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电视剧《亮剑》(李幼斌版)的观众,想必对第20集中华野代司令粟裕下令换下坚守赵庄的李云龙二师,随即用5吨炮弹给楚云飞的美械第89师狠狠招呼了一顿"炮弹雨"的情节印象深刻。剧中,粟司令还十分"壕气"地说:"我的四个炮兵团已经到位,我准备拿5吨炮弹换下李云龙!"可见我人民军队经过多年战火的洗礼,到战略决战之时,已经建成了强大的炮兵部队。那么,这5吨炮弹是个什么概念,有多少发呢?真实的淮海战役中,华野又消耗掉了多少炮弹呢?
(一)5吨炮弹,其实真不多剧中,并没有明确指出华野的四个炮团使用的是什么火炮。但我们不妨以当时敌我双方都大量装备并使用的日制92式步兵炮为例。这种70毫米口径的小炮,堪称是二战中各主要交战国所使用的最为袖珍的*火炮,其全重仅0.212吨。然而,就是这样一种小炮,其一颗炮弹也有3.8千克重。如果四个炮团装备的都是92式步兵炮,那么5吨炮弹差不多相当于1300发炮弹。按当时我军标准的一个炮营12门炮、一个炮团辖三个炮营来算,四个炮团就是144门炮。这样看来,一门炮只能够分到9发炮弹,实在是谈不上多。
操作92式步兵炮的八路军战士
更何况,当时的我军炮团,肯定不是只装备92式这种小炮。据资料记载,淮海战役时,华野特种兵纵队(这个特种兵可不是今天我们所指的特种兵,当时将陆军中的大多非步兵兵种称为特种兵)拥有4个炮兵团、1个工兵团、1个骑兵团、1个坦克大队和1所特科学校。其中,4个炮兵团装备有美制M2/M3型105毫米榴弹炮36门,日制100毫米加农炮、105毫米榴弹炮25门,以及美、日制75毫米山野炮58门。75毫米炮弹一发约为10千克重,105毫米炮弹一发约为17—25千克重。这么算下来,如果全按10千克也就是75毫米炮弹来计数的话,5吨炮弹更是只有区区500发。
可见,电视剧《亮剑》中虽然对4个炮团描述十分贴合史实,但"5吨炮弹"的设定却很明显没有认真研究炮兵作战的实际情况,如果表述为"5个基数的炮弹"或许更加合理。
(二)淮海之役,华野一天能打多少炮弹?可能有人会说,500发炮弹也不少了,我军历来在装备上与敌人差距甚远,能有这么多炮弹不容易了。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
这种说法,其实是小看了人民军队在多年战争中的发展建设水平。到战略决战阶段,解放军在武器装备上,除飞机和军舰外,在步兵武器和炮兵、装甲兵等方面已不逊于对手。截至1948年4月,在东北战场上,东北军区及东野共计装备有75毫米及以上口径山、野、榴炮572门(其中100毫米及以上口径榴弹炮、加农炮79门),其余口径*炮及步兵炮、反坦克炮、高射炮863门,各类迫击炮3083门,总计达4518门。正是凭借这支雄厚的炮兵,东野在进入1948年后几乎是攻无不克、战无不取。
淮海战役中的华野炮兵
而华野在这方面和东野相比虽然稍显逊色,却也是不遑多让。至1948年11月,华野除去特种兵4个炮团外,还拥有9个*纵队所属的纵队炮兵团、5个独立炮兵营,以及山东兵团炮兵团和胶东军区炮兵团,共15个炮兵团又5个炮兵营,装备有美制或日制100毫米以上口径加农炮、榴弹炮61门,75毫米山野炮248门,美制107毫米化学迫击炮38门,合计大中口径火炮347门,另有轻(60毫米)、中(81/82毫米)迫击炮1856门,以及少量反坦克炮、高射机关炮。加上实力相对较弱的中野炮兵,淮海战场上蒋军虽人数占优,但在火炮数量上却只能将将和我军达到1:1的均势(蒋军仅在大口径火炮上略多)。
更为关键的是,解放军还建成了强大的工兵和运输保障部队,令我军炮兵的战斗力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在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碾庄围攻战中,华野特种兵纵队司令陈锐霆将各参战部队的山野榴炮集中使用,并以步兵炮、迫击炮和部分小炮进行抵近射击,摧毁了大量地堡群及交通壕掩体,为步兵的攻势创造了有利条件,最终全歼黄百韬兵团。其中仅在1948年11月16日,华野一天之内就打掉了3万发炮弹(含迫击炮弹,下文皆同不再赘述)。整个淮海战役期间,华野共计消耗炮弹61.833万发,总计近7300吨。淮海战役历时66天,华野平均一天就要打完110.6吨炮弹!
