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年山东现一历史古国遗迹,其内出土青铜器,大多源自西周时期

61年山东现一历史古国遗迹,其内出土青铜器,大多源自西周时期

首页角色扮演崩坏34.7版本更新时间:2024-06-19

文|星揽史说

编辑|星揽史说

曲阜鲁国故城遗址于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历年考古发掘出土的西周中晚期青铜器来看,多数都带有很强的地域性特点,当然这都是在中原周文化的影响下演变而来的,鲁国也不例外。

西周晚期,王室的衰微和社会的动荡不安使西周的统治力大减,“宣王中兴”虽然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已掩盖不住西周王朝的败落,各国诸侯已不再重视严格的列鼎制度而开始铸造青铜器,使青铜器的产量丰富,造型朴实庄重,纹饰简练鲜明。

商、晚、周初神秘威严的兽面纹、夔龙纹逐渐消失,但又不彻底消失,时常作为器顶或器足上端的装饰纹饰,而这时兴起的重环纹、窃曲纹、鳞纹、瓦纹等成了主流纹饰。

考古学者对鲁国故城遗址提出了甲、乙组墓的分组发掘,为研究鲁国文化奠定了基础。其中乙组西周墓出土的青铜器最负盛名,种类丰富,主要有鼎、甗、簋、簠、豆、缶、盘、罐、钵、匜、壶及车马器,而觚、卣、觥、尊等商晚周初的器型都不见踪影。

“与西周早中期相比,诸多器类消失了,许多新的器类出现,器物组合发生了变化,鼎、壶、罍的种类多样,盛放器簋、簠替换演变明显。”

西周晚期,各种阶级矛盾激化,国家内忧外患,各诸侯力量也日益强大起来,《周礼》的各项制度已无法完全约束诸侯,僭越礼制的现象已显露头角,礼乐制度的动摇在青铜礼器上也有鲜明体现。

青铜鼎的用途可分为器用功能和社会功能,社会功能的体现就是作为礼器被广泛运用,这应该是西周青铜鼎的主要功能,正是如此,《周礼》赋予了用鼎制度:“王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

列鼎制度直接反映出了严格的阶级观念,活跃在各种礼仪活动中。鲁国故城遗址乙组西周墓出土的青铜鼎以M48、M30、M46出土的圆鼎最具代表。

M48属西周中晚期墓,出土的3件圆鼎位于死者头部和足部,“其形制一致,大小有序,似为列鼎,其中M48∶18出土时破碎”。

根据曲阜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显示:M48∶23通高28.2厘米、口径29厘米,M48∶3通高25.7厘米、口径26.7厘米,两鼎口微敛,折沿,双立耳,圜底,兽蹄形足,颈部饰重环纹,腹饰垂鳞纹,鼎底部可见清晰的范线痕迹。

两者最大不同之处是M48∶23两耳外侧饰凹弦纹,而M48∶3两耳外侧的纹饰沿用了商代晚期青铜鼎耳外饰双体夔龙纹的特点,龙首凸起,张口短身,圆目突出,神采奕奕,可见商晚期的纹饰遗风虽不为主流,但一直贯穿于整个西周。

腹内壁都铸有铭文二十二字:“鲁中齐肇作皇考䵼鼎其万年眉寿子子孙孙永宝永享。”铭文排列整齐,字形如刀,笔画婉转多变。

M30、M46属西周中期墓,各出土1件圆鼎,从形制上看两者相似,二鼎皆折沿,双立耳,圜底,与M48∶3和M48∶23的三足一样,为两端粗中间细的典型兽蹄形足,足内凹面,比西周早期流行的柱形足更有美感。

M30∶1,口径29.5厘米,通高29.2厘米,颈部饰重环纹,腹饰垂鳞纹,与M48∶3、M48∶23的纹饰基本相同;M46∶1,口径24.5厘米,通高22.5厘米,颈部饰重环纹,腹饰凸弦纹,腹下素面无纹。此二鼎工艺虽不及M48∶3和M48∶23精致,但其形制、纹饰特点与之相似,可见年代当接近。

