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访岳麓书院,这些碑刻、匾额、对联你都注意到了吗?

踏访岳麓书院,这些碑刻、匾额、对联你都注意到了吗?

首页动作格斗逝血龙痕更新时间:2024-05-11

爱晚亭东是一东西狭长的小湖,沿湖岸东行,即可达岳麓书院的后门,也就是西门。

架空长廊

入门是一条架空的长廊,长廊西端是一座屈子祠。岳麓山上的屈子祠最早出现在嘉庆元年(1796年),位于岳麓山书院北侧,由时任长沙知府张翙、学政范鏊和岳麓书院山长罗典共同创建。40多年后,郭松焘入学岳麓书院,写下一首《七律·岳麓山屈子祠》:“楚臣馀憾到江村,一径烟芜昼掩门。遗构山川仍故国,满庭兰芷黯归魂。惊鸦坠叶随高下,暮岭孤云自吐吞。乱后楼台知几在,坏墙销尽旧题痕。”从郭松焘的诗中看,当时的屈子祠已经是一副破败景象。至抗战时期,岳麓山屈子祠彻底毁于战火,院宇渐废。现在的这座屈子祠新建于2006年,位置也改到了岳麓书院的西侧,原来屈子祠的旧物可能只剩下门前的这通碑身多处断裂的“三闾大夫祠记”碑了。

屈子祠

顺着一段复廊走去,首先看到的是“时务轩”。时务轩是为纪念清末维新派创办的学校“时务学堂”而修建的纪念性建筑,匾额出自赵朴初先生之手。“时务学堂”是在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创办的,历史背景是清政府刚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倡导者是时任湖南巡抚陈宝箴、学政江标、按察使黄遵宪和岳麓书院山长王先谦。熊希龄为学堂总理,也就是校长,梁启超为中文总教习,谭嗣同曾担任招生主考官。“时务学堂”除教授传统的四书五经之外,还教授英语和数学,学生中最有名的当属蔡锷。“戊戌变法”失败后,“时务学堂”停办,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改为“湖南省城大学堂”,次年并入岳麓书院所改的“湖南大学堂”。

时务轩

轩门两侧对联“胸蟠子美千间厦;气压元龙百尺楼”由梁启超亲笔题写,上联取自元代诗人曹伯启的《咏怀寄赵君》,下联选自金代大文豪元好问的《横波亭为青口帅赋》。上联说杜甫,说的是忧国忧民,下联说伏波将军陈登,说的是经世致用,与“时务学堂”的宗旨高度契合。轩内正面墙壁上嵌有5块碑石,上镌梁启超1922年重回“时务学堂”故址时写下的《时务学堂故址》一文及李肖聃、李况松、陈云章、黄曾甫等人撰写的跋和记。

麓山寺碑亭

时务轩东南有一座八角重檐十字脊亭,亭内就是岳麓书院最珍贵的文物遗存“麓山寺碑”。“麓山寺碑”记述了麓山寺的历史沿革和历代高僧住持情况,由唐代大书法家李邕于开元十八年(730年)撰文并书丹,勒石者黄仙鹤亦为当时著名刻工。华美词章、隽秀书法和精湛刻功汇聚一碑,使“麓山寺碑”拥有了“三绝碑”的美誉,成为麓山寺的镇寺之宝。因李邕曾任北海太守,时称“李北海”,故“麓山寺碑”又称“李北海碑”。“麓山寺碑”碑额饰有龙纹浮雕,上有阳文篆书“麓山寺碑”,碑侧有北宋大书法家米芾的楷书题记“元丰庚申元日同广惠道人来襄阳米黻”。“元丰庚申”即公元1080年。看来这米元章也有胡写乱画的坏毛病。

钱澍碑记

在碑亭外墙上,镶嵌着一块有破损的方形碑石。仔细辨识,知道这是长沙知府钱澍记载他于明成化五年(1469年)陪同钦差大臣邵新游览岳麓山,发现保存“麓山寺碑”的亭子已经颓圮,遂张罗重修碑亭的记事碑。从碑文“因碑亭之圮……亭圮恐累碑”中看,在成化五年之前,“麓山寺碑”已有碑亭,只是损坏严重,或已经残破不堪,钱澍这次是重修,而非始建。有关钱澍为“麓山寺碑”碑亭始建者的记载显然不实。

百泉轩

“麓山寺碑”亭对面是一个黄石驳岸的小池,周边林木扶疏,俨然一座精巧的小园林。小池北岸是一座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的敞轩,曰:百泉轩。百泉轩始建于北宋初年,因位于岳麓山清风峡口,多条小溪多股流泉在此汇集而得名,岳麓书院历任山长大多居住于此。百泉轩正门北开,门前抱柱上有联“教同化雨绵绵远;泉似文澜汨汨来”。轩内太师壁上是今人书写的元代理学家、经学家、教育家吴澄撰文的《重修百泉轩记》,两侧的对联为“学忆朱张绵圣脉;书传虞夏刻螭虬”,梁枋上悬“斯文一派”匾额。相传,朱熹和张栻曾经在百泉轩讨论学术三昼夜而不息。

