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晚唐五代河东节度使,看节度使制度从鼎盛到衰败的轨迹
文/老张在路上
节度一词,意为节制调度。节度使作为官名,在汉魏时代即有之,东汉安帝永初二年 (108),梁懂受命主持西方军事,为诸军节度使。曹魏景元四年 (263),魏军伐蜀,由司马昭指授节度。
节度使做为正式官职从唐代开始。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节是当时一种全权印信,受有此全权印信者,便可全权调度,故称节度使。
唐代节度使渊源于魏晋以来的持节都督。持节都督出征时是一军统帅,屯驻时是军区首脑,对所统将领及州郡长吏都有节制以至生*之权。南北朝时,刺史大都加持节都督。北周及隋改称总管。隋荆、益、并、扬四大总管辖数十州,事权很重,但只管军事。
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后改称都督,只有朔方仍称总管,边州别置经略使,有屯田州置营田使。
《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卷唐纪二十六载:唐睿宗李旦景云元年(公元710年),以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薛讷为左武卫大将军兼幽州都督,节度使之名自讷始。薛讷在民间戏剧中改名薛丁山,娶了骊山老母的高徒樊梨花当老婆,夫妻二人联手西征,打击突厥入侵。
景云二年,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节度使开始成为正式的官职。
(薛丁山剧照)
01
唐代节度使制度的形成,专家研究,有以下原因:
1.均田制度的崩溃。
唐从高宗、武后以来,均田制渐趋破坏,流民、逃户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到了玄宗时期,招募流民客户从军,暂时解决了社会问题,却导致了唐兵制从府兵的征兵制,向募兵制演化。
2.唐代边疆形势开始由攻转守。
唐初在对外用兵上保持着旺盛着扩张进攻。先后击破了东突厥,薛延陀,降伏漠北诸部,设立都督府;此后,又打败西突厥,灭高昌国,于其地设立州县治理,奠定了唐朝辽阔的疆域。
(李世民)
唐太宗去世后,唐周边军事态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吐蕃、突厥、奚、契丹等少数民族的骑兵开始不断袭扰唐边境地区。唐朝廷由军事进攻战略转变为军事防御战略。
景云年间,为与游牧民族作战,唐朝廷将节度使任职长期化、职权辖区化、镇所固定化、官衔正式化,即把那里的数州并为一个军事战略防区,组建边防重镇,命大总管或大都督等持节长期镇守,节度使从此成为正式官职。
从唐玄宗开始,将一道置“节度使与采访使”各“一人”,改为由藩镇节度使“一人兼领之”,“州刺使尽为”节度使“所属”。玄宗开元、天宝间,北方逐渐形成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四镇、北庭8个节度使区,加上剑南、岭南共为10镇。
节度使受命时赐双旌双节,得以军事专*,行则建节,府树六纛(大旗),威仪极盛。节度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又常以一人兼统两至三镇,多者达四镇。如746年,任王忠嗣为河西、陇右节度使,兼朔方、河东节度使,掌握天下劲兵,威权之重,超过魏晋时期的持节都督,时称节镇。
天宝年间,安禄山除任范阳长史充任范阳节度使外,还兼任河北采访使、河北道采访处置使等。
这样,藩镇节度使便拥有了其辖区内数州的行政权。不但如此,有的还兼数道的节度使,成为唐朝位尊权重的“藩镇”,唐廷外重内轻,到天宝末酿成安史之乱,并最终在唐末五代时期,形成著名的“藩镇割据”。
02
安史之乱后大部分时期里,绝大部分藩镇不割据。自唐末黄巢起义之后,朝廷失去对大部分藩镇的控制,出现普遍的藩镇割据并最终导致唐末战乱,直至唐朝灭亡。
朱温灭唐后的五代时期,节度使的权势达到了极点,皇帝的拥立与罢黜都取决于节度使,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开国君主以及后来的宋太祖赵匡胤都是节度使。