(三)这么多炮弹都是哪里来的?那么,这么多炮弹都是哪里来的呢?
首先,"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取之于敌"向来是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在1947年12月25日,主席曾作了著名的《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提出了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其中之一就是要"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我军人力物力之来源,主要在前线"。
抗战时期,八路军炮兵团最初的主要武器就是从滹沱河里捞出的12门晋绥军遗弃的山炮。后来则主要是缴获日伪军的火炮,总算是勉强建立了大大小小的炮兵中队/分队。日军投降后,延安敏锐地意识到东北地区残留的日军装备对今后战局具有重要意义,遂于1945年冬命未来的东野炮纵司令员朱瑞率延安炮校学员挺进东北,从破旧的厂房、泥泞的水潭和冰封的湖面中,像考古队一样抢救出大批日制火炮,至第二年5月共收集到798门、炮弹63万发,人民军队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强大的炮兵武器。
朱瑞率延安炮校学员在检查一门日制92式100毫米加农炮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随着我军连战连胜,"蒋氏物流"将大量装备"运"到了人民军队的手中。以华野为例,在1947年初的鲁南战役中,华野以伤亡8000人的代价,歼灭敌两个整编师师部、四个旅及一个快速纵队共5.3万人。由于此役中蒋军主力马励武部整编26师系美械部队,所以华野缴获颇丰,仅70毫米以上口径的火炮就有217门,炮弹9.4万发。正是以这些火炮和炮弹为基础,华野开始组建特种兵纵队中的炮兵团。后来的莱芜战役,华野又歼灭李仙洲部5万余人,缴获山、野、榴炮44门,反坦克炮11门,轻、重迫击炮205门,各种炮弹5.28万发。据陈锐霆将军后来回忆,淮海战役第一阶段歼灭黄百韬兵团时所使用的炮弹,很大一部分就是之前战役中缴获的。
当然,随着战事规模的不断扩大、弹药消耗日益增多,仅靠缴获的炮弹自然入不敷出,我军的炮弹供给逐步开始由取之于敌转变为自力更生。其实早在红军时期,我军就十分注重人民军工的发展建设,利用一切条件发展根据地的兵工生产。抗战时期,八路军先后建立起了吴起镇、黄崖洞、胶东等兵工厂,能够生产轻型迫击炮和相应炮弹,并能维修步兵炮和日式75毫米山野炮。解放战争中,华野在山东、苏北和河南的解放区就建设有数量众多的兵工厂和各类修械所。其中,以抗战时期圈杨家兵工厂为基础发展而来的胶东军工系统,在1948年9月时已建成兵工厂13座,分布胶东各地,工人数量达到1万多。胶东军工生产的大量武器弹药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前线,有力保障了华野各战役的顺利进行。
此外,东北地区的人民军工也为淮海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仅大连兵工厂在淮海战役期间,便通过海路向华野供应了21万发山、野、榴炮弹。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以后的战斗中,华野的非迫击炮类火炮所消耗的炮弹,基本就是靠大连兵工厂来供给。因而粟裕大将后来就说,淮海战役的胜利,靠的是山东人民的小推车和大连生产的大炮弹。
人民解放军炮兵在战火中不断壮大
在三年解放战争中,人民军队的炮兵部队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他们跟随四大*军及华北军区*部队南征北讨,从白雪皑皑的北国一路挺进中原、跨过长江、席卷华南、剑指西北,所向披靡,功勋赫赫。当初在敌军火力优势下屡屡被动的人民军队,终于凭借手中的重炮利器完成了史诗般的逆袭,向世人宣告了东方巨龙的崛起。"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相信在未来,人民炮兵一定会更加强大!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