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屯业
6月16日,天刚放亮,政委和我准备到负17(阵地)去。
原计划天亮就出发,看完负17(阵地)以后,再回到负14(阵地)吃早饭。晚上返回06(阵地),在三营指挥所休息。
可是,由于天刚下过大雨,阵地上到处是积水,路滑难行,当我们行至负14(阵地)时,已是早饭时分。所以,我们只好改变原计划,在负14(阵地)吃早饭,饭后再上负17(阵地)去。
从负14到负17路途并不遥远,直线距离仅仅只有一千多米。可是,从负14到负17的通道,情况却异常复杂。它是我方通往负17的唯一通道,并且锁在一人多高的茂密植被之中。
越军特工经常利用这里的地形和植被,制造麻烦,设伏埋雷,封锁通道,进行捣乱和破坏之能事,严重威胁上下阵地人员的安全。
为确保途中不出意外,三营教导员梁仪坚带营部警通人员,陪同我们一起上负17(阵地)。
一路上,我们组成战斗队形,背枪的背枪,拿弹的拿弹,随时准备应付各种不测。
由于天雨导致植被倒伏,通道上的芦苇荆棘,成了绊脚石;交通壕里的积水,成了拦路虎,严重影响通行。
为防止越军利用植被倒伏和交通壕里积水布雷,同时也担心大雨把间隙地带附近的地雷冲进壕沟,我们用手轻轻扒开倒伏在通道上的芦苇荆棘,小心翼翼的前行,防止因挪动芦苇荆棘触动地雷而引发爆炸。
遇到交通壕里积水,穿着雨靴的双脚,只能紧贴地面、擦地而行。两只脚根本不敢离开地面一点,更不能大步流星前进,担心因踩中地雷而造成人员伤亡。
我们拉开间隔距离,轻手轻脚慢步行进在通道上,趟着泥水,高一脚低一脚运行于交通壕中,步态蹒跚,艰难行走工事里,何象一个耄耋老人。一千多米的直线距离,整整用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
来到负17(阵地),我们个个满身是泥,浑身是水,汗水相加,身上没有一处是*;雨靴中灌进了泥水,走起路来一瘸一拐。
在隐蔽部,我们见到了云集在这里的三营七连连长安定文、九连连长汪海江、三机连连长皮高兴和阵地军医万维喜,三营教导员梁仪坚从我手中要过照相机,在隐蔽部为大家拍了合影照。
△左起:作者,政委李太忠,七连连长安定文,九连连长汪海江,三机连连长皮高兴,阵地军医万维喜。
负17(阵地)隐蔽部在我的印象里,犹如一块特别大的石头或小的山体,朝向敌方、倾斜于我方,与阵地形成夹角,构成独特的天然隐蔽部。对面之敌炮弹很难打到隐蔽部,使人容易形成一种假性安全感。
在隐蔽部,梁教导员给大家拍完合影照之后,应九连连长汪海江之邀,又为我俩拍了一张合影照。
△在负17作者(左)与九连连长汪海江留影。
负17(阵地)是八里河东山偏马方向最前出、最低下、最孤立、最危险的前沿阵地,对于三营而言,这里不仅是连队坚守的防御作战阵地,而且更重要是将来出击作战的进攻出发阵地,所以他们在这里,既要执行当前的防御作战任务,又要熟悉当面敌情地形,为以后完成出击作战任务打好基础。
团里的侦察、工兵、通信、炮兵等配属分队,也经常派员来到这里,扺进侦察,开辟通路,架设维修通信线路等等,为完成出击作战任务积极做好一切准备工作。
△作者在负17留影
所以我们这次到负17(阵地)来,不仅是看望慰问在这里执行防御作战任务的指战员,而且也是提前看望慰问将来担负出击作战任务的官兵,以及侦察、工兵、通信等配属分队的全体干部战士,给他们加油鼓劲,为他们壮行。
按照当年轮战计划,第三批轮战部队要执行四次出击作战任务,江东两次,江西两次,三次连级规模,一次营级规模。我们团三营担负的是营级规模的出击作战任务,它是我们这一批轮战部队最大的一次出击作战任务。
负17(阵地)距离敌395高地不足200米,夜间敌人大声说话,阵地上都能听得见。这里地形复杂,易攻难守,各级十分关注。师长、团长都有专线电话直通这里,以便在关键时刻,师团首长能及时掌握情况,“坐阵”指挥。
△左起:七连连长安定文,师长刘登云,三营子宫长孙仕祥,九连连长汪海江、指导员李卿君。
负17(阵地)2号哨位,是该阵地上最高、且最靠前的一个哨位。这个哨位旁边有一颗合围粗的大树,树身中弹无数,但最引人瞩目的是镶嵌在这个树上的那很大的一块弹片,它像一个特大的标志牌,警示来往这里的人们,这里是死亡之地,这里非常危险!
现在我非常后恢的是当时没有把它拍照下来,不知去那里的老首长老战友有拍照下来的没有?
我来到这个哨位,代表团首长和机关看望坚守在这里的战士。
我在为他们照完阵地照之后,调好焦距、光圈,把照相机交给一个战士,请他在这里也为我照了一张阵地照。
△作者在负17(阵地)2号哨位。
这个阵地,开始由七连、九连坚守,七连九连撤下来以后,又由六连坚守,所以说它是全团换手率最高、兵种到达率最高、领导关注最多的一个阵地。
由于这个阵地诸多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特殊贡献,它为团队赢得了荣誉。
这里不仅走出了全国战斗英雄,而且也走出了将军,走出了战区司令员!这是红军团的荣耀,是金刚钻的骄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