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脱口秀丨我见过一场海啸,也见过你的微笑

娱乐脱口秀丨我见过一场海啸,也见过你的微笑

首页角色扮演崩坏3冰海琴音更新时间:2024-04-29

极端气候、地震、核污染……这些年,我们的星球,似乎开始显出疲态,灾变频频,但,灾变才是这个星球的常态,如黄也平先生说的那样:“世界是从灾难开始的”“苦难是我们的故乡”。那些与人类历史有关的传说,多半与灾难有关,女娲、精卫、诺亚方舟、摩西出埃及,都是灾变画卷。

灾难片正是这种常态的映射。不论灾难,或者灾难片,都让我们看到这种常态,让此前飞驰着的、昂扬的我们,稍微放慢一点脚步,将我们稍稍打回脆弱的原型,开始细细琢磨,自己和这灾难之间的关系。灾难片,是预言,也是寓言。

对稍微上点年纪的国人提起“灾难片”,他们最先想起的,必然是1958年由英国人拍摄的《冰海沉船》,它所讲述的那个“铭记的夜晚”,乃是1912年,号称“世界之最”的英国豪华邮轮“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沉没的那个夜晚,但《冰海沉船》并非是第一部“灾难片”,有据可查的“第一部”,应当是1910年之前,由英国导演阿尔弗雷德·柯林斯拍摄的纪录片《煤矿爆炸惨剧》,它之所以以纪录片的形式出现,都因为那时候还生产不出足够长度的胶片去拍摄故事片。在胶片的问题逐渐解决之后的1913年,丹麦导演奥古斯特·布洛姆拍摄了《大西洋号》。这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灾难片。

但面对无可回避的自然灾难,人们只能如《冰海沉船》那样,在最后关头展现自己的优雅镇定:小提琴手在逐渐倾斜的甲板上拉起了提琴,琴音照旧优美从容,四处逃窜的人们,逐渐走回,一个两个,成排成列,悲哀而决绝地向着逃生的友伴挥手。

1997年出品的科幻片《超时空接触》中,朱迪·福斯特终于有机会向外星人提问,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人类何时突破科技上的瓶颈?”答案或许就是20世纪。

20世纪,科技发展呈爆炸式,而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对自己的认识也突飞猛进。1968年,46个国家的近百名科学家组建了“罗马俱乐部”,在对人口、粮食、工业化、污染和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等进行研究后,于1972年发表了《增长的极限》(又称“罗马俱乐部”报告),犹如当头一记棒喝,让人类看清了自己。

也在同一年,两部重要的电影上映,一部是根据畅销书作家阿瑟·黑利小说《航空港》改编的同名电影,一部是乔治·罗麦洛拍摄的《活死人之夜》上映。此后,灾难片大行其道,紧随其后的1970年代,几乎就是灾难片的年代。但与此前的灾难片相比,从此以后的灾难片不再把一切推给大自然,面对灾难的抗争仍在,且抗争得理直气壮,更不再像往日那般,被动、无奈、避无可避、多半悲剧收尾。

我们也有很多灾难片,《蓝光闪过之后》(1979)、《特级警报333》(1983)到《唐山大地震》(2010),等等内地拍摄的灾难片,包括了地震、凌汛、洪水、非典、雪灾等多种灾难,但不论影片的数量和质量,都不尽如人意。这大概和中国人的精神特质有关,长期处于农业社会,决定了中国文化的整体精神特征呈现为李泽厚先生所概括的“实用理性”状态,只相信看得见的,不起无妄之念,不语怪力乱神。

灾难是避无可避的,而人类也正是在灾难中成长起来,积累起关于这个世界的智慧。平静的生活却常常让人的危机感陷入沉睡状态,而“灾难片”除了担负免疫激活的职责外,也替代性地释放了人群蓄积的恐惧,更努力激发在平静生活下逐渐进入沉睡状态的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情感:爱情、亲情、友情,以及为它们所付出的忠诚和牺牲。

人尽管失败了,却不能被打倒。正因为灾难存在,我们才更亲切地感觉到彼此。这是灾难片的态度,也是现实中,我们面对灾难时应有的态度,风雪、熔岩、大火、地震始终存在,但直到世界尽头,也还有人的精神烛照一切,见过海啸,也见过你的微笑。

来源:周到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