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福气从哪里来?

人的福气从哪里来?

首页角色扮演百人龙凤更新时间:2024-04-27

有人常常会问,有的人坐享其成,却生活得有滋有味;有的人拼尽全力也不能发达。努力的人不一定会成功,好吃懒做的人生活不一定差。人世间确实存在这些现象。其实,人世间的一切幸福和快乐,与权力、金钱的关系并不大,无权、没有很多钱的人,可以活得很开心、很快乐;大富大贵之人不一定都很幸福,有的甚至过得生不如死。有的人先苦后甜,有的人先甜后苦。

人世间的事,看似千奇百怪,无法理解,不可理喻,但实际上,人类社会的主线是突出的。直白地说,在中华文化圈之内,人们的一切烦恼、不愉快和灾难都是来自家族和自身积德不够;而一切真正的快乐和成功都是源于自身具备了相应的德行。

古人对这个问题其实有深入的思考,他们很早就发现,人的福气最根本的来源是德行。早在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时,周公姬旦等政治家就提出了以德配天,敬天、敬宗、保民的思想,他们认为天命无常、有德者居之,皇天无亲、唯德是辅,这也是儒家思想体系化的发端。周公等人认为,君王能握有天下,是来自上天眷顾。为了回报上天,君王必须以德治国、以德修身,善待祖宗、保护臣民,德在位在,无德则会被上天抛去。这个理论基础比较厚实,一开始就把个人命运与祖宗、上天勾连在一起,好理解。

什么是德,如何积德,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德行是人生的主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大最根本的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德行作为人类社会的最重要规律,是确确实实存在的。这个规律,很难直接看到,也不能直接摸到,但是聪明人都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它的存在。民间常说的“头上三尺有神明”,儒家说的“天命”“中庸”,道家说的“道法自然”,佛家说的“因果报应”,等等,大体意思都是说这件事。

但是,很多人并不相信有什么规律?有什么因果报应?有什么天命?“好人不长命,坏人活千年”,哪有什么报应?持这种观点的人,笔者认为主要还是他的认知水平不够。从科学认识论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认为因果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人要活通透的话,就必须对这个问题有清醒的认识,承认它存在,主动接受并适应它。对于这件事,不要心存侥幸,不然迟早会栽大跟头。

积德的问题虽然复杂,若是要简单阐述,实际上就是解决人与祖宗、人与自己、人与他人的关系问题。从大的方面去说,应在这四个方面要有清醒的认识:

第一,人的福气主要来自祖宗、来自家族的长期积德。

人与祖宗的关系很好理解,每个人都是祖宗的血脉传下来的,如果对自己的祖先都没有崇敬之心、感恩之情,对自己的长辈不孝,那么这样的人怎么会一直成功?人与人境遇为何不同?最先的原因是因为人与人出生的家庭不同,因为人的出生承载着家族的长期积累,有善的积累,也有恶的积累。有人不相信善恶德行会继承,大家知道,人的长相会遗传,基因会遗传,长相看得到,基因测的到。实际上,善恶德行也会继承,他看不到,测不到,但是可以感受到。一个家族如果累世积德,爱岗敬业,行善邻里,那么他家会不会人才辈出呢?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肯定会出人才。一个家族最大的庆是出人才、出大才。

相反,如果祖上不积德,要想子孙出人才,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资治通鉴》的主编司马光对此问题也做过思考,他说:“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看;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

给儿孙留钱,能给吗?能,直接继承就行了。但是,儿孙能不能守得住呢?人们常说,富不过三代,所以未必能守得住。买很多书留给子孙,行吗?行,但是子孙会读书吗?不一定愿意读,也不一定真读得懂。自己积德留给子孙,行吗?行,德和钱财、书籍不一样,不能像钱财书本那样直接移交,但也是可以传给子孙,通过家训家风名声口碑等等传承。笔者也认为积德给子孙,最聪明、最保险,能放大。

德行的传承不能用数学公式证明,但可以用实例证明,比如大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小到农村里的一般望族,都是靠祖上坚持积德。清朝嘉庆年间的状元姚文田有句名言:“世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一个家族能长期兴旺、出人才,靠得是什么?唯有靠积德。

