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旅游.爱摄影.品历史】
让我们走进神秘“鸟图腾”部落:黔东南苗族“嘎闹”支系,揭秘“东方迪斯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锦鸡舞!
●神秘锦鸡舞
锦鸡舞流传于苗族“嘎闹”支系中穿麻鸟型超短裙服饰的亚族群。他们居住在贵州省丹寨县排调镇境内的麻鸟、羊先、也改、党早、加配、羊物等苗族村寨,方圆约50多平方公里,两万多人口。
“黛胚”(女孩子)们在芦笙场边等待着同伴们的到来,她们身上的苗族盛装保留着古朴典雅的民族特色,银饰、绣裙、花带以及造型扮相,都以美丽的锦鸡为审美参照,因此也称为“锦鸡装”。
传说祖先们来到这里,没有田耕种,他们一边开田,一边打猎充饥度日。锦鸡帮助他们获得了小米种,小米助他们度过饥荒,锦鸡也就成了他们的命运吉星。于是,他们模仿锦鸡的模样打扮自己,又模仿锦鸡的求偶步态跳芦笙舞。而在深层潜意识里,这支苗族自称“嘎闹”。
锦鸡舞在12年一次的祭祖活动中担当重要职责,其所演奏(舞蹈)的曲目,传递了苗族远古的信息如蝴蝶妈妈等。节日娱乐是锦鸡舞表演的最大内容。婚庆、迎客礼仪、青年男女的“跳月”,都依托锦鸡舞来进行。锦鸡舞在现实生活中为青年男女的爱情起着桥梁作用,在“吃新节”等大型民族活动中和“跳月”等活动中,让青年男女跳舞交心,以乐示爱。
锦鸡苗族服饰(女装),绚丽多彩,千姿百态,保留着古朴典雅的民族特色。她们的银饰、绣裙、花带以及造型扮相,都以美丽的锦鸡为审美参照,高绾发髻,形如粽子,光滑圆润,高昂秀丽。裙长10—22公分,所挂的彩带达20多条,前围帕短,绣上艳丽花色,后围帕素而长,系上十数条宽花带,垂至脚跟。盛装时,头戴银发簪,发鬓插锦鸡飞舞造型的银饰及银梳、银雀花等,上身穿3-5件短领对襟件短衣,最外一件有银扣装饰,戴银项圈、银耳环、银手镯,银戒指等,犹如一只只美丽的锦鸡。
芦笙与舞蹈互为载体,是苗族舞蹈不可或缺的工具,锦鸡舞的伴奏乐器——芦笙,苗语称:“更拉”,又称“四滴水”。表演锦鸡舞时,男性吹芦笙作前导,女性随后起舞,排成一字形,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圆圈跳。下肢动作多,上肢动作少,左右手垂直于短裙边放松,随舞姿自然摆动,脚步尾尾律动,回环复沓、优雅流畅,含情脉脉,细腻娓婉,酷似锦鸡在行乐觅食。
苗族锦鸡舞的表演内容有祭祖和文化娱乐两大内容。在祭祖活动中,要制木鼓,把祖先的神灵请到鼓里,然后用芦笙及芦笙舞(锦鸡舞)唤醒他们,即“唤鼓”或“醒鼓”,之后每一个祭祀环节,都要吹演芦笙舞,直到把祖灵请到原地安息,节日娱乐是锦鸡舞表演的最大内容,如这一带苗族最隆重的“吃新节”,平时的各种小节日,婚庆、迎客的礼仪等。锦鸡舞在无数的传承创造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曲调有近百种,与其他芦笙舞有不同的风格。
锦鸡舞的表演形式常见的是集体舞,而且场面宏大,男吹芦笙在前,女性随后,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圆圈跳,少则七八人,多的不限,并围成二、三圈不等。演奏的都是锦鸡芦笙曲,内容也为模拟锦鸡斗架或讨花带。锦鸡舞的角色分芦笙演奏者和锦鸡扮演者,一般男性吹芦笙演奏,女性为锦鸡舞伴。