甗,中国古代一种炊器,功能相当于现在的蒸饭器具,最初为陶制,商周时期演变为青铜礼器。商至西周早期的青铜甗为甑、鬲连体铸造,西周中后期开始出现甑、鬲分体铸造。

考古发掘出土的西周晚期青铜甗中也有甑、鬲连体的形制,但不多见,多为分铸,且常出现鬲为鼎形托甑的形制,如48号墓出土的铜甗。

M48∶15,口径31厘米,高41厘米。甗分体铸造,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为甑,侈口,束颈,折肩附耳,敛腹平底,底有九个“十”字形箅孔,甑下有榫圈与鬲凹槽扣合。下部为鬲,呈鼎形,敛口,束颈附耳,鼓腹,圜底,三兽蹄形足。

甑腹内壁一侧有铭文十八字:“鲁中齐作旅甗其万年眉寿子子孙孙永宝用。”西周中晚期青铜器的金文日趋成熟,早期的那种肥笔之感逐渐消失。

甑颈部饰重环纹,腹饰垂鳞纹,鬲光素无纹,可以看出,甑的纹饰铸造虽然精细,但趋向简朴,间接反映出西周中晚期礼制的变革,虽纹饰不如早期繁缛华丽,但器物上的铭文内容丰富,这使青铜器不再单单是珍贵的稀世珍宝,而是成为记载着研究西周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壶,古代盛酒的容器。《礼记·礼器》记载:“宗庙之祭,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尊者举觯,卑者举角。五献之尊,门外缶,门内壶,君尊瓦,此以小为贵也。”可见壶是宗庙祭礼中重要的礼器。鲁国故城遗址48号墓出土的铜壶以M48∶16最具代表。

M48∶16,通高39厘米,口径10.2厘米,腹径28厘米,底径19.3厘米。平口,短颈,深鼓腹,圈足外侈,双圆形环耳,肩部两侧各一螭首环耳,腹下部两侧各一方形环耳,盘龙纽盖,龙角健壮,双目圆睁。

器身纹饰共分四层:第一层为窃曲纹,第二层为叶脉纹,第三层为窃曲纹,第四层为叶脉纹。圈足饰垂鳞纹。口沿铸铭文一周有十五字:“侯母乍侯父戎壶用征行用求福无疆。”壶身敦厚秀美,铭文书写流畅,纹饰看似虽繁,但给人一股清秀简美之风。

簋,古代盛食器,是盛放黍、稷、稻、粱等粮食的器皿。据文献记载,天子在祭祀、宴飨、随葬时享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簋以偶数为组合配合鼎使用。

《周礼》记载:“舍人掌平宫中之政,凡祭祀,共簠簋、实之、陈之。”周礼为其专设官职负责它的管理和使用,由此可见,簋是西周祭祀活动中重要的礼器之一。

西周竖直线纹铜簋,高14.4厘米,口径20.3厘米,底径16.3厘米,侈口,垂腹,宽体束颈,双兽形耳位于口沿下,垂珥较短,高圈足外侈,口沿下饰重环纹,腹部饰瓦纹,圈足饰云雷纹。此器整体端庄、古朴。

49号墓出土的铜簋M49∶2为明器,具有典型的西周晚期特点,高14.5厘米,口径7厘米,盖及器身铸为一体,圈足外侈,腹饰重环纹、瓦纹。由此可见,西周中晚期是瓦纹的流行和兴盛期,其主要体现在簋、匜等器物上,瓦纹是这一时期青铜器装饰的重要题材之一。

盘,商周时期盛行的一种盛水器,多在宴饮或祭祀前后行沃盥之礼时使用。《礼记·内则》记载:“进盥,少者奉槃(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沃盥,即洗手,是重要礼仪场合的礼节之一。

近年来考古学者发现,西周中期以前多用盘、盉配合使用,西周中晚期多用匜浇水洗手,用盘接水,到战国晚期开始衰落,逐渐被其他盛水器所代替。鲁国故城遗址乙组墓出土了5件铜盘,以M48∶8为例。