福建永定城隍庙有副对联:为恶必灭,为恶不灭,祖宗有余德,德尽则灭;为善必昌,为善不昌,祖宗有余殃,殃尽则昌。大意是:作恶的人必然要灭亡,作恶一时没有灭亡,是因祖宗积下的德还在起作用,作用尽了就会灭亡;做善事的人必定昌盛,做善事一时没有昌盛,因祖宗遗留下的祸殃还在,用善行抵消完了就会昌盛。这幅对联其实就是把德行当成钱财一样量化,德行可以继承,有多有少。

明太祖朱元璋起自草根,他通过努力,率领农民起义军打下东南地区时,自称吴王。他和很多人一样,非常好奇自己为什么能神奇逆袭?能从一个叫花子当上王爷?当上皇帝后,对此就更加好奇。为此,他和群臣前前后后讨论过很多次,后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祖上累世积善,隐约田里。

朱元璋和群臣认为,这是因为朱元璋的祖上都是老老实实的农民,不但勤劳,而且长期积德行善,积累到到朱元璋这里开始大爆发。朱元璋能当上皇帝,不仅是自己奋斗得来的,主要是上天选择的结果,是祖上积德的结果,正如朱元璋自己所说,“此岂人力,实乃天授”。

祖上种田,行善乡里,只是这么小的事情,子孙居然会出皇帝?要知道,长期行善积德会有放大效应,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在一辈子做好事,更难的是子子孙孙数代人甚至十几代人接力坚持做好事,寓言《愚公移山》说得就是这件事。

第二,公道正派是积德的基础。

公道正派即是儒家讲的“正心诚意”,这是做人最大的德行。做人离开了公道正派,不公不正,一切无从谈起。儒家经典著作《大学》里有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明德即是明理,亲民即是群众路线。一个人,把握了这两点,就牛了。知识渊博,能力突出,又能尊重各方,人格魅力就出来了。孟子对正心诚意特别重视,心要正,意要诚,心意要真诚,不自欺也不欺人。

人的一切行为最终都源于内心,公平公正的态度是确保把事情做好的前提。《尚书·大禹谟》有句话:“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句话被认为是中华十六字心传,它告诫后人,做人做事必须要秉持公心,遵循公道,认认真真把工作做好。把工作做好了,国家有福,人民有福,自己有福,子孙后代也有福。

闽南人有句俗语:“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人的福气虽然主要来自于祖宗和家族的长期积累,但并不是说人出生后可以无所事事,可以乱来。人出生时什么都不知道,所有的知识都是靠后天学习、实践得来。人小时候最重要的事是什么?最重要的是要立志。明朝著名思想家王阳明说过:“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立志首先就是要立下做一个公道正派人的志向,端正三观,坚决不做小人,不做坏人,而是要做一个公道正派、堂堂正正的人。心若端正,福气自然来。

刚才说了朱元璋总结自己能当皇帝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来自祖上积德,他总结的第二个原因是:公道正派。朱元璋的哥哥为什么当不上皇帝?朱元璋两个同父同母的哥哥,都短命而亡。这三兄弟的命运差别为何这么大?朱元璋自己说,自从参加革命后,自己严于律己,公道处事,有功就赏,有过就罚。不像别的起义军将领那样,夺人钱财、抢人妻女。而且朱元璋不*降,坚持奉天承运,替天行道。

笔者认为,朱元璋的总结的这条原因也很重要,也很有逻辑。一个人能干成大事,光靠祖上积德,坐享其成是不行的,还要靠自己努力。要想成功,笑到最后,就必须二者兼备。他说自己的对手陈友谅心狠好*、张士诚沉湎酒色、方国珍贪财好货,都是为人不公的典型,所以最后都被打败。

公道正派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在处理事情方面要站位稳,按照事情本身是非曲直去处理,尽量减少外界的干扰;二是在处理人事方面要有原则,不因情绪变化而改变对事对人的看法,奖惩要有依据;三是风格要稳,不能太刚性,也不能太柔弱,唐初名臣魏征有言:“太刚易折,太柔易废。”应宽严相济,一以贯之,善始善终。

第三,爱岗敬业是积德的重要途径。

过去,很多国人以工作轻松甚至不劳而获为荣,这是很不对的。实际上,对普通人来说,工作是赖以生存的饭碗。既然如此,理应爱惜工作才对。但很多人都不能明白这个道理。《战国策》中的名篇《触龙说赵太后》,其结尾有句很发人深思的话:“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已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意思是国君的儿子尚且不能享受没有功劳的尊贵、没有辛劳的俸禄,我们这些当臣子的就更不能这样了。

唐朝的百丈禅师曾立下一套极有系统的寺庙规矩《百丈清规》,百丈禅师率先倡导和尚要过“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大家知道,早先和尚的生活基本靠化缘。到百丈禅师时,连和尚都懂得过日子也要自己参加劳作了,何况世间凡人们。

对于没有固定工资的普通农民和灵活就业者来说,不播种就没有收获,不辛劳就不会过上好日子,他们没有工资可领,一切收入都要靠自己的劳动获得。如果他们懒惰,将直接面临贫穷。基本的生活都无钱可用,谈何幸福?

