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这个地方,大家应该都知道吧,现在的富平已经是个集经济、文化为一体的发展型地区。那富平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富平的地名都是怎么来的?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看有没有你们村,如果有你们村的,看看和你们那的说法一致吗?如果不一致,可以留言写下你们那的地名故事;让更多的人分享你们村名的由来故事,从而记住那个可爱的地方。
富平地名的来历
富平县,夏商时期地属雍州,西周时期则为京畿之地。春秋时期秦厉共公二十一年(公元前456年)始置县治,屈指算来已有2460多年历史。在当今全国700多个上千年古县中,当属排名靠前的古县之一了。对地名,古人多以地理方位来命之。富平古称频阳,就是缘于县治设在县境制高点频山以南(今美原镇古城村一带)。地名命名,也与古人的美好心愿相关。如“富平”便寓有富庶太平之意。其实“富平”这一地名是“外来户”。史载富平县治西汉时期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西南,东汉时期迁至甘肃彭原界(今庆阳市西南),西晋时期方自彭原界迁至今富平县华朱乡怀阳城处,与当时频阳县并存。东汉末年(包括三国时期)及西晋时期,乃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黑暗乱世。从富平县治的一迁再迁中,不难窥知当时非但民不聊生,甚至连“政”亦难安其所。有趣的是,这个“外来户”后来竟取代了“频阳”地名,沿用至今。个中奥秘,当在于“富平”地名中所寓含的人们的美好心愿吧。
富平县的由来
富平,以富庶太平而得名,素有关中名邑之称。秦厉共公二十一年(公元前456年),始设频阳县;西晋咸宁三年(277年)三月,建置富平县,建县已有2400多年;而“富平”这个县名,至今已有1700多年。其实这个称谓,最早出现在宁夏吴忠,后“徙至”富平。
富平县,建制始于秦代,迄今已有2400余年。公元前7世纪末,周室衰微,西戎南侵,平王东迁,移都洛邑,将迤山(今县境西南瓦窑头原畔一带)划辖秦国。随着秦国势力的不断扩张,秦厉共公二十一年(前456)始在频山以南设置频阳县治(故址在今美原镇古城村一带)。
秦统一全国后,以频阳属内史。西汉高帝时(前206—前195),以频阳县属河上郡。另于县境南部设置怀德县(故址在今华朱乡怀阳城附近),两县均属内史。景帝时(前156—前141),两县同属左内史。武帝时(前140—前87),又以两县归属左辅。
新莽时(9—23),两县属列尉大夫。东汉时(25—220),并怀德县入频阳县,属左冯翊。
三国时(220—265),归属曹魏,仍称频阳县,属左冯翊。
西晋时(265—316),自彭原界(今甘肃省庆阳地区西南)徙富平县治于怀德故城,与频阳县并存。东晋时(317—420),富平一度为苻秦所统治,曾在频阳县境内设置土门护军(故址今薛镇土木坊)。
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八年(447),撤土门护军,将其辖地并入同官县(今铜川市),迁北地郡至泥阳县所属通川(今流曲镇);又并泥阳县于富平县。
宣武帝景明元年(500),撤原频阳县建制,划同官县一部,另建土门县(今薛镇),隶北地郡。
