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32年黄河决口,梁、楚十六郡国被泡在水中。汉武帝很注重水利建设,更知道洪水对粮食的致命性摧毁。这次洪水退去后他组织起十万人筑堤治水,但是下次洪水来临时,这些好不容易修建起来的防洪抗洪措施并没有起到作用,反而是直接被洪水摧毁。
再次大面积受灾,汉武帝心中十分难受。但有时人力在自然灾害面前就是如此渺小,哪怕他是皇帝,也不能下一道圣旨让泛滥的黄河水返回之前的河道。朝廷年年治水,但黄河之水却年年吞噬万物。今年夏天长江流域降水量偏多,全国都在关注抗洪抢险。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没有现在的现代化设备,但肆虐的洪水却一点不弱,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年的百姓有多惨?
因为治水不利,东郡百姓遭灾达23年之久。面对这种情况,汉武帝想出了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移民。他把灾情最严重地区的70万百姓迁往关中、朔方。接着他到泰山祭拜天地,然后在公元前109年征调四万人再次治水。这次汉武帝不再坐镇长安指挥,他亲自来到抗洪抢险第一线与四万人一起研究方案,甚至亲自下水伐竹运土。大概是诚意感动了上天,为患23年的黄河水终于舍得离开肥沃的土地,再次回归到预定的河道。
满身泥泞的汉武帝看着再次听话的黄河水,回想这二十几年的艰难,又憧憬一下明年的丰收场面,当场就挥毫泼墨写下了一首《瓠子歌》。
瓠子决兮将奈何,浩浩洋洋兮虑殚为河。
殚为河兮地不得宁,功无已时兮吾山平。
吾山平兮钜野溢,鱼弗忧兮柏冬日。
正道驰兮离常流,蛟龙骋兮放远游。
归旧川兮神哉沛,不封禅兮安知外。
为我谓河伯兮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人。
齿桑浮兮淮泗满,久不返兮水维缓。
河汤汤兮激潺湲,北渡回兮汛流难。
搴长筊兮湛美玉,河伯许兮薪不属。
薪不属兮卫人罪,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
颓林竹兮楗石菑,宣防塞兮万福来。
这首即兴写下的诗篇也成为汉武帝的代表作之一,它与《秋风辞》、《悼李夫人赋》等作品共同奠定汉武帝在文学上“长卿下、子云上”的地位。
公元207年曹操远征乌桓,这时的曹操已经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袁绍去世后他又吞并了袁绍的地盘,可以说除了乌桓,北方已经全都成为曹操的地盘。南方的刘备孙权此时还不成气候,整个天下,曹操已经是名副其实的老大。而这次北征乌桓,曹操更是在形势极为不利的情况下转败为胜,白狼山之战中乌桓单于蹋顿被临阵斩*,胡、汉降者二十余万。曹公一战扫北。
不久曹操又得到了袁绍两个儿子袁尚袁熙的人头,这次北征乌桓可以说圆满收工。心情大好的他在回军途中暂时忘记了自己丞相和将军的身份,他想当一会单纯的诗人,一个单纯遇到一件高兴的事,就想把这件事写下来,让所有人分享自己快乐的诗人。曹操不是普通的文人,他的快乐自然也不是普通文人的境界。
回军途中路过碣石,这是秦皇汉武曾经登上的碣石,曹操自然不会错过。他在萧瑟秋风中也登上这座山,虽说这座山的主峰海拔也不过695米,但在曹操眼中却是别有一番风景。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在得胜归来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眼中,普通的山水树木花草都变得辽阔而可爱,哪怕秋风萧瑟也没有一点荒凉之感,它们与日月星辰相映衬,反倒是天地辽阔风景独好。
公元208年曹操南下,著名的赤壁之战由此展开。曹丞相这时财大气粗,压根没有把刘备孙权放在眼中。但他也有困难,北方军队不善水战。虽说出发之前在玄武池集中训练过,可临时抱佛脚终究不妥。怎么办才能让下属不晕船呢?曹操冥思苦想了好久,终于想出了一招“铁索连舟”。这个计策在小说中是庞统提出的,但是正史里,这就是曹操自己想出来的。
话说这曹丞相铁索连舟后将原本随风浪颠簸的战船连成一片,再铺上木板,连战马都可以在上面驰骋。相比之前一起风就会一大伙人抱着船帮子吐,现在的曹军总算找到了点儿自信。都说人逢喜事精神爽,看到自己的部下水战能力有了起色,曹操阴沉了许久的脸,终于舒展开了,恢复了一代雄主的本色。
此时距离大军离开许都已经过去不少时日了,一路南下势如破竹,荆州刘琮望风而降,枭雄刘备在当阳被*得丢盔弃甲,几乎是全军覆没,若不是天险长江阻隔,江东怕是也早已收归掌中。今日连环战船将成,长江天险再无法阻挡大军的脚步。于是曹操大宴麾下文武,大战之前的战前动员是少不了的,对提高士气的作用非常明显,而且出来这么久了,手底下这帮将军们也该馋酒了吧。
是夜,曹军大寨文东武西围坐两旁,中间高台之上,曹丞相频频举杯与众人开怀畅饮。酒酣耳热之际,孟德公闻得鸦鹊鸣啼,抬头望见皓月当空,回忆这些年以来金戈铁马的峥嵘岁月,一时间胸中涌起万丈豪情!此情此景如果不吟诗一首,那岂不是太对不起这建安七子的大名了。于是命下人取来一柄长槊,曹丞相起身横槊吟唱道“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多)?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䜩(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就是大家熟悉的千古名篇《短歌行》,曹公自出世以来,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败袁绍,深入塞北,直达辽东,纵横天下,不负大丈夫之志。身为一代雄主,胸怀天下,虽有徐州屠城的恶行,但瑕不掩瑜,“治世之能臣”的称号或许比“乱世之奸雄”更为贴切。也只有这种有大格局大气魄大胸怀的人,才能写出这种作品。
公元630年,这一年是大唐贞观四年,贞观代表着这时的皇帝是千古雄主李世民。而这一年,李世民还接到一个好消息,他的爱将李靖率军一举扫除东突厥对内地的侵扰,困扰他心头多年之事,终于得到解决。31岁的李世民心情大好,久经沙场的他在长安就想象出了这场战争的全过程,并提笔写下一首《饮马长城窟行》。
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
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
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
绝漠干戈戢,车徒振原隰。
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
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
荒裔一戎衣,灵台凯歌入。
这首诗没有“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知义,智者必怀仁”的知名度,但雄才大略的唐太宗把万丈豪情注入诗篇,六朝宫体诗的绮靡艳丽在它面前,只能黯然退场。因此这首诗不仅是详细描写战争场景的叙事诗,在诗歌历史上,还堪称唐诗的辟荒之作。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我们可以从史书中学习,还可以从名人日记、散文中了解。当然诗歌也是一个方面。杜甫的叙事诗被称为“诗史”,其实很多帝王的诗歌在这方面同样有价值,因为身份不同角度不同,他们的诗歌会在另一个层次上反应当时的社会状况,也会在字里行间流露帝王心态。至于曹操算不算帝王,见仁见智吧。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帘外西楼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