唐哀宗天祐四年(907年),朱温篡唐建立后梁,中国历史进入五代更迭的乱世时期,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仍是李唐王朝藩镇割据的延续和扩大。
(朱温)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均以前朝藩镇之姿得以立国。后梁和后唐是李唐王朝的藩镇(朱温为宣武军节度使、梁王,李克用父子为河东节度使、晋王),后晋是后唐的藩镇(石敬瑭为河东节度使),后汉是后晋的藩镇(刘知远为河东节度使),后周是后汉的藩镇(郭威为邺都留守、天雄军节度使),包括五代后的后汉刘崇也是刘知远的河东节度使。
五代藩镇之中以“河东节度使”们立国最多,后唐、后晋、后汉被称为“沙陀三族”,学界称之为“河东集团现象”。
河东在古代指山西西南部,位于秦晋大峡谷中黄河段乾坤湾,壶口瀑布及禹门口(古龙门)至鹳雀楼以东的地区,是华夏文明的摇篮。
黄河由北向南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此地因在黄河以东,故这块地方古称河东。《尚书》载“尧都平阳”,有“唐尧故地”之称。周朝时晋国的都城也在这一地区。秦汉时河东郡地,在今山西运城、临汾一带。唐代以后河东泛指山西。“河东,山西一地也,唐之京师在关中,而其东则河,故谓之河东;元之京师在蓟门,而其西则山,故谓之山西,各自其畿甸之所近而言之也。”(顾炎武《日知录》第三十一卷)
以上是狭义的河东,广义的河东则包括山西省中北部、河北省西北部以及内蒙古南部的交界地带。
在大一统的冷兵器时代,河东地区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北部屏障,发挥着拱卫京师的作用。《读史方舆纪要》中说:“山西之形势最为完固。关中而外,吾必首及夫山西。盖语其东西则太行为之屏障,其西则大河为之襟带,于北则大漠、阴山为之外蔽,而勾注、雁门为之内险,于南则首阳、底柱、析城、王屋诸山滨河而错峙,又南则孟津、逢关皆吾门户也。是故天下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也。”
唐代河东节度使,防御突厥,治太原府,统辖天兵军、大同军、横野军、岢岚军、云中守捉及忻州(定襄郡,今山西忻州)、代州(雁门郡,今山西代县)、岚州(楼烦郡,今山西岚县北)三州郡兵,管兵五万五千人。
太原,别称并州,古称晋阳,也称龙城,是一座具有4700多年历史,2500年建城史,“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的历史古都。太原市三面环山,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自北向南流经,自古以来太原地区一直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军事和政治和经济文化中心,处于华夏民族与草原民族交往和冲突的中心地带。
从夏商周直到宋元明清,先后有群狄、诸戎、匈奴、鲜卑、羯、氐、羌、突厥、回纥、女真、契丹、蒙古、满族等民族在此与汉民族进行过激烈的冲突和斗争。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太原一带“人性劲悍,习于戎马”,杜佑在《通典》中说:“并州近狄俗,尚武艺”,形成了尚武,强悍、侠义的民风。
从经济上说,太原一带,河流众多,灌溉条件好,在自给自足的时代,农业发达。唐太宗李世民说:“河东殷实,京邑所资。”石敬塘也夸耀:“太原险固之地,各粟甚多。”
也正因为太原有这样的英难用武之地,历史上许多皇帝都与太原这座城市有过特别密切的关系。
相传唐尧和大禹曾建都于晋阳。西汉初年,汉文帝刘恒即位前受封代王,国都便是今天的太原,太原也被称为潜龙之地。曹魏末期,封于太原郡的晋王司马氏家族取代曹魏建立政权,并以“晋”作为国号。前秦、北魏、东魏、北齐曾定都于晋阳或以晋阳为实际政治中心。北齐高祖高欢称太原为霸城。隋炀帝杨广即位前曾为晋王。隋末,李渊为唐国公和太原留守,起兵晋阳建立大唐,并以太原的古称作为国号。太原成为唐朝的龙兴之地,被唐太宗誉为“王业所基,国之根本”。唐高宗即位前曾为晋王,而同样来自并州文水的皇后武则天则成为了中国唯一的女皇帝,太原府自武周起成为北都,宋太宗即位前也受封为晋王。