西魏文帝大统五年(539),富平县治由怀德故址迁至石川河北岸(今城关乡古城村一带)。废帝三年(554),以富平县属宜州(今耀县)。
北周闵帝元年(557),于中华原置中华郡(故址今城关乡石佛原一带),富平县划归该郡管辖。
武帝建德四年(575),裁中华郡,富平县改属左冯翊。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富平县改属京兆郡。炀帝大业二年(606),将土门县并入华原县(今耀县),属京兆郡。恭帝义宁二年(618),又从华原县划出原土门县辖域,恢复土门县建置,属宜君郡。唐高祖武德元年(618)设置富平道,归骠骑车骑统辖;不久,改富平道为玄武军。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废土门县。高宗咸亨二年(671),于富平、华原两县境域各划一部,在原土门县故址另建美原县。武则天天授元年(690),以美原县隶于宜州。
大足元年(701),以美原县改属雍州。玄宗开元年间(712—741),徙富平县治于义亭城(今华朱乡旧县村一带),属京兆府。德宗贞元四年(788),定富平县为赤县(按:赤县非县名,唐代分县为等,诸等中有赤县,由京城直接治理),旋升县为州。哀帝天佑二年(905),划出美原县,设置鼎州,隶属耀州(二州不同级)。五代时,后梁恢复美原县,仍属耀州。末帝贞明元年(915),改鼎州为裕州,隶属崇州。后唐复以富平县改属耀州,美原县初属同州,继属耀州。至后晋、后汉、后周诸朝,均未变动。
北宋哲宗元佑三年(1088),富平、美原二县同属永兴路京兆府耀州。金太宗天会九年(1131),即宋金两军“富平之役”后,金人以富平、美原二县赐齐(金人立刘豫为齐帝,建都大名)。熙宗天眷元年(1138),两县又同归宋。天眷三年(1140),复由宋入金。皇统二年(1142),撤富平县,以其地并入美原县,隶属耀州。蒙古军南下后,恢复富平县制,与美原同属耀州。世祖至元元年(1264),将美原县并入富平县。至此,富平县境内再无两县并存的情况。元末明初(1368—1370),富平县治由义亭城迁至窑桥寨(今老县城),属西安府。明末,李自成建大顺国于西安,县治仍设窑桥寨。清代,富平县属西安府。民-国初,尽废府州厅制,富平属陕西省关中道。民-国23年(1934),属陕西省第十行政督察区(专署驻咸阳)。民-国37年(1948),改属第三行政督察区(专署驻耀县)。
1949年5月4日富平解放。县人民政府成立后,归属三原分区。1950年5月整编后,属咸阳专区。1953年1月改属渭南区专员公署(1955年7月改称渭南专员公署)。1956年10月渭南专员公署撤销,富平县直属陕西省人民委员会管辖。1958年12月,富平县并入铜川市。1961年8月从铜川市划出,又恢复富平县制,复属渭南专员公署。1969年后属渭南地区。1970年5月13日,富平县治从老城区迁至新城区(窦村)人民路北端。1995年后隶属渭南市至今。
宫里镇:民间有如此说法:宫里镇北沿凤凰山一带一字排开有五座唐陵,分别是唐丰陵、唐定陵、唐章陵、唐元陵、唐简陵。靠宫里镇最近的是唐定陵,唐中宗李显的陵墓。唐都城在长安,宫里旧址是皇帝的行宫,说是后世皇家祭扫皇陵的临时宫殿,故而得名宫里。宫里镇往西三五里路有村叫仪门村,当时祭拜仪式举行所在,宫里镇往东二十余里有村叫辇村,是皇家祭扫时车马休息之地,前后绵延三十余里,昔日皇家的威风可窥一斑。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因镇内葬西魏王朝丞相宇文泰墓(今宫里小学内成陵),其子宇文觉篡西魏,建北周王朝,追谥其父为“太祖文皇帝”,比拟帝王。当年陵区有豪华宫殿。唐代宗时,吐蕃寇富平,宫殿铍毁,宫毁而名至今。