朱熹碑刻

百泉轩西南是一条碑廊,廊内墙壁镶嵌有历代碑刻13方及新制的岳麓书院文献史料碑刻27方。在这些碑刻中,可以辨识的有郭松焘的《重建湘水校经堂记》、欧阳厚均的《新建崇圣祠碑记》和王文清的《岳麓书院四公德政纪略》。欧阳厚均和王文清都曾任岳麓书院山长。而我比较喜欢的是朱熹在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写给张栻的《酬敬夫赠言并以为别》,洋洋洒洒四条屏,尽显朱熹书法的随性、严谨和典雅。

御书楼

由碑廊北行,即进入一个大的四合院落,岳麓书院第四进御书楼就位于院落的西侧。岳麓书院中轴线自东而西,我们从西门开始游览,整个游览是反向的。御书楼面阔三间,重檐歇山顶,顶层檐下悬集朱熹字“御书楼”竖匾。楼前两株枝叶繁茂的大树为桂树,蟾宫折桂的寓意不言自明。御书楼始建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因其藏书有相当一部分来自皇帝御赐,故称御书楼。该楼在1938年毁于日军轰炸,现存建筑为1986年重建。庭院南北各有一座四角重檐攒尖顶半亭通过复廊与御书楼相连,北亭叫汲泉亭,南亭称拟兰亭。

讲堂

继续东行,即进入岳麓书院的第三进讲堂。讲堂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976年),由时任潭州(长沙)太守朱洞创建。现有讲堂面阔五间,主厅为单檐硬山顶,前出卷棚顶轩廊七间,由偏沅巡抚丁思孔重建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同治七年(1868年)有过大修。轩廊明间檐下悬“实事求是”匾额。岳麓书院最早出现“实事求是”匾额是在1917年。当时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迁入岳麓书院办学,校长宾步程亲笔题写了“实事求是”匾额,挂于讲堂,以为校训。可惜此匾已经毁于战乱,现有匾额为《石门颂》集字。“实事求是”的匾额出现在岳麓书院虽然只有一百多年,但岳麓书院办学指导思想中的“经世致用”与“实事求是”,其实是一脉相承的。轩廊擎檐柱上的对联为“工善其事必利其器;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上联出自《论语·卫灵公》,下联出自韩愈《进学解》。

道南正脉匾额

堂内太师壁上为张栻撰文、今人书写的楷体《岳麓书院记》全文,两侧有联“院以山名山以院盛千年学府传于古;人因道立道以人传一代风流直到今”。梁枋上高悬两块匾额“学达性天”和“道南正脉”,前者为康熙帝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御赐,后者为乾隆帝于乾隆八年(1743年)亲书。

学达性天匾额

“学达性天”是说人通过对人道和天理的学习体悟,可以认知天命,恢复天性,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道南正脉”则是说岳麓书院是“道学”(理学)南传的正宗。堂内顶梁柱上还有两副对联,一副为“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沅生芷草澧育兰花”,另一副为“两贤互磋道终同;一水长流池不涸”。

朱熹手书

南北两山墙壁上各镌两个一人多高的行书大字,北为“忠”“廉”,南为“孝”“节”,均为朱熹手笔。明代,“忠廉孝节”四字刻石镶嵌在尊经阁,也就是御书楼墙壁上,后遭毁坏。道光七年(1827年),时任山长欧阳厚均重新刊立于讲堂。

《勿斋箴》木匾

在讲堂中游览的游客一般都会把注意力和关注点放在讲堂中央的《岳麓书院记》、两块御赐匾额、几副对联和朱熹的四个大字上,往往不会注意到讲堂后墙上左右对称悬挂的两块木匾,其实这木匾上的内容大有来头。从木匾上的落款我们知道,这两块木匾上的正文为晚晴湘楚大儒王闿运手书的真西山的《勿斋箴》,而这真西山,也就是真德秀,是南宋后期的著名理学大家,曾任潭州(今长沙)知府,官至参知政事。《勿斋箴》是真德秀阐明心性之奥的著名文章,是其理学思想的代表性作品。两块木匾正文后的跋出自清末湖南高等学堂监督、知名书法家黎承礼之手,而这黎承礼还是齐白石学习篆刻的入门师傅。

整齐、严肃刻石

在讲堂后墙上还镶嵌着一块刻石,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出任岳麓书院山长的欧阳正焕书写的《书整齐严肃四字因示诸生》。在这篇短文中,欧阳正焕以“涵养在主敬”“制外以养中,主静以定性”“力行我为政”来要求学生,强调学习者要“坚定德性”。欧阳正焕手书的“整齐”“严肃”四字刻石镶嵌在讲堂前廊的墙壁上。其中的“肃”字在抗战中被毁,现有“肃”字为依拓本重刻。