唐朝的河东节度使,特别是五代的河东节度使,于是就成了左右天下局势的重要人物。在五代时期,可以说谁得到河东节度使这个位子,谁得到沙陀族军事集团的认可支持,谁就能成为中原霸主,直至登上皇帝之位。
03
有唐一代,从唐睿宗李旦景云元年(公元710年)薛讷开始,到李存勖为河东节度使止,710年到907,不到200年时间,据不完全统计,河东节度使共有70多人。其中著名者包括王忠嗣、安禄山,李光弼、令狐楚、裴度、李克用,李存勖等人。
介绍完河东节度使基本史实后,以下看看五代时的河东节度使是如何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换大王旗的。
公元808年,沙陀族首领朱邪尽忠和长子朱邪执宜率部众三万落投归唐朝,归顺中原,朱邪尽忠为吐蕃追兵所*,儿子朱邪执宜率残部到灵州(今宁夏吴忠东北)。被唐朝廷安置在盐州(今陕西定边),设阴山都督府,以朱邪执宜为兵马使,沙陀人从此当了大唐朝官。
唐懿宗李漼(859年—873年在位)时,朱邪执宜的儿子朱邪赤心率骑兵帮助唐朝廷镇压庞勋起义,被授予大同军节度使,赐姓李,名国昌。本姓朱邪的沙陀人朱邪赤心从此改名李国昌,成了后来《百家姓》上的第四大姓中的一员。
(李克用)
这位李国昌又生了个英雄的儿子,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克用。别号“李鸦儿”,又号“独眼龙”,沙陀军中称之为“飞虎子”。
李克用的沙陀骑兵,多次挽救了垂危的大唐朝。李克用曾经三次勤王,打败黄巢,改复长安。唐僖宗任命李克用为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河东节度使。
此后,李克用长期割据河东,与占据汴州的朱温对峙,成了朱温眼中钉。直到天佑四年(907年)朱温代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李克用仍用唐天佑年号,以复兴唐朝为名与后梁争雄。第二年(908年),李克用病死,死前给继任为河东节度使的李存勖三只箭,让李存勖的余生,有了终极目标。那就是他们父子两代的对手:朱温、刘仁恭、耶律阿保机。
24岁继父亲之位为河东节度使的李存勖,余下的不到20年时间,南击后梁朱温,北败契丹耶律阿保机,东取河北刘仁恭,西并河中。这个让一代枭雄朱温发出“生子当如李亚子”之叹的的李氏家族第二代河东节度使,终于在公元923年,当了皇帝,国号仍为唐,史称后良。
当了皇帝的李存勖并未停止前进的步伐,他突袭汴梁,灭亡后梁;平定前蜀,统一三川。仅仅用了不到三年时间。
(李存勖)
公元926年,李存勖这位本可以结束五代之乱的英雄,在众叛亲离中死于“兴教门”之变,时年43岁。
写《五代史》的一代文豪欧阳修,对于李存勖一生前后的极大反差,这样总结道:“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李存勖从此成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典型反派人物。李存勖在旧时的评价中,是典型的前半生英武,后半生混蛋的角色。但现在有一种看法,李存勖的最后失败和死亡,是他被先前拥戴他的沙陀军事集团势弃的结果,李存勖称帝后,从大局和巩固统治着眼,进行削藩,因为消藩危及到了沙陀军事集团的利益,他们才重新寻找代理人李克用养子李嗣源。
李嗣源在位七年,次子李从荣、养子李从珂,先后发动兵变。李从荣失败被*,李从珂虽然坐上龙椅当了皇帝,短短两年后,他被李嗣源的女婿,时任后唐河东节度使的石敬塘*死。这一次,又是河东节度使笑在最后。
石敬塘以割让燕云十六州,向契丹称臣称子为代价,当上后晋的皇帝。
当皇帝6年后,后晋天福七年(942年),石敬瑭死去,时年51岁。石敬塘没有想到的是,他死后4年时间,他靠当“儿皇帝”弄来的江山,又一次易手,这一次得手之人是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
后晋并不是刘知远灭亡的,后晋亡于契丹主耶律德光。
刘知远也是沙陀族,在石敬瑭兴晋灭唐的过程中,刘知远深为石敬瑭所倚重,“加检校司空,充侍卫马步都指挥使,权点检随驾六军诸卫事,寻改陕州节度使,充侍卫亲军马步都虞候。”后来因为石敬瑭猜忌,外调为北京(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免除其禁军统帅一职。