●古苗族裔被射*的锦鸡恋人
很久以前,丹寨县的麻鸟、羊先一带迁来了一支苗族人,因为有水,有苗族人钟爱的大山,他们在这里定居下来,但是在迁徙的过程中,他们丢失了谷种,到达这里以后,只能靠打猎为生。几年过去了,山里的飞禽走兽逐渐减少,很多人都饿死了,整个部族面临着饥荒的威胁。
部族里有一对恩爱的情侣,小伙子叫哥金,姑娘叫阿瑙。哥金是部族里最勇敢的人,他箭术精湛,每次打猎从不空手而归。善良的哥金每次总要把猎物分给最需要的人。看着乡亲们挨饿,哥金心急如焚。
有一天,他对阿瑙说:瑙,听祭师告相说,一直往东走,就可以到达天边,那里有一位天神,他有谷种,我要去找谷种回来,才能救族人们哪。阿瑙说:哥,部族里还有很多人需要你打猎来接济他们,你走了,他们怎么办?还是我去吧,凭我的聪明才智,一定能把谷种找回来。哥金想到部族里很多人确实离不开他,只好含泪答应了阿瑙。
临走前,阿瑙把亲手编织的一根长长的花带剪成两段,一段系在哥金的身上,另一段系在了自己的腰间,她对哥金说:阿妹这一去,不知什么时候才能找到天神,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到时,或许我已经老了,你只要看见这根花带,就知道是我。说罢,阿瑙转身离去。
阿瑙走啊走,走了一年多,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在遥远的东边找到了天神。她向天神表明了来意,天神给了她一束小米谷种。天神说,谷种必须在三天之内种到地里,否则种子就会坏掉。这么远的路程,三天是根本不可能走回故乡的,阿瑙心里快绝望了。
天神对她说:姑娘,天底下只有锦鸡能克服所有的困难,在三天之内飞到你的家乡,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把你变成锦鸡,把谷种带回你的家乡,但是你变成锦鸡之后,就永远不能再恢复人形,你可要考虑清楚。阿瑙想到家乡饱受饥荒折磨的族人们,她对天神说:尊敬的天神,把我变成锦鸡吧,我决不后悔。天神把阿瑙变成了一只五彩的美丽锦鸡,阿瑙衔起谷种,急忙沿着天神指点的方向向西一路日夜兼程地飞去。
第三天,阿瑙终于远远地看见了家乡麻鸟的身影,她想到就要见到自己的爱人,心里又高兴,又酸楚。
麻鸟的饥荒更严重了,乡亲们唯一的希望,就只盼箭术高强的哥金能够打回点猎物,但是哥金已经一整天没有打下任何一个猎物了。此时,哥金正在麻鸟寨后的大山上转悠,希望能打到哪怕一只小鸟。忽然,天上传来几声鸟叫声,他抬起头,看到天边飞来一只美丽的锦鸡,朝着他的方向急切而又凄婉地鸣叫着,哥金没有多想,急忙张弓搭箭,一箭正中心脏,锦鸡长鸣一声,笔直地掉了下来。
哥金跑到锦鸡旁边,蹲下来拾起他的猎物,忽然,他看到锦鸡的嘴里啣着一束小米种!哥金又高兴,又迷惑——他隐隐地感觉到了什么。他连忙捧起锦鸡仔细查看,却发现在锦鸡五彩的长尾根部,系着一棵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织锦花带——这根花带,和自己身上的一模一样!
哥金想起临别时阿瑙的话“你只要看见这根花带,就知道是我”!原来,这只锦鸡,就是自己日思夜想的阿瑙啊!哥金啊哥金,你竟然射死了自己的爱人!哥金忽然明白了一切,不禁泪如泉涌,手捧着阿瑙仰天长啸,肝胆俱裂!