南陵村:因居唐中宗李显定陵之南而得名。
富平县淡村镇有个“都”村:只有一个字,据该地《施汤碑记》载:“三边四府之途也”清同治前,商贾作坊,一时茂盛,昔都镇,取“聚会中心为都”之意定名。又以地势低凹,流水多汇于此,按“都”含“汇聚”之意。
曹村镇之大贾村:因村旁边有中唐大诗人贾岛墓而得名。县志载:“贾岛,字浪仙,河北涿县人。屡举不第,苦志吟哦,以诗名世,死时65岁,葬于贾村。”小贾村:“因贾岛第居此得名,村旁古有普照寺,碑刻:贾岛故址。”招贤村:因五代楚国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李彦温(今曹村镇尚书村人),在此招贤纳士,故名招贤。
王寮镇:相传元朝时,此地屡遭旱灾,民不聊生,饿殍遍野,行省差遣镇国武士王寮到此开仓赈济,救民涂炭。乡人怀念其德,改村名为王寮。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设集立镇,始有王寮镇之称。军寨:属王寮镇,据《宋史.列传》卷120记载,宋将张俊抗金时,在此安营扎寨,故名,此地亦属著名的《宋金之战》故地域内。
刘集镇之吕当村:村边旧有汉吕(雉)后石雕像。相传这里是吕后当年替汉高祖刘邦筹集粮饷的地方。吕氏聚居,后称吕党,吕当是俗称音转。
庄里镇:据《富平县志》《樊志》载,该地原为唐代名将李光弼庄园所在地,因名庄里。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设集立镇,始称庄里镇。
到贤镇:据《富平县志》《吴志》载:“重耳驱车虎视偏,从王诸佐复森然。渭阳曾别秦公子,村镇佳名纪到贤。——晋文公暨诸臣去秦经此,以得名。”(李因笃《邑里绝句》亦证到贤依次之来历)。镇内旧有晋文公祠,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设集立镇。
流曲镇:是南北朝时通川郡治的故址。地处顺阳河流回曲折之处,因名流曲。为唐孝子梁悦,明礼部尚书孙丕扬故里。
顺阳河流回曲转之地,故称流曲。此地在明朝出过吏部尚书孙丕扬。传说,孙大人给朝廷上书说富平现在穷,要免皇粮国税。朝廷派员拟实地考察,无奈顺阳河灌溉两岸万顷良田,免皇粮国税不够格。孙大人就祷告顺阳河龙君让其在朝廷检查那几天隐身,说了句“入地三尺”,不知道是孙大人发音不准还是龙君耳朵不行,听了个“入地千尺”,入地太深出不来了,顺阳河干涸了。
华朱之神下村:别名庙底村,因位于薄太后庙之下,故称庙底。既居庙底自在“神”下。
齐村之陵里村:因该村位于唐代宗(李豫)元陵陵园之内故名。
曹村镇:说法有二:一说因古有曹先生桃李满门。二说因汉代起栽培闻名的“曹杏”而得名。
曹村镇之陵前村:以在唐顺宗李涌丰陵之前而得名。判官村:该村在明代有位别建祺,曾任山东某县县令,捐资修筑村寨,村人记其德,以他体胖命名胖官村,后转呼判官村。
觅子乡:相传东汉虎牙大将军姚期曾在此地寻找其子,得名觅子。
美原镇:此地为秦始皇赐王翦美田千顷之地,频水经流,土地肥沃,故称美原。
薛镇之殿下村:县志记载:“后秦姚兴离宫遗址,在玉镜山。”该村位于斋宫之下,因名殿下。十二盘:该村因处十二盘山岭下故名。清代诗人咏:“高悬玉镜两门间,一水盘流十二湾。”即指该村。
老庙镇:相传唐代为长乐驿,此处修有显圣庙。明代曾设长乐镇。嘉靖34年(1555年),关中大地震,继之兵燹,年馑,镇渐毁没,唯留一古庙,俗称老庙。1939年,乡绅党佑青、许屏藩等,昌复集镇,始称老庙镇。
