯语、土耳其语……而李子柒的视频中只有中文。
来自中国农村的自然生长与劳动创造,征服了全世界。
10为什么中国的数字文化,能引发全世界的共鸣?
过去的内容生产,是记者、作家、导演们观察社会,体验生活,提炼素材,是转述别人的经历,揣摩他人的感受,哪怕再高超的技巧,中间都会打折扣。
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作家,人人都是导演。就算他们表达技巧不够高明,但只要表达出来了,呈现出来的都是真我。
这就是UGC (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成内容,用户原创内容。
真实才是内容的最大力量。李小龙演的就是他自己,周星驰拍的就是他的人生,张艺谋、陈凯歌在莫言、李碧华的小说中找到自己,获得感动,拍出好片。
互联网千万UGC们,他们最好的素材就是自己,他们最好的老师就是读者,实时在线互动指导。要获得老师们的认可,唯有不断挖掘自身特质,寻找与老师们最大的公约数。
用个性的自己,表达共性的内容。
这让网络文学拥有更多的草根气质,更加贴近大众的所思所想,全世界的精英各异,大众群体的喜好是差不多的。
具备世界影响力的中国文化符号,不是展现自身文化的复杂性,而是要聚焦与全世界相通的根文化。
就这个意义而言,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如一千个读者眼中只一个孙悟空。
《易经》作为中国六经之首之根,被孔子提炼出来两句话: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第一句话含义明白,从古至今就没变过,读来跟白话文一样。第二句话就不太好懂了,什么是坤,什么是德,不同时代的解释都不太一样。
这两句话都是我们的根文化,但是能与全世界相通的根文化,主要在第一句——没有人不想强大。
数字文化的创作者,他们身上流淌着中国人的血液,脑电波传输着中国人的思维,他们最了解中国的田园之美,最清楚中国的小镇梦想,更接近“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根文化。
互联网把这些“光”传向了全球。
于是无形中,他们解决了跨文化传播的难题,抓住与全世界共通的根文化,用中国形象中国故事来表达。
当年《红高粱》征服世界,其实也是同样的文化逻辑,电影表现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农村,而是对生命的礼赞,既与全世界相通,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根。
11在互联网普及之前,中国至少有几亿人几乎是完全沉默的,能接触到的高质量信息微乎其微,更别谈自我表达。
如今一个十几岁的三四线城镇少年,只要有电、有网、有个智能手机,只要他愿意,他所能了解到到外部世界信息,和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年轻人几乎一样多。
而人的智识,最终取决于能学习、能思考、能表达、能专于某项工作、能自我实现……取决于每一次信息隔阂的打破。
西方从中世纪后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造纸和印刷技术的普及,带来能够阅读、思考、表达的人群在量上大幅提升。
互联网带给中国的信息平等,推动几亿沉默的大多数从台下到台上表达自己,是比当年西方更大的一次飞跃。
截至2020年3月,中国网民规模为9.04亿,相当于3个美国,8个日本的人口。
这才是我们最大的人口优势,而不是多几个建筑工、装配员、火车站扛大包的。
从互联网涌现出来数字文化,对当代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日渐突出,并非偶然短暂的现象,而是一片正在长成的森林。
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各大互联网巨头都在参与数字文化森林的营建,在腾讯提出来新文创之后,阿里巴巴、今日头条、百度、网易等公司都提出了各自的数字文化生产方式,与腾讯的新文创大同小异,或者直接采用了新文创的说法。
新文创成了数字文化生产的一个标准。
12多年以前,各地乡村流行一种行为艺术,用白石灰在水泥墙上刷六个字:
要想富,先修路。
来自基层的朴素道理往往直指事物的本质:有路,走的人才多,人流带动物流,物流带来财富。
中国历来崇实不尚虚,日常生活所见,常用作复杂事物的简单比喻,就连世界本原这种形而上的学问,都称之为“道”,道路的道。
从乡村路到铁公基,从铁公基到新基建,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已经跨越万水千山,来到了数字空间。
今年两会,马化腾、雷军、李彦宏、丁磊、周鸿祎等科技大佬无一例外,都提到了新基建。马化腾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新基建是路,数据是油,产业互联网是车,路-油-车三者构成数字经济。
两会期间,有关文化的议案、提案同样聚焦在数字空间上。
早在2018年两会,马化腾就从科技跨界文化领域,提议推动“科技 文化”融合,打造数字文化中国 。
两年后,马化腾的倡议迎来了文化界的合唱。
今年两会之后,新华社瞭望智库用大数据分析两会议题,得出一个结论:
文化发展需要新时代生产方式。瞭望智库收集关于文化的议案、提案及媒体采访内容,涵盖200位代表、委员,涉及语料文本超过17万字,通过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进行语义提取和分析,得出了上述结论。
这其实就是“新文创”,多位代表、委员明确提出,利用“新文创”等新型数字文化发展模式,打造地方文化符号,促进地方文旅发展。
在阿来等文艺界人士看来,只有通过“新文创”等新型数字文化发展模式,才能真正使科技助力国家文化建设。
数字空间推动经济发展,靠新基建。
数字空间拓宽文化建设,靠新文创。
井喷的数字内容 优秀的传统文化 融合多种文艺形式的新文创表达,必将打造中国文化符号的奔涌。
文化是液态的,让IP的轨迹与时代同行,让中国文化成为照亮世界的那一束光。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