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世界大网络,两个陌生人之间距离是多少?

小世界大网络,两个陌生人之间距离是多少?

首页动作格斗凌风天涯录更新时间:2024-05-11

判断一个网络是大、还是小的依据是什么呢?

你可能会说,这还不简单,看网络中节点的数量呗,节点越多,网络就越大。但是,我们的生活经验并不是这样。你应该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和一个人初次见面,一交谈就发现,你们居然有共同的朋友。所以,我们经常感慨地说:“这个世界真小呀!”

你看,网络是大还是小,决定我们真实感受的,不是节点的数量,而是节点之间的距离。

“距离”,是网络科学的一个基础概念,指的是网络中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最短路径。

在一个村庄里,人和人互相都认识。那么,这个网络节点之间的平均距离就是1。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可以和其他人直接产生联系。

而在大城市里,到处都是陌生人,你如果随机指定一个人,我要找到他,就可能要通过好几个人才能联系上,这个网络节点之间的平均距离就大得多。

我们再把视角放大一点,放大到整个人类,77亿人也会通过各种各样的连接,形成一个巨型网络。那么,在这个77亿个节点组成的网络里,人和人之间的平均距离是多少?

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到底有多大呢?

小世界现象

第一个试图回答这个问题的科学家是米尔格拉姆。他是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位心理学家,那个著名的服从权威实验就是他做的。

其实,米尔格拉姆还有一项著名的实验。他给参加实验的人每人发了一个包裹,让他们把这个包裹通过熟人传递的方式,寄到一个陌生人手中。

这个包裹在这个熟人链条上被传递了几次,就说明任意两个陌生人之间距离是多少。然后算出它的平均数,就是测量世界大小的指标。

实验结果出来以前,米尔格拉姆跟他的同事开了一个盘口,请他们猜一猜,这个包裹经手的次数是多少呀?

答案五花八门,几十,一百,甚至还有人说更多。

但是实验结果出乎大家的意料。这些成功寄到目的地的包裹中,最短的只用了一个中间人,最多的也就转手了十来个人。

总体来看呢,经过中间人的中位数是5.2,也就是说,转手6次就寄到了。这个数字远远低于最初的猜测。所以,米尔格拉姆就发出了那个著名的感叹:“世界真小啊!”

这就是“小世界现象”

小世界现象,还有另一个大家熟悉的说法,叫“六度分隔”(six degree of separation)。在小世界实验的二十多年后,美国剧作家约翰.格威尔(John Guare)在1990年写了一部话剧,就叫做“六度分隔”。

剧中的一句台词是这说的:“据说这个世界上,任意两个人之间相隔六个人。所以,在我们和其他人之间存在六度分隔。”

听到这里,你可能发现这位剧作家在理解上的一个小错误,如果网络中两个人的距离是6步的话,那么中间是隔了5个,而不是6个中间人。

这个区别,你应该记住。因为在很多关于小世界现象和六度分隔的讨论中,人们常常把这一点搞混了,甚至包括某些著名学者。而你在听了今天的课后,就不会有同样的误解了。

从6度分隔到19度分隔

那么“六度分隔”的发现是一个偶然吗?这个数字能被重复验证吗?

2002年,社会学家邓肯.瓦茨决定重复米尔格拉姆的实验设计。因为这个时候有了互联网,有了电子邮件,Watts就用电邮替代了原先实验中的包裹,而且,被试者的规模也要大很多。

他在全球招募了6.1万个人,请他们以电子邮件为媒介,通过朋友接力的方式,联系到在全球范围内随机抽取的18位目标人选中的一个。

这些人形形色色,包括美国常春藤大学的一位教授,爱沙尼亚的一位档案管理员、印度的一位技术顾问、澳大利亚的一位警察,还有挪威军队中的一名兽医。

让人惊奇的是,尽管实验规模扩大了,电子邮件到达目标者的平均距离仍然是6步。又得到了6这个神奇的数字。

进入大数据的时代,科学家又用MSN、用Twitter、用Facebook的数据,对小世界现象进行了检验。发现虽然距离有所减少,但结论仍然成立。

Twitter有3亿用户,任意两个用户之间,平均距离是4.67。

Facebook有20亿用户,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交网络,但是任意两个用户之间,平均距离是4.74。