留古镇:相传明代中叶,此处村落繁盛,岁有估衣贸易会,后设月会,集市渐繁,得“留古”之名,俗称“留古村(堡)”。清同治九年(1870年)建镇,(见《创修城镇碑记》,碑现在留古学校内),遂有留古镇之称。留古镇之贺兰观:《富平县志》载:“北周大将军贺兰祥,偿筑富平堰,开水利,为民立庙。”庙在此地,因名贺兰观。金沟:相传此地为秦始皇赐大将王翦(富平人)金斗处,故名金斗村,后以地处沟道,改成金沟。
古城村:县内有二:一为今美原镇故城村,为频阳县故址。一在县西南。为古押衙故里。押衙姓古名洪,唐德宗建中年间人,以侠义称。传奇《无双传)记其事。前人有诗日:“佳人已属沙吒利(帮唐王朝平安史之乱的西北番将),义士今无古押衙。”即指古洪而言。“县西南之古城村为西魏文帝大统五年(539)富平县故址,因多居贾姓,又称古城贾家。”
亭子村:为清康熙间检讨朱廷璟之镜波园故址,昔日朱树滋(朱廷璟之子)与傅山、顾炎武及“关中三李”(李因笃、李二曲、李雪木)等学者名流,赋诗论道于此。又传亭子在汉代薄太后居附近,是长安皇室来人看望者下马停车的地方,后日“亭子”实际是停止语音的误传。
田营村:位于淡村赵氏河右岸。元将张思道据富平,曾驻兵于此。后田姓以废弃之兵营居住,因名田营村。
烧锅窑:属齐村镇。以居民多居窑洞,又因早年有人在此开设烧锅(酿酒作坊,俗称开烧锅),因此得名。
方井:县志(樊志)载:“庄里镇北,地名方井,起简陵(修唐懿宗陵)时,曾于此砌井,以供官役往来者饮用。”井口方形,故堡因名方井。新旧县志等史籍均沿此说,其实有误。因孙丕扬给南陵村铁炉村写过碑子,说铁炉村在顺宗丰陵之南,方井村在唐懿宗简陵之南。这是大人物足不出户,凭印象把这两个地方的位置搞错了,没人敢改动,而铁炉村在定陵之南,方井保在代宗元陵之南。方井之名由来已久,在元朝时,方井堡还出过全国仅有的一个“石工提督”的赵信呢。方井位元陵下,是修元陵时使用的大井,四周有提水磨下的深凹槽。
三条沟:属庄里镇(原为长春乡)。旧说村东、西、南三面各有一条沟,因名三条沟。其实笔者经实地考察并非如此,在杨、丑两村间叫头条沟,在太和村和三条沟间的叫二条沟,简陵东门外的沟才叫三条沟。三条沟村因在第三条沟的上边而得名。
岔口村:属梅坪镇(原洪水乡),与耀县接界。传说上古耀县时为大湖,县南大石梁阻挡,梁南是富平的沃野农田。相传有一年大旱,人畜饿死不少,龙王手下的青龙同情百姓,一头撞开石梁,青龙之血与湖水一起奔腾而下滋润了富平西原农田,这股血水即今日之石川河,石梁断处即今岔口村。又说,因位于土门山与青岗岭分盆口之西侧,漆、沮二水至此汇为石川河南下,名曰岔口。
洪水头:属梅坪镇(原洪水乡)。该村位于岔口之南,山洪自岔口奔泻而下,首当其冲,因名洪水头。又传说当年青龙之血水称红水头,红、洪谐音,而今成为洪水头。
湾渡村:该村位于石川河湾曲处,昔为西通陇、蜀要道,为往来涉渡之渡口,故名。
界首村:属到贤镇东仁村。村名传说有二:其一,相传该村为王翦封地西南界之首村。其二,相传该村为宋、金交战议和时,划定边界,界边上之首村,故名。
庄镇:属到贤镇。相传为王翦采邑庄园之一,因名庄子。后当地盛产条烟,经济日盛,于明洪武三年设集镇,称庄子镇(今已无集市),习惯称镇。
昌宁:属流曲镇。《富平县志》(孙志)称昌宁村,(吴志)称昌宁堡,当取“昌盛安宁”之义。相传古时村民制香驰名,故又称香里村。唐孝子梁悦故里在昌宁村梁家。
丈八村:属流曲镇。该村得名来历有三1、该村地处浮原北畔,西、南临崖,地形险要,称丈八以状其高。2、(富平县志)(樊志)载:“清同治间,修建丈八村寨池深一丈八尺。”3、顺阳河经此,岸宽丈八,因名。
