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有着诸多对外人产生强大吸引力的特殊职业,比如武士和忍者。那么,两者有什么区别呢?实际上,从严格意义上讲,武士和忍者是不能放在同一地位相提并论的。我们先来看看武士这个职业吧。
约公元九世纪中期,随着日本庄园经济的产生,围绕土地与土地上的利润,庄园主之间保卫与扩大庄园的矛盾,庄园主与官吏之间的矛盾,庄园主与庄民之间利润分配的矛盾,方兴未艾。尤其是涉及庄园生存利益的,成为不可调和的生死存亡之争。
但是,当时的日本还没有一个统一而强大的中央政权来解决矛盾。于是,一些地方领主开始建立保卫自己的私人武装,并利用其扩张势力。神社和寺院也组建起神人、僧兵等穿袈裟的武装团体,利用神权和武力争夺世俗社会的土地财富。这些“私人”武力组织起来后,地方武力冲突事件急速上升,如武力侵占公领,对抗国司干预和限制的暴力活动。而国司、郡司等朝廷官员为了保护自己的权益与维持地方治安,也组织起自己的私人武装力量。就这样,从庄园和公领土地上诞生的武士,逐渐取得合法身份。
可见,武士最初只不过是由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组织起来的武装团体,被称为“执弓矢者”或“兵者”,崇尚武勇,爱名尚义,最高道德标准就是为主君舍生献身。
“武士”二字最早出现于日本平安时代,据当时的官方史书《续日本纪·养老五年》载:“诏曰:文人武士,国家所重;医卜方术,古今斯崇,宜擢于百僚之内。”不过还是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的“武士”还不是称特定的身份,专指在律令官中与文官相对的武官,且与医卜方术同列。
直到平安时代中期(约十世纪),“武士”二字才作为特定身份。公元十一世纪,平氏与原氏两个比较大的武士集团开始崛起。公元1185年,关东源氏灭掉平氏一族,掌控中央政权。公元1192年,源赖朝取得了征夷大将军的称号。在镰仑设立将军幕府(公元1192—1333年),武士贵族开始掌控政权。
当时评判一个人是不是武士,主要依靠以下几点:
首先,拥有很强武装实力,需要率领“家”参加更高一级领主组成的武装集团。
其次,经济相对独立,一般以家族为单位经营领地(江户时代脱离土地,从幕藩领取禄)。
再次,在武士集团中,一般以主从关系隶属,接受主君保护和“恩”,同时也向主君履行“报恩”义务(江户时代成为幕藩体制的行政官僚)。
最后,武必须得到武士集团的认定(江户时代的认定是终身的,且其他社会阶级是无法成为武士的)。不管如何,一个武士必须保持自己的名誉评价能获得自身或所属集团的认可。假如其行为被评价为耻辱,那么他将丧失武士身份的资格。据莧泰彦《中世武士家訓の研究》载,武士大将源义经在征战途中将弓箭掉进河里,部下都喊“丢掉吧”,源义经却冒着危险将弓箭捞上来。部下很不理解为何主君要冒生命危险打捞弓箭,源义经解释说:“如果敌人得到我的弓箭,就会用嘲笑的口吻说‘看呀,这是源氏大将义经的弓箭’。所以为避免耻辱,难道不该冒险吗?”众部下闻之都十分感动。五味文彦的《武士と文士の中世史》也有类似的记载:一名叫景正的武士在战场上被敌人的弓箭射中,仍然带伤作战,同伴想为他取下射进眼睛里的箭,便用脚踩他的脸要为他拔出箭,他却大怒拔出刀刺*同伴。该武士大怒的原因在于,他认为自己的颜面被他人践踏便损伤了武士的尊严,损害了自身的名誉。
到了德川时代,武士达到权力顶峰。不过,此时的武士和大名一样,一直受到将军的提防和控制。幕府将军为控制各路诸侯,采取各项措施:建立幕藩体制、强化身份制度、推行武士城下町制度、确立参觐交代制度等。虽然德川氏获得了日本自古以来前所未有的权力,但是德川政权不是中央集权政府,没有真正意义上统一全国。
实际上,武士的范围得到了扩大:上过战场的叫武士,受过幕府训练叫武士,统治阶级的私家卫队叫武士……总之就是某一类似群体总代称。
1868年明治天皇继位,开始执行“明治维新”。其中,前十年的目标就是建立中央集权体制并废除武士阶层。因为武士产生的政治原因即为皇权旁落,武力争夺政治权力的需要。当时各种社会势力在掠夺国有土地的同时,借助不断膨胀的经济实力抢夺政治权力,把国家的政治统治权占为己有。反过来,你要加强中央集权体制,就必须消灭武士阶层。
于是,明治天皇实施了一系列变革。
不过问题在于,激烈地社会变革必然会激起社会各阶层既得利益的强烈反抗。为稳定社会、缓和社会矛盾,明治政府对武士阶层采取循序渐进的赎买政策。武士权力可以分为两种:特殊权力与合理权力。对于特权,国家颁布如《华族令》、《平民称姓令》、《散发脱刀令》、《征兵令》、《废刀令》等,条条都指向武士特权。
到1877年,存在了上千年的武士阶层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无论作为阶层还是作为身份,乃至实体组织都整体消亡了。
我们再来看看“忍者”这个职业。一提起忍者,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黑暗中奔跑的身影以及光影中闪现的精湛忍术。这些人飞檐走壁,呼风唤雨,几乎每次都能逢凶化吉。
当然,这只是表面的印象。那么,什么是“忍者”呢?