有些有单位的人,喜欢偷懒,拈轻怕重,推诿塞责;有的人埋怨单位对不起自己,抱怨不公,推三阻四,逃避工作。这些都是不对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说到底工作都是为自己而做,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也不会有白费的辛劳。若是在民营企业上班,员工这样的工作态度将会被辞退。若是体制内的人,这样也不行,长期领着没有付出劳动的工资,这实质上和借高利贷差不多,时候一到,会加倍付出代价。曾国藩说:天下古今之庸⼈,皆以一惰字致败。踏实干活,心安理得领工资,这才是正道。

第四,心存敬畏是积德的安全绳。

主要是在生活和工作两个方面要守住底线。人类社会能从刀耕火种发展到今天的工业文明、技术文明,说到底是正能量战胜负能量的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就是邪不压正的规律,就是先进征服落后的规律。应始终保持敬畏之心,敬畏规律,敬畏因果,敬畏法律。坚持走正道,做代表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事情,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事情。不能走邪路,不能瞎折腾,不要走歪门邪道,不要投机取巧,坑蒙拐骗,通过违法乱纪巧取豪夺获得的,最终都不会是你的,而且还会因此付出惨重代价。通过勤劳致富、合法所得,才能心安理得。

成功有先后,发迹有早晚。贵在坚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长期努力向上,迟早都会成功,“人是三节草,总有一节好”。一个人,但凡能从芸芸众生中先冒个尖,都应该是祖上积了一些德,自己也做了一些努力,不然是冒不出来的。祖上积德,给了你冒出来的机会,就应当好好珍惜,而不是借着冒尖的力量惯性,放任自我,胡作非为。倘若如此,必然走不远,失败就在前面等着。

冒尖之后,聪明人往往会“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就像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那样;而蠢人则会选择高调行事,结果树大招风导致功亏一篑,或内部不和导致失败,因为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

一个人从小从小博览群书,养成好习惯,基本上是犯不了什么大错的。一个普通人,只要心存敬畏,也很难犯什么大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孔子在这里说的是小过。若是犯了*人放火的大过,孔子是救不了他的,只有佛祖能救他:超度亡灵。

对于官员来说,应该敬畏权力,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权力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这样才能长长久久,福泽绵长。一些将权力视为私产的官员,以权谋私,滥用职权,结果不但没有得到好名声,很多人后来都是身败名裂,追悔莫及。人生的道路上应始终心存敬畏,系牢安全绳,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一步一个脚印,不看一时一事之得失,才能行稳致远。

除了以上四条大方向,具体还要注意八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须勤学。

人并非生而知之,学习书本知识是知识的一个重要来源。人不学不知道,不博学无以成大才,大才无不博学。虽然说,不是学得越多就会越幸福,但是如果不懂起码的知识和道理,幸福从何而来?人类社会的进步,就是建立在知识的积累上。知识若是得不到积累,人类不会进步。积极借鉴前人的成果可以减少走弯路,节省时间,聪明人都懂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多读书,读前人的经验、想法,读前人走过的路,犯过的错。书读多了,就会打开视野,眼界会更开阔。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人生的三境界何尝不是读书的三境界?多读书、苦读书,越读越豁然开朗。

博学在于广泛涉猎,不只读一方面的书,文史哲、经管法以及一些自然科学的的书都要读,行万里路,读万卷书。靠过去读得几本、几十本书,是不够的。要坚持读书,善于读书。书读多了,就能分别对错,就容易形成自己的系统思维。文科读到最后都是历史,历史书要多看,历史是先人用生命历程书写的真实案例,具有实践性,足以启迪后人智慧,少走弯路。数学思维是最重要的思维,多多少少都要有数学思维;物理思维从数学思维延伸而出,更形象,因此要特别树立物理思维,人际关系的场景有很多像物理原理的,比如做功的原理、惯性定律、惰性定律等等。