小惠村:相传早年惠氏三兄弟,分家定居,小弟居此,因名小惠村。南有次兄住地,叫中惠村,在流曲境内,有长兄住地,叫大惠村。
大牛、小牛村:传说,唐穆宗时,宰相牛僧儒曾在此地建别墅,故称牛村。后家丁繁衍增多,部分家族东移,另建村庄,称小牛村,原村称为大牛村。
土木坊:县志(吴志)云:”土门古城、在明月山下,苻秦置土门护军处,”所指即此,后为土木坊。
底店:系全县人口最多之村, 原乡以村为名。位于立地山(底店山)脚下,此为去同官的入山口,与同官之上店南北对称,故名底店,明代即设底店集镇至今。
井通:属原底店乡。传说古时该村南北各有一井, 地下水相通,故名。
草滩:属原底店乡。古时此地荒芜,杂草丛生,为官家牧马处,故名。
索周:属美原镇。以周姓居此较早,初称周家庄。后村民多以制绳索为业,易名索周。
戏珠窑:属原雷古坊乡。该村地处两沟之间,状如二龙戏珠,且村民多住窑洞,因此得名。
雷鼓坊:此地古有制作乐器 “雷鼓”的作坊,故名。这一带群众, 习擅擂鼓,社日祭祀,赛鼓成风,或与昔日此处制鼓有关。建国后,这里的“富平老鼓”民间艺术赴京演出,还赴香港表演。
留古镇:相传明代中叶, 此地村落繁盛,岁有古衣贸易会,后设月会,集市渐繁,得“留古”之名,俗称“留古村”(堡)。清同治九年(1870)镇城建成(见《创修城镇碑记》,碑在留古学校内),遂有留古镇之称。
西头:位于曹村镇西,又处月窟山南麓之源头,故名西头。
尚书村:《富平县志▪孙志》:“后汉李彦温,今招贤里尚书村,其家址也。”官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墓碑在村之南。该村因人得名。
招贤村:毗邻尚书村, 相传李彦温在此招贤纳士,因此得名。
土坡村:据《富平县志》原意,因以土山隆起而得名。
张桥镇:因张姓在此栖居较早,且村西修有石桥,故名张桥。明洪武三年立会,列为全县八大集镇之一。因战乱、年馑,至解放时,街上仅有几家店铺。而今,西韩、西延铁路过境,交通便利,水利条件良好,是富平的粮棉油生产基地。1984 年张桥镇被划入全国重点乡镇建设之列。
军寨:属王寮镇, 据《宋史》载,宋将张浚抗金时,在此安营扎寨,故名。
贺兰观赵家:小时候遇到这里的同学就奇怪,因为哪没有姓“贺兰”的。北周大将军贺兰祥,修筑富平堰,灌溉良田千倾,百姓感念之,就在此处建道观以纪念。故名贺兰观。
金沟 :相传此地为秦始皇赐大将王翦金斗处,故名金斗村,后以地处沟道,改称金沟。
卤泊滩:又称卤阳湖,从张桥到蒲城纵横60里。传说此湖有黑蟒作怪,王尞娃杨毛郎从小习武,为民除害,所以叫“龙博滩”,此地盛产卤盐,渐渐变成了“卤泊滩”,因为滩里有杨毛郎的庙,所以叫“滩里庙”。
“滩里庙”是富平东乡久负盛名的古庙会,后移至刘集镇,本人小时候常去逛“滩里庙”会。宋金著名的“富平之战”就在此地展开,80年代还又人在此地捡到古代生锈兵器。
赵老峪:元朝有赵姓和尚在玉镜山修道,据说此人是南宋皇室后裔,赵老悬壶济世。每次治病还带两只宠物老虎,圆寂后肉身尚在峪中,故名“赵老峪”。
卧龙村、龙桥沟(城关):据说有一病龙卧于此地,因病痛而挣扎,龙尾翘上拍下,打出一条沟,百姓泼水救治,后此龙腾空而起,不知所踪。故为卧龙,龙翘沟。
迤(遗)山:富平有个迤山中学,校门口有一个陨石,是该校的形象。据说二郎神杨戬担山赶日,累了在此地休息,遗落一个小石头,故为遗山。该地原有秦公子扶苏和蒙恬的庙,俗称“二郎庙”。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