辽兵南下,刘知远聚保河东,利用其地“山川险固、风俗尚武、士多战马”的有利条件,积蓄力量。
开运四年(947),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在太原称帝,此时并未改国号。不久,刘知远以其弟刘崇为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自己则亲率大军南下。
契丹在中原人民抗击下退出后,天福十三年(948年)六月刘知远进入开封并建都,改名为暠,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
乾祐元年(948年)正月,刘知远因伤于长子刘承训之死病重驾崩,其子刘承祐继位,是为后汉隐帝。《新五代史》记载:“隐帝(刘承祐)少,政在权臣”。外部藩镇叛乱,朝廷内部纷争愈演愈烈。
刘知远弟弟、后汉河东节度使刘崇趁机割据河东。乾祐三年(950),刘承祐逼反大将郭威,自己也被乱兵所*。
郭威代汉自立,开创了后周王朝。后周建立后,刘崇割据河东,称帝于太原,仍以汉为国号(史称北汉)。
(柴荣)
后周显德元年(954),郭威去世,养子柴荣继位,是为周世宗。世宗率军亲征,在高平之战中大败北汉军。
本来在李存勖之后,又一位有望结束五代战乱的柴荣,显德六年(959年)去世,年仅39岁。
柴荣死后,以兵变方式夺取后周政权的赵匡胤,依据宰相赵普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开始统一全国。
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在“烛影斧声”的疑案中逝世,享年50岁。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赵光义终于平定了北汉,就此终结了“河东现象”。
(赵匡胤)
04
从上面的史实可以看出,在唐末五代直到宋代建立、北汉灭亡,如从李克用出生的公元856年算起,到北宋太平兴国四年,总共123年时间。河东之地及河东节度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左右着中原的政局走向。
李克用和李存勖父子时代:河东之地和河东节度使可以左右皇帝之位的更迭。
石敬塘和刘知远时代:河东之地和河东节度使仍可以代前朝而自立,然而在和中原王朝的征战中,河东的实力在渐渐削弱。如石敬塘者,只有依靠割让土地,当“儿皇帝”才能占稳天下;然而一旦朝政不稳,河东节度使仍然可以趁势而代之。
北汉刘崇时代:这是河东之地和河东节度使的回光返照、苟延残喘时期,刘崇的北汉政权,在和郭威、柴荣的争战中,屡屡处于下风,只是靠契丹的支援,才未能覆灭。最后到宋太宗时,仍不免灭亡命运。
(赵光义)
宋初承五代旧规,节度使除本州府外,还统领一州或数州府,称为支郡,辖区内的军、政、财权,由节度使独揽。
公元961年,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避免禁军军将也黄袍加身,使类似澶州兵变和陈桥兵变的历史剧重演,玩了一出杯酒释兵权,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
赵匡胤还在乾德三年(965),令各地赋税收入除日常军费所需外,全部运送中央,剥夺了节度使擅自处理地方赋税的财权。同年还命令诸州府选送精兵给中央,进一步削弱了地方的兵权。
赵匡胤死后,宋太宗赵光义当上皇帝,于太平兴国二年 (977)诏令所有节度使属下的支郡都直属中央,节度使所领只是一州府,宋廷又以朝臣出任知州、知府。此后,节度使一般不赴本州府治理政事,而成为一种荣誉性的虚衔,授予宗室、外戚、少数民族首领和文武大臣。节度使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等虚衔,或宰相罢官到地方上带节度使虚衔,谓之使相,面子荣耀,没有了里子,再也兴不起风浪。
辽、金时代,亦设有节度使之职位,但和唐五代的节度使没有任何可比性。
元代节度使一职被废除,节度使制度彻底走入历史。
(本文图片为网络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