读书不但可以明理,坚持读书还会有溢出效应。闲暇之余读读书,可以养心养性,免得百无聊赖去惹是生非,免得去喝酒买醉。另外,还可以等机会。当年姜太公在渭河钓鱼为什么用直钩?他钓的不是鱼,他是在等周文王的到来。读书和钓鱼的道理差不多,有人用来谋生,有人用来消遣,有人用来等机会。

“学而不思则罔”。一开始,思考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是,一旦建立起思考的习惯,不思考就成为一件痛苦的事情。养成思考的习惯终生受益。多思考,多反省,多分析,多总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学习过的知识要思考,只有思考才能融会贯通,学习才能形成体系。就社会科学而言,看几本书甚至几十本书都不一定有什么系统认识,要形成系统认识,就要常常思考,按照思考去查找资料,上下相联系,以便形成自己的认识体系。

以上是对精英人士的要求。对于普通人而言,多关心关注常识也就差不多了,不能太落伍。若是什么都不知道,缺乏基本的表达能力,谈得上什么福气呢?

二是吃苦练。

人的天资有高低,但是勤奋无高低。天资高的人可以勤奋,普通人也可以勤奋。晚清名臣曾国藩考秀才考了七次才考上,但他特别勤奋,后来中进士,组建湘军,干成大事,成为封建社会“立德、立功、立言”的最后一位圣贤。勤奋一天、勤奋一个阶段并不难,难得是一辈子勤奋。其实,真正的聪明人下得都是笨功夫,懂得下苦工的人才是聪明人。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王安石、王阳明、张居正是这样,一篇短文读一晚上还不会背诵的曾国藩也是这样。王安石曾经形容自己主持“熙宁变法”时的状态:“ 晓枕不容春梦到,夜灯唯许月华侵。”十分辛苦,苦中有乐。张居正和曾国藩都特别强调,工作要“耐烦”,经得起繁琐事务的考验,剪得断、理得清。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炼也成不了才。天资再聪明,都要经过层层历练,“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事非经历不知难,难非经历不知痛,不经历痛苦,不会懂得思考,即使有思考,也不会有深度。本领是悟出来的,更是练出来的。人生短暂,能有好机会好平台锻炼的机会并不多,应该珍惜每个锻炼机会。本领学到了,是自己的。人在年轻的时候有本领恐慌是正常的,初入职场,人生事不熟,看到别人得心应手工作,很是羡慕,这很正常。但是人到中年就不该再有本领恐慌了,到了这个年龄,该练成的本领都应该练成了。

明朝的崇祯皇帝朱由检不可谓天资不高,他的兄长天启皇帝朱由校22岁病逝后无子,15岁的朱由检直接当上皇帝,因为他一开始只是普通的皇子,从小没有进行过相关帝王术的系统教育和历练,当上皇帝后,面对内忧外患的艰难形势,他看不清时局、分不清忠奸,黑白不能辨,昏招百出,自毁干城,一条歪路走到黑。崇祯皇帝是明朝灭亡的主要责任人。

人到中年,常常有人会有职务恐慌、平台恐慌,一身好本事无处可施展。任何时代都不会没有天资高、有本事的人才,百人之中必有龙凤之才,但现实中很多人才往往缺大平台历练的机会。这些人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会有小成功,但是不会有大成功。对此不必唉声叹气,抱怨不公,只是自家积累的德行还不到,这时最好的做法是一如既往做好人、做好事,不折腾不懈怠,默默无闻、平平淡淡终老一生并不要紧,德行在,将来子孙必然会发迹。曾国藩的家谱显示,他们老曾家从宋代开始就没有出过一个正式官员,到曾国藩这里开始井喷,大才辈出。

对于普通人而言,要想安身立命,也得有一技之长。三百六十行,行出状元。厨师、理发师、修理工等等,技术都是练成来的。欧阳修写的《卖油翁》告诉世人一个道理,看似很难的工作其实并非高不可攀,练多了也就会了,“唯手熟尔”。

三是爱家庭。

家是温馨的港湾。“修身齐家”是立身之本,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对人的成长很有帮助。居家过日子,和为贵,家和万事兴。一个长期鸡犬不宁的家庭,是很难说幸福的。