二门

岳麓书院的第二进二门面阔五间,单檐悬山顶,中间三间辟门。二门始建于明嘉靖元年(1522年),抗战中被日机炸毁,现有建筑为1984年重建。明间门内悬“名山坛席”匾额,门联为“纳于大麓;藏之名山”。“名山坛席”原匾刻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与二门同时被毁,现在的匾额刻制于1984年,为集湘籍书法大家何绍基字而成。门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由时任岳麓书院学监程颂万题写,上联语出《尚书·尧典》:“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下联语出司马迁《报任安书》:“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大门

岳麓书院的第一进大门面阔五间,亦为单檐悬山顶,明间辟门,门楣上悬“岳麓书院”黑底金字匾额,门联为白底墨书“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匾额“岳麓书院”为北宋真宗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御赐,但原匾已轶,今匾为仿刻。门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由清嘉庆间岳麓书院山长袁名曜与生徒张中阶合撰,上联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虽楚有材,晋实用之。”下联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如此自信、豪迈,甚至有点自大的联语,岳麓书院也确实配得上。

大门

肇始于北宋的岳麓书院,一千多年来确实培养出了不少栋梁之才,特别是明清以来,王夫之、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松焘、胡林翼、谭嗣同、蔡锷、唐才常、熊希龄、杨昌济、陈天华、程潜等一大批旷世英才从岳麓书院走出,成为他们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对中国的历史走向产生重大影响。

半学斋

讲堂与大门之间两座庭院的南北两侧斋舍为办公、教学和师生住宿的地方,南称教学斋,北称半学斋。北宋开宝九年(976年)始建斋舍52间,至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经历过一次重建,之后多有修缮和重建情况。现存建筑为清咸丰三年(1853年)重修,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改建后,始定名为教学斋和半学斋。

天禄诒经匾额

教学斋斋名源于《礼记·学记》“建国居民,教学为先。”门联为“业精于勤漫贪嬉戏思鸿鹄;学以致用莫把聪明付蠹虫”。半学斋斋名取自《尚书·说命篇》“惟教半学”一语。门联为“惟楚有材三湘弟子遍天下;于世无偶百代弦歌贯古今”。*经老师杨昌济介绍,曾于1916年暑期、1918年6月和1919年秋先后三次寓居半学斋达半年多时间,并在这里主持编辑《湘江评论》和《新湖南》。现在半学斋里辟有“岳麓书院历史陈列”展览。展览中有三块木匾应属珍贵之物,一是欧阳厚均的书房匾“崇雅堂”,一是袁名曜的“天禄诒经”,一是彭浚的“松操鹤算”。欧阳厚均和袁名曜都曾出任岳麓书院山长,而这彭浚在岳麓书院受业七年,嘉庆十年(1805年)高中状元,这可是岳麓书院历史上的唯一状元!

赫曦台

出大门,对面是一座歇山与硬山勾搭顶的戏台,称赫曦台。赫曦台最早位于岳麓山山顶,建造时间是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相传,朱熹和张栻曾相携到岳麓山顶看日出,朱熹把岳麓山顶称作“赫曦”,“赫”为红色,“曦”指朝霞,意为观赏日出之佳处。张栻遂在岳麓山顶修筑赫曦台,朱熹为之题额。该台后来逐渐废弃。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岳麓书院山长罗典在书院大门前重建赫曦台,作为对朱熹、张栻的追念。赫曦台正面和背面台柱上各有一副对联,正面联语为“合安利勉而为学;通天地人之谓才”,背面联语为“三湘隽士讲研地;四海学人向往中”。

罗典手书福字

赫曦台中屏风正面为岳麓书院全景图,北面为三首与赫曦台密切相关的诗。第一首是朱熹、张栻的《登岳麓山赫曦台联句》:“泛舟长沙渚,振策湘山岑。烟云渺变化,宇宙穷高深。怀古壮士志,忧时君子心。寄言尘中客,莽苍谁能寻。”第二首是王阳明的《望赫曦台》:“隔江岳麓悬情久,雷雨潇湘日夜来。安得轻风扫微霭,振衣直上赫曦台。”第三首是*的《和周世钊同志》:“春江浩荡哲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尊前谈笑人依旧,域外鸡虫事可哀。莫叹韶华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台。”据*回忆,他在岳麓书院寓居时,赫曦台是他最喜欢去的地方之一。

赫曦台两山粉墙上各有一个巨大的“福”字和“寿”字,“福”字为罗典手笔,“寿”字则另有来头。相传,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罗典以乡试第一名,参加过“鹿鸣宴”。所谓“鹿鸣宴”就是地方官为中举的举人和主考官、学政举办的特别宴会,因在宴会上要演奏、诵读《诗经·小雅·鹿鸣》,故得名。60年后,已经九十高龄的罗典重赴“鹿鸣宴”时,一位云游道士用竹帚蘸黄泥水写下一个字形奇特的“寿”字,为其祝寿,一时传为佳话。

穿过赫曦台,就到了岳麓书院的出口。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