迄今为止,最大的人造网络是万维网,万维网上有一万亿个网页。但是,从任意一个网页,跳转到另一个指定的网页,平均只需要经过19次点击。

这两个数字是不是让你感到意外?

按照直觉,网络规模越大,节点数量越多,点和点之间的距离就越远。但实际上,节点数量从几千,到几百万,再到十几亿,甚至上万亿,节点之间的距离也就从几步增加到十几步而已。

而这一点,在数学上是可以证明的。

《自然》杂志的一篇文章中,社会学家Watts和他的合作者提出了一个计算平均距离的公式。按照这个公式,假设全美国的人口是3亿人,每个人认识30个熟人,那么这个3亿人的网络平均距离是5.7;假设全世界的人口是60亿人,每个人还是有30个熟人,这时候的平均距离是6.6。你看,虽然网络规模扩大了20倍,平均距离增加不过0.9。

也就是说,在网络中,当节点的数量成指数级增长,节点之间平均距离的增长却是线性的。这就是小世界现象背后的数学原理。

小世界的形成机制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会有小世界现象存在呢?它所反映的世界的图景,跟我们之前想象的有什么不一样?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用到我们前面讲过的“中心度”的概念了。我们来想象三种类型的社会:

第一种社会是均匀网络。每个人的朋友数量都差不多,中心度也差不多。在这种情况下,网络规模越大,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就越远,小世界现象不会发生。

第二种社会是随机网络。有的人朋友多,有的朋友少,但是数量都相差不大,中心度接近于正态分布。在这种情况下,小世界现象也不会发生。

第三种社会就非常地有意思了,大多数人的朋友局限在小圈子里,但是,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是网络中的圈子之间的桥,涉猎的圈子非常的广。

正是因为这些桥的存在,不同的圈子才能发生联系。这第三种社会,就是我们所处的真实世界,它是一个小世界网络。

比如说,学术界,就是由一个个不同领域、不同方向、不同学派的小圈子组成的。这些小圈子内部联系紧密,外部往来不多,但是,在圈子和圈子之间,活跃着一些重要节点,扮演很多圈子之间的桥。

在娱乐圈也有这么一个人,那就是美国男演员凯文·贝肯。

贝肯在他的演艺生涯中,尝试过各种各样的角色,参与过预算大大小小的电影。

所以,人们就发明了一个词,叫做“贝肯数”,以共同出演过一部电影为标准,计算任意一位演员和贝肯之间的距离。

研究发现,从1898年到2000年间,共有51万名演员参与了20万部电影的演出,其中超过90%的演员都可以在4步之内和贝肯产生联系。

在美国,贝肯数会在聚会时被当成游戏来玩,随便抽出一位演员的名字,看看谁能说出连接到贝肯的最短链条。

你如果觉得这个玩法还不过瘾的话,可以访问一个英文网站,在上面,可以计算出任意两个电影明星之间的距离。

比如,你猜猜看,中国女演员章子怡要联系上特斯拉的老板伊隆·马斯克,需要经过几个人?

