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盖蒂的静态音乐《永恒之光》曲式结构特点及应用

利盖蒂的静态音乐《永恒之光》曲式结构特点及应用

首页动作格斗永恒之光手游更新时间:2024-04-23

请边欣赏利盖蒂的《永恒之光》,边欣赏文章

文稿|脆脆虾

编辑|脆脆虾

前言

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期间,利盖蒂探索了"静态"音乐的表达方式。从创作手法上看,这是一种典型的"音色音乐"写法,强调将"音色"置于作品的主导地位。音高、音色、音域和动态被视为每个声音内在的表达潜力,而非单独的独立参数。

在这种音乐中,传统的节奏感、动机或主题已不存在。从音乐形态上看,利盖蒂的"静态"音乐给人一种连续运动的印象,仿佛没有开始和结束。

和声语言本质上是静态的,音乐完全没有方向感,卡农的写作方式连续且永无止境。因此,利盖蒂的"静态"音乐是通过使用复调网络和"微复调"等技术手段来实现的一种音响概念。

音高形态具体解析

《永恒之光》由两个不同的材料构成。材料一是四个不同的音列(音列一、音列二、音列三、音列四),分别构成作品的四个部分。这四个音列也是判断其结构的依据,即每个音列构成一个片段,同时形成同度卡农的关系。

音列一出现在第一部分(1-37小节),由31个音组成。乐曲开始时的八个声部(女高音四声部、女中音四声部)都使用相同的音列。S1和A1在F音上同时开始,然后其他声部在相同的音高上依次出现,但每个声部的发音点不同。

声部的进入顺序为:S1、A1、S2、A2、S3、A3、S4、A4,形成了八声部错位模仿的同度卡农。这一部分以pp的力度开始,并一直保持到第一部分结束,没有渐强或渐弱。由于不同的发音点导致声部之间细微的差异,加上声部数量众多,听觉上难以察觉其卡农的形态。

整个部分以女声为主,第24小节的最后一个音开始叠入男高音声部(T1、T2、T3、T4),音高只使用了该音列的最后一个音a,犹如一丝微弱的光在上方闪烁。

音列二和音列三出现在第二部分(39-60小节)和第三部分(61-88小节),分别由34(23 11)和10个音组成。这两个部分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它们在结构上呈现出“合二为一”的特点。正如本文一开始介绍的,“静态”音乐的总体特征之一就是缺乏明显的结构感

相对于第一部分和第四部分,这两个部分更加模糊不清。在谱例中用虚线分隔,但实际上音乐并没有结束,而是由男高音和男低音担任的音列二以长音的方式延伸到第三部分。在音乐材料上,这两个部分同时使用了三个不同的音列,它们仍然形成同度卡农的关系。

从对位的角度来看,这是对比式的音列材料。从第61小节开始是第三部分,由三个不同的音列组成。女高音声部使用了作品的第三个音列,女中音声部使用了另一个材料,而男声以八度的形式使用了同一个音列。

这一片段也是整个作品的高潮部分,所有16个声部同时出现。各声部形成各自的同度卡农,因此,这一部分可以理解为对比材料的同度卡农写法。从第80小节开始回到男声,这两个部分在声音设计上交替使用男声混声和男声独唱,但在听觉上很难清晰地分辨出来。整个部分仍然保持着pp的力度,而第三部分因为声部增加而明显增强,即使力度保持不变。

音列四出现在第四部分(90-126小节),由26个音组成。从谱例中可以看出,音列四由女中音担任,并且仍然是同度卡农的形式。在第94-102小节中,女高音和男高音声部同时加入了两层八度关系的三音和弦,以A到A、B到#F、A、B的顺序,通过同步的发音点横向逐步扩展。

三音和弦由聊、A、B组成,由小三度和大二度构成。每次出现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声部同时发声,而不像音列材料那样采用同度卡农的交错发音点(除了第61-79小节的女中音声部)。第一次出现在第一部分的结束部分(37-39小节)的男低音声部中。

它的长度不到五小节,起到连接两个部分的作用,将以女声为主的卡农过渡到男声的卡农。第二次出现在第三部分的61-79小节的女中音声部中,向上移动了小二度,即G到B、C。与首次出现不同的是,此处以横向旋律的方式展开,形成类似于其他三组音列的写作方式,即同度卡农。

16个声部的三个不同音列形成了同度卡农的效果。第三次出现在第三部分的87-92小节中的男低音声部中。这个材料出现在第三部分尚未完全结束之时,起到了连接到第四部分的作用。它采用了和声式的同步发声。

首先向下移动了大二度(E、G、A),然后进行了两次变位。第一次变位是两端的E和A保持不变,冲间音向下移半音(G->F#),而第二次变位是F#保持不变,两端向外扩展半音(E->D,A->Bb)。

利盖蒂将这个三音和弦称为"典型的利盖蒂信号"(typical Ligeti signal),并描述它由纯四度和小三度或大二度组成。这似乎证实了在分析他的音乐时"反转对等"(inversional equivalence)是普遍有效的。同时,这个音程结构也是这部作品中最重要的稳定和声之一。

以上这两个材料在总体的写作方式上是相互对立的:音列材料采用卡农和交错的方式,而三音和弦材料则以和声和同步的方式呈现。在结构功能上,它们相互补充:音列材料承担主体部分,而三音和弦材料以对比的方式承担连接部分。