对父母长辈一定要好。古人说,“配天惟德,尊亲惟孝”“百善孝为先”。一个不孝顺父母的人,不可能有好结局。父母是每个人最大的保护神,求神拜佛不如孝顺父母,禁烟先驱、民族英雄林则徐说过“父母不孝,奉神无益”,不孝顺父母做什么都没有用,神仙也不会帮你。父母或许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作为儿女都要忍,不能因此而忤逆不孝。

夫妻同体,理当相敬如宾。一方取得再大成功,也有一半功劳源自配偶,必须要有这样的认识,“贫贱之妻不能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抛弃贫贱糟糠之妻之日,就是人倒霉的开始。有的人成功后,常常嫌弃看似无所作为的配偶,殊不知配偶也有功劳。当初要是换个人当配偶,你可能永远成功不了。夫妻确因双反感情破裂,也应好聚好散,不要亏待一方。

子女需要关心、关爱。简单粗暴是难以教育好子女的。人的成长有个性特征,有的花在春天开,有的花在冬天开,作为家长做该做的事即可,静待花开。

四是亲贤人。

要善于关心关爱他人。孔子和他的弟子总结出了最核心的内容“仁”,仁者爱人,爱自己也要爱他人。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忠,一个是恕。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个原则。从长远来看,凡是真正利己的行为都是利他的,真正利他的行为必然是利己的。

绝大多数人都是可理喻之人。做人不应过于挑剔,应当得饶人处且饶人,戒急用忍,宽怀为主,冤家宜解不宜结。上了年纪有一定阅历的人都知道,大浪淘沙,人脉就是这样慢慢积累而成的。俗话说的“树老根多,人老情多”,就是这个道理。

成大事者无不爱惜人才。人才就是贤能之人,是稀缺资源。孔子门生三千,贤者只有七十二人,比例在百分之二左右;朱元璋起义之初,从老家带来七百多人,后来能独当一面的也就是十几位。刘邦、朱元璋等等,手下人才济济。刘邦有萧何、韩信、张良等一批杰出人才;朱元璋有李善长、徐达、刘伯温等一批优秀才俊。

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是单位日常工作的稳压器,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的锐器,工作成效的催化剂。有人才在,平安无事;缺乏人才的地方,四处漏风,总要闹笑话、出事故。要善于在人群中发现优秀人才,加以培养重用。关键岗位必须要靠大才,这一点绝不能含糊。有能人把守的地方,大家都可以踏踏实实睡安稳觉;能人能把工作做好,能真正对党和人民负责;举荐能人,造福一方,也是积福报,可为自己增福气。

大才都有共同的特点。他们都爱学习,善于思考,点子多,办法多,做人做事不夸张,总能站在恰到好处的位置,说恰如其分的话,自己不尴尬也不会让别人尴尬。人才要慢慢去发现,所谓疾风知劲草,日久见人心。

人的才能有大小,有区别。若是用人之长,都算人才。古人说过,“一个好汉三个帮”“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没有人靠单打独斗能干成大事,生孩子还得找个配偶。双拳难敌四手,众人之智必然超过个人。就算搞高科技创新,也不可能一个人单独完成,起码也要有人抛砖引玉、有人协助。不用苛求都是大才,用好小才偏才,也能取得好成绩。

能遇上特别有才有德的人,是人生的一件美事。遇上了德才兼备的好领导,应该主动多亲近,多跟着学习,这是难得的学习机会。遇上了年轻的下属好苗子,应该多提携,多包容,多引导。“三人行,必有我师”,同事同学中也有能人,要善于发现,主动交流。有时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远离不可理喻之人。如果一个无德无才、品行不端的人在重要岗位,他得祸害多少事?对举荐者而言,这是很损福报的事情,亲近这种人,迟早得受牵连。有的人媚上欺下、刚愎自用、一意孤行、行事夸张、睚眦必报、唯我独尊等等,对于这类实在无法理喻、不可救药的极少数人,不要去亲近他,更不要试图去改变他,人世间最难的事就是改变他人的性格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这种情况,先远离他是最好的办法,他的所作所为自有清算之日。想必这就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的“亲贤臣、远小人”的本意。

五是重口德。

口德很重要。佛家的经典《无量寿经》中告诫人们,要“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这里说的口业就是口德,口德是第一德,口,德最难守,最容易伤人心,而且最容易犯,脱口就可以出,想说就能说,不像*人放火,实际操作起来难度很大。不要乱说话,不要养成对他人评头论足的坏毛病,“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话他人”,守住嘴就守住了第一德。佛祖管得虽然宽,但他说得有道理,说得是正事。