答案是一个。

这个人经常演配角,很多人可能不认识,他叫做唐·钱德尔(Don Cheadle)。

他和章子怡一起出演了一部电影,叫《尖峰时刻2》。他还出演了另外一部电影,叫《钢铁侠2》,伊隆·马斯克在里面有客串。你如果有自己喜欢的爱豆或者电影明星,可以试一试。

世界越来越小

好,言归正传。前面我们其实还遗留了一个问题没有解决,那就是从邮件到Facebook,六度分隔缩小到了四度分隔。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是因为在社交网络平台上,重要节点的中心度更高,不同圈子的人更容易产生联系。所以,我们不仅处在一个小世界,而且世界还在变小。

那么,这个结论又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我们常常说现代社会是一个陌生人的社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可能会感觉到孤单、无助。

但是小世界现象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比我们想象的要紧密得多。即便是原先觉得高不可攀的人,跟我们也没那么遥不可及。

只要你擅长与他人连接,天涯陌路,也可以变成咫尺之交。别人的资源,就有可能为你所用。

在知识就是力量节目里面,罗胖就分享了,怎么通过六度分割割理论来找到一份工作。

就是学会向朋友求助,你和世界上任何一位大佬,最多只隔着五个人的距离。

同时,罗胖在节目中还提到一个很有趣的概念,将自己产品化。

张小龙说:“我有三不主义”,就是不干哪三件事:第一、不*扰;第二、不感动;第三、不迎合。

背后的逻辑是,我要把产品本身做好。我根本不需要去*扰你,去感动你,去迎合你,我仅凭我给你提供的价值,你就会成为我的用户。小世界现象在古代就存在。

如果穿越回古代不幸遭了冤情,遇到昏官,投诉无门,该怎么办?戏剧里经常见拦轿喊冤的,如果运气好,就从底层网络一下搭上高层网络,最终好人沉冤昭雪,恶人得到惩罚。不过这种情况太少,成功概率也低。

那托关系找人就靠谱得多。

那可能还会觉得要是我出身卑微找不到关系怎么办?

别气馁,强盗头子与皇帝之间的鸿沟更大更宽吧?可只通过两个人就连接上了。

宋江想招安,就得找关系,最好能得到当朝一把手的支持。

我们一般人会觉得这是不可能的。可宋江不一般。他先通过燕青,笼络李师师,又通过李师师影响宋徽宗,宋徽宗是宋江“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只跨过三度分隔,强盗头子就与皇帝建立了连接。最后,在皇帝的支持下宋江实现了政治抱负。

李师师在这里就是重要节点,是不同圈子之间的桥。

可见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世界也很小。

所以,如果想结识那些高不可攀的人,就迈出积极连接的步伐,他与我们之间的距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远,我们能连接的资源也比我们预期多得多。

今天给予我一个启发,如何应对节日“群发祝福”现象:

1.现象描述。

逢年过节,我们会收到大量群发的“祝福短信”。作为收信人,反而会觉得对方诚意不够。2019年春节我还遇到多次乌龙:发信人使用微信不熟练,将“群发功能”和“发起群聊”搞混了,一群相互不认识的人年三十被拉到群里,收到群主一段祝福的话……

2.原因分析。

实际上发信人知道,别人看得出短信是群发的,甚至也知道这样诚意不够。但是,当通信录越来越厚,为了维持网络节点联系,他们不得不采取“群发”表达祝福。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他们认为关系网络数量增长,需要自己一个一个维持关系。

3.应对措施。我们要找到网络圈子中的桥,那些涉猎圈子非常广的人,与他们保持强联系,逢年过节与关键人物进行简短的电话祝福;

非关键人物,发“群发祝福”时要简单为对象归类,比如给大学同学发时,写成“哥们,大学分别10年了,但每年这时候都会想到你,祝新的一年……”,给同事发“去年你在公司帮我很多,新的一年里希望……”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品牌”符号,77亿人整体看是个大世界,从个体间的连接看是个小世界。

做好自己的品牌标志,(对世界的贡献)才能通过小世界,得到大世界。

最后总结一下小世界现象。

它讲的是,网络中,不管有几万、几亿,还是几十亿个节点,都具有小世界的性质。

这是因为真实世界的网络,节点不是均匀分布的。网络中存在着很多的重要节点,它们把各个圈子连在了一起,让小世界成为可能。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