M48∶8,通高15.5厘米,口径38.7厘米,足径28.1厘米。折沿,浅腹,双耳,高圈足外侈。下铸人形附足,五官清晰,方颐大耳,双目圆瞪,高鼻阔嘴,神情专注前方,头顶盘底、背倚圈足,双手向后背负盘体,赤足呈半蹲状。

外壁饰窃曲纹,圈足外壁饰垂鳞纹,器底饰菱形格纹,双耳上端各饰一卧牛,牛首神色怡然,工艺精致。M48∶8器内铸有铭文十五字:“鲁司徒中齐肇乍盘其万年永宝用享。”

此器独特之处是人形附足,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得知,铸有人物形象的器物多见于器上端或器足,时常也有以裸体人物形象铸于器身的。关于足底铸人形足的说法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是供贵族阶级赏玩的器物,也有人认为是与当时社会的祭祀活动有关,说法不一。

匜,古代沃盥时的注水器,是礼仪活动时使用的礼器之一。青铜匜最早出现于西周中期后段,盛行于西周晚期,流行于春秋时期。《仪礼》记载:“小臣具槃匜,在东堂下。”

《国语·诸稽郢行成于吴》有云:“奉槃匜以随诸御。”西周的礼仪制度在古文献里得到了具体体现。盘与匜在礼仪活动中是相互配合使用的,而在严格的丧葬制度中亦不例外,如48号墓出土的铜盘与铜匜充分证实了这一点。

M48∶11:长34.7厘米,宽17厘米,通高19厘米,流较窄,深腹圜底,兽首鋬,兽足形扁足。兽首双目、双角凸出,口沿及流下饰夔纹,腹饰瓦纹。匜内铸有铭文二十七字:“鲁司徒中齐肇乍皇考自走父宝匜其万年眉寿子子孙孙永宝用享。”

其中“孙”字两边都有重文符号,其字首尾如一,不露锋芒。甲组墓中202号西周晚期墓出土的铜匜M202∶6与M48∶11的器型和纹饰基本一致,沿用了西周中后期的特点,M202∶6兽脊有扉棱,兽首双目和双角更加凸出,兽身比M48∶11粗壮,兽首铸造略显粗糙。

48号墓出土的另一件铜匜M48∶4,窄流,深腹圜底,兽首鋬,兽足形扁足,器型与M48∶11相似,口沿下饰重环纹,腹饰瓦纹,铸造工艺与纹饰均没有M48∶11造型庄重、清秀简美。

细观鲁国故城遗址出土的西周中晚期青铜器,比之商末周初的变化明显,在继承了商代晚期青铜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西周早中期铸造工艺,在器类、器型、纹饰等方面进行改造和更新,形成了古朴庄重、朴实简约的中晚期时代特点。

西周中晚期诸侯势力在一定范围内超越了周天子,除当时的政治中心丰、镐及成周以外,诸侯也在封土国拥有自己的青铜铸造产业,周礼的约束力日益微弱,“礼乐崩坏”之势已在青铜器上崭露头角,其主要表现在删繁就简。

从西周中期开始,器物的造型、纹饰逐渐变得简单,由之前的繁缛走向质朴,以往威严雄伟的器型和充满神秘色彩、繁缛华丽的纹饰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朴实的器型、精简的纹饰和简化的铭文内容,铭文中族徽文字消失,颂扬周天子恩德的内容隐没了。

记载的军政大事内容也随之消散,逐渐增加了祭祖、祈福等方面的内容,削弱了青铜礼器维护礼制、阶级观念的作用,沉稳内敛的趋势日趋明显,产量虽然丰富,但整体来说铸造工艺还是相当保守的,充满着理性色彩,这些特征其实也是“礼乐崩坏”前夕的基本体现。

结语

总之,曲阜鲁国故城遗址出土的西周中晚期青铜器承载着逝去岁月的信息,以独特的器型、精简的纹饰、理性的铭文向人们揭示了当时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特征,为今后研究鲁西南地区青铜器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参考文献:

[1]李伯谦。中国出土青铜器全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2]山东省考古研究所。曲阜鲁国故城[M].济南:齐鲁书社,1982.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