就是日本古代的间谍(特工)、特种兵(战术兼技术)。具体来说,即被地主豪强雇佣,专职从事侦探、追踪、破坏、暗*等活动的不逞之徒。
如果读者还是联系不起来,那么,“忍者”的另一个称呼“隐者”就贴切多了。从这个称呼里,可知这是一群不见天日存在,只能像影子一样暗中活动的群体,其真实身份密而不宣,因此无名留青史的机会。
“忍者”作为一种职业,最早出现在十四至十五世纪末的日本战国时代。当时诸侯争霸,军阀割据,战乱连年,逐渐诞生了“忍者”。不过,那时不叫“忍者”,而叫“志能便”,圣德太子手下一神秘的幕僚大伴细人便是这类角色 。
和“武士”一样,直到江户时代,才出现“忍者”二字,并正式确立。但正是从这一时代开始,日本进入德川家族长期统治的和平时期,忍者失去了活动舞台上,并逐渐淡出历史。关于忍者活动的最后记载,是在1637年“岛原之乱”里,幕府部署了忍者进行作战。
在忍者世界里,必须遵守四项基本戒律:不准滥用忍术(只能用在公事上)、舍弃一切自尊(逃命要紧)、必须守口如瓶(即便为此失去性命)、绝对不能泄露身份(这条最为根本)。
忍者又分为上忍、中忍、下忍。“上忍”,又称“智囊忍”,专门策划整体的作战步骤。“中忍”,是实际作战的指挥官,当然忍术务必出众。“下忍”,又称“体忍”,相当于特战部队,最前线作战者。三者之间有等级关系,且泾渭分明。
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忍者,须具有一下特征:
首先,必须学会伪装,这是忍者思想之首。由于忍者如同间谍,不能随便暴露自己的身份,否则任务没完成不说,连自家性命可能都难保。要想不被人认出来,伪装务必过关。当然,这里所说的伪装,不仅包括表面上的化装,也包括心理伪装,如必要时必须假装与以往的朋友、家人做对。
其次,必须学会隐忍。“隐忍”即隐藏与忍耐。这也是由忍者的特性所决定的,他们的行动很隐秘,少集体行动,通过隐藏自身气息以及行迹避开人群,和环境融为一体。因此,忍者务必会处理自身与环境的关系,要具有巨大的忍耐力,这样一来才能每分每秒保持冷静的判断。
这与重视名誉的武士十分不一样。假如遇到有损名誉的事,拔剑而起的一定是武士,而为了大局隐忍不出的则是忍者。
再次,必须学会忠诚。一般来说,忍者犹如特种兵,其活动是建立于契约的忠义行为,被契约所束缚,个人精神常常被抹*,生活状态基本都是:苦练身心,磨砺隐忍,雪藏个人的感情,绝对服从,在完成任务的瞬间,体验成功的快感。
虽然忍者很早就退出日本的历史舞台,但其“精髓”却演化为日本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忍者精神。
这么说吧,日本人民的性格特性与价值取向都受到忍者文化的影响。
那么,何为“忍者精神”?
第一,坚毅刚韧。要想成为忍者,一般从娃娃抓起。自幼就要进行残酷的体能、精神训练。不过,忍术除了强调体能训练,更注重精神上的修炼。
第二,忠心虔诚。忍者的四项基本戒律里,有两条与忠诚有关:必须守口如瓶;绝对不能泄露身份。忍者自幼即被灌输对主君绝对忠诚的思想:除了自己的主君,谁的命令也不能听,就是天皇也不行。
第三,持之以恒。无论主君发出的命令有多么困难,忍者都会克服一切困难去完成。由于忍者的工作性质,他们必须时时刻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小心翼翼,直到完成任务为止。
第四,勤劳负责。据史料记载:名叫堀川的日本忍者奉令前去窃取熊野寺主持的一本中国武术秘籍,由于寺庙戒备森严,无法进入,他便用七个月的时间挖了一条地道直通寺庙。 虽然最后行动失败,但体现了其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