伤心欲绝的哥金把阿瑙和谷种带回寨里,全寨的族人与哥金一样悲伤,他们举行盛大的仪式葬下了阿瑙,把谷种种在了地里。
部族得救了,而美丽善良的阿瑙却永远地离开了她的族人,离开了她的哥金。为了纪念阿瑙,族人用美丽的银饰和五彩花带把自己打扮成锦鸡的样子,当芦笙响起时,女人们都学着锦鸡的样子跳起舞,就这样一直流传了下来,这就是著名的“锦鸡舞”。
●最后“鸟图腾”部落
图腾崇拜是人类最早的文化现象。丹寨人自称“嘎闹”,意为“鸟的部族”,还延续着完整的“鸟图腾崇拜”传统。自古以来,丹寨人就尊鸟为图腾,奉锦鸡为神,保留着穿“百鸟衣”、跳“锦鸡舞”的传统。
百鸟衣是丹寨人最隆重的服饰,服饰有男装女装之分,整件衣服上用丝线绣满了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鸟类图案,有的昂首站立,有的展翅飞翔,可谓千姿百态。衣服边缘再缀以排列整齐的鸟羽,繁复华丽,传递出对古老图腾的虔诚信仰。这种“百鸟衣”丹寨人平时很少穿戴,往往作为宗教仪式的盛装,由每户人家的“家长”保管,并且一代一代传承下来。
而“锦鸡舞”更是把丹寨的鸟图腾崇拜发挥到了极致。在丹寨,下到几岁的小姑娘、上到七八十岁的老妪,都会跳这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奇特舞蹈:在清脆优美的芦笙曲调中,舞者应声而起,她们头上绾发高耸,模仿锦鸡头冠的银头饰一步一摇,百褶裙上的彩带仿佛绚丽的锦鸡羽毛。这时的舞者恰如一只美丽而高贵的锦鸡。
“锦鸡舞”起源的传说:在很早以前,丹寨人的祖先为了躲避战乱多次迁徙,当他们最终落脚丹寨时,带来的只有水牛和芦笙。由于没有种子,无法耕种,丹寨只能依靠打猎、摘野果、捞鱼虾充饥度日,生活过得十分艰难。
一天,猎人们合力捉到了一只锦鸡。像平常一样,他们把锦鸡宰*后将内脏弃之不食,随手丢掉。让人没想到的是,锦鸡胃里未消化的谷物竟掉落出来,生根发芽,长出了谷粒。第二年,人们就用这些谷粒做种,播种后收获了满仓的粮食,部落从此安居乐业,繁衍至今。丹寨人由此相信,这只救命的锦鸡正是祖先的化身,为了感恩,后世的丹寨人就仿造锦鸡来装扮自己,并跳起“锦鸡舞”,追念祖先。
每隔12年举行一次的丹寨祭祖活动中,“锦鸡舞”是必不可少的祭祀形式。除此之外,在每年最盛大的节日——“吃新节”上,也常常会有锦鸡舞的表演。“吃新节”是丹寨特有的节日,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吃新”意为“吃新米”,在每年稻米快要成熟的10月份,当地人都要到田里摘取一点新长成的稻米煮食,以庆贺当年丰收在望。“吃新节”往往是一个寨子接着一个寨子地连着举行,时间跨度长达几个月,从10月开始一直到农历的年末。过节前的几天,姑娘、妇女们要精心打理“锦鸡舞”的盛装,小伙子们则忙着修整芦笙,为“锦鸡舞”伴奏。
到了吃新节当天,亲友们会挑着礼品从各处赶来,整个寨子热闹非凡。所有前来过节的女人们都会在舞场上一展身手,她们身穿盛装,头戴华丽的银饰,手持绣帕随着芦笙曲调翩翩起舞,形成几百人同跳“锦鸡舞”的壮观景象。小伙子们则围在外围卖力地吹奏芦笙,以吸引舞场中的姑娘们。
锦鸡舞从山旮旯里慢慢走进了都市,从民间走上了舞台,从国内走向了国外,深受国内外艺术家的赞誉。锦鸡舞自搬上舞台后,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久演不衰。二十世纪80年代,锦鸡舞焕发出了艺术魅力的生机,被黔东南州歌舞团采编后带到意大利、匈牙利、南斯拉夫、奥地利和罗马尼亚参加国际艺术节演出。
神秘的“鸟图腾”部落,凄惨的爱情悲剧故事,让人悲伤神往!古朴原始的苗族“嘎闹”部落,有许许多多值得让我们去探寻的原始痕迹,更是寻找纯真、放飞心灵的好去处。(图/文 凌云客)
关注一下,了解更多!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