以第一部分为例,从一个单音开始逐渐加入小二度或大二度音程,向两边扩展。在1至23小节中,上行的音程为E-F-G-A-B-C,下行的音程为E-E-D。从第24小节开始,两个和声层同时展开,上方的声部保持不变形成一层,而下方的声部则在流动形成另一层,且下层的音逐渐减少。

低声部可以看到上行的音阶E-F-G-A,最后回到八度的A音。从最初的一度到最后的八度,这一过程中内部的音程以小二度为主,不断叠加,并逐渐减少。之后每个部分在和声处理上有所变化。

第二部分有两层和声组,第三部分的高潮段落有三层和声组,第四部分中间是流动的和声,两侧伴随着静止的三音和声。乐曲的最后只剩下两个音F和G,在第119小节结束,为声音的消失做好了准备,直到彻底无声。

个音在"过程"中的音色渐变,接着小二度的出现,音乐内部开始出现可产生"动力"的因素,随着"量"的增长,和声开始呈现多变的效果。整首作品像一条"链"一样紧密连结,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推动音乐走向终点的和声动力,它是以旋律音作为素材的和声。

这种"背景移动"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不断重叠半音,"过程"中还包括大二度或小三度。虽然完全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和声进行,但它给人一种强烈的"和声感",就像每一个音都在这部作品中"溶解"。这种密集的和声效果不仅不刺耳,反而给人一种平静、安宁和协和的感觉。

非音高形态分析

小节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小节,它只是一种使各个部分能够同步的手段,实际上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指挥。利盖蒂对于整体声音的要求使得界限变得模糊甚至消失。这方面的成功得益于布列兹(Pierre Boulez)和施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这两位作曲家的影响。

《永恒之光》共有126小节,约长达9分钟,一气呵成,没有真正的停顿,宛如一条源源不断的流水。作曲家在节奏上考虑实现这样的"静态"效果,可以总结为以下两点。

作曲家将四分音符分为三种时值层:四等分(十六分音符)、三等分(八分音符)、五等分(十六分音符五连音),即4:3:5(可以互换)。通过这样的时值对位,每个小节的发音点就会有16、12、20等不同的数量,以保证每个声部都可以在时间上错位进入,并实现无痕迹的过渡效果。

利盖蒂是依赖"数字计算"的作曲家,但他更关注音乐在听觉上产生的实际效果,数字只是为了形成特有的结构(特指声音的内在结构)。

长音的持续。在节奏运动中,长音的状态会导致人们对"速度感"降低甚至消失。作曲家在这部作品中追求没有时间的"有声的静止",大量运用长音的持续。特别是三音和弦的材料多为长音且同步写法,在音列材料中虽然存在间断的切换发音点,但这种切换反而使音乐在"静态"中流动起来。

从听觉上可以明显感受到节奏已经"消失",它具有新的"面貌",以一种精确的方式组织出"混沌"的状态。这种节奏上的"静态"处理在看似复杂的节奏对位关系中体现,实际上作曲家通过微观的细致处理实现了宏观上的效果。

在《永恒之光》中,力度方面几乎始终保持在pp(非常轻柔)的水平。前两个部分分别以女声和男声为主,音色保持不变,并以持续的pp力度演唱。到了第三部分,四个声部全部叠加在一起以扩大音量,但每个声部仍保持极弱的力度。

在第四部分,力度逐渐减弱到pp,其中女中音声部在六个小节中逐渐增强到#,这是全曲中唯一的最强力度标记,而其他声部仍然保持极弱的力度,最终全部消失至无声。整个作品的力度分布明显是为了表现其"静态"效果。

音高方面,横向音列整体上呈现小音程的运动,三音和弦材料不仅在结构上起到重要的"粘合"作用,还为"静态"的持续音增添了色彩。纵向和声从同度开始,强调了音色的渐变,小二度的使用使音乐内部产生了"动力"因素。随着"量"的增加,和声产生了多样的效果,一种以旋律音为素材的和声推动着音乐走向终点。

持续音方面,所有声部进入和退出无痕迹,合唱中的循环呼吸使得持续音不间断,创造了连贯而持久的声音效果。小节和小节线在此作品中没有实际意义,因此乐句和乐段没有明显的界限,整个作品呈现出一气呵成的状态。

力度和节奏方面,整个作品始终以极弱的力度进行,使女声和男声之间的音色差异变得较小。节奏经过特殊处理,实现了"消失"的节奏效果。

结语

"静态"音乐是利盖蒂创作生涯中的重要风格之一,值得更多学者的关注。利盖蒂曾经说过一句话,也许可以解开他的"静态"音乐的"秘密":"音乐不是日常生活,艺术是人工的,它是人造制品,是'封闭'的。它必须经过精心构建,又不乏诗意,结构很重要...复杂、老练,不是'极简',而是'极繁'!"

参考文献

[1]陈玲俐.利盖蒂的“静态”音乐研究——以《永恒之光》为例[J].音乐探索,2020.

[2]钱滢舟.浅析利盖蒂十六声部经文歌《永恒之光》[J].当代音乐,2019.

[3]智玥. 永恒之光—利盖蒂与克拉姆的两部同名作品创作特征的比较分析[D].上海音乐学院,2017.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