人们常说某人“刀子嘴、豆腐心”。大意是说这人就是嘴上说得难听,心是好的。其实这句话原意并非如此。首先,刀子嘴是最不好的,“良言一句三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四处制造矛盾,到处得罪人。其次,豆腐心也不好,传统儒家说的“心性已定”,新儒家王阳明讲的“此心光明”,佛家讲的“见性明心”,都是要求人的内心要干净,要爱恨分明,善恶分清,不能耳根软,不能左右摇摆,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能被人说两句好话就不坚持原则,指鹿为马。

口德好的人,人缘都不会差。

六是好心态。

做好人,才能有好心态。《孟子·尽心上》有句名言:“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意思是仰起头来看天,自己对天无愧;低下头想想,自己无愧于别人。心态好要靠长期修炼。做人光明磊落,坦坦荡荡,是心态好的前提,做好人必然问心无愧。干坏事,做亏心事,心中有鬼,必然有愧,这样怎么会有好心态?

患得患失是内心不光明的表现。但也不要凡事都不喜不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有点看破红尘的意思了。有喜事,该高兴还是要高兴,只是不要过了头,不要铺张浪费,乐极生悲。有伤心事,该难过要难过,只是不要过度悲伤,不要过分埋怨自己,也不要指责他人,更不要逃避责任、放弃信心。而是想着如何战胜困难?坚持努力了,奋斗了,如果最终还是失败了,就应坦然面对,尽人事而听天命,笑对人生。

能帮人处且帮人。能力有大小,有能力多帮人,能力小也可以帮人,量力而行,勿以善小而不为。扶危济困是传统美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捐赠捐助,对于培养好心态很有帮助。不只是儒家关注助人为乐的问题,佛家在这个方面也花了很多心思研究,佛家认为世间最高级的修行是布施,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舍出去的是一小点钱财,获得的是内心的快乐和安宁。

保持谦虚低调。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失败。地低成海,人低成王。骄傲、高高在上会失去很多机会,在聪明再有能力再高位,都要谦虚低调,包容万方。曾国藩说:“天下古今之才⼈,皆以一傲字致败。”

七是尚简朴。

勤苦养精神,糙米养肠胃。简朴的生活是快乐的源泉。没钱的时候要简朴过日子,有钱人也要简朴生活。酒池肉林、铺张浪费,即使是帝王之家,也会败亡。但合情、合理、合法享受生活都是值得鼓励的,都过苦行僧的生活,不利于促进消费,不利于鼓励创新、创造、创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的天性,关键是要守住享乐的底线,把握好尺度,量入为出,适可而止。

简朴的生活当远离声色。“声色之害甚于鸩毒”,声色之害比毒药还厉害,不但消磨人的意志,尤其会销损人的福报。唐玄宗李隆基年轻时英明神武,他当皇帝的前三十几年都能励精图治,创造了著名的“开元盛世”,但自从沉湎杨玉环后,不过十余年光景即发生“安史之乱”。李隆基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尚且经不起酒色侵害,而你只是家里有矿而已。

欧阳修说过,“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说得都很对,好逸恶劳,最终都会出问题;沉溺于酒色游嬉,再英明神武、智勇双全都没有用。革命先烈方志敏说:“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明太祖朱元璋说:“淡泊可以养心,俭素可以养德。”细细想来,简朴的生活的确能让人身心轻松、精神饱满。

八是应养生。

儒家经典著作《大学》对官员的成长提出了路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官方的说法,也比较宏观。民间对此也有智慧的总结,更形象,更通俗易懂: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功德五读书;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贵人十养生。高手在民间,这些讲得都很有道理,可以参考借鉴。

就人的一生来看, 上面十条中,最重要的是两条,一前一后。不是说只有中老年人需要养生,青壮年人就不需要养生,养生不分老中青。有些人在年轻的时候,仗着身体好,精力好,暴饮暴食,经常熬夜打游戏或者看书学习,加班,结果埋下了病根,拖垮了身体。康熙皇帝年轻时天天熬夜看书,十七八岁那年有一次半夜看书到吐血,才改变这种不良习惯。

和平时期,日常工作学习,都应该养成好的作息规律,可以加班,可以熬夜,但是都要有节制,不能蛮干,按规律工作生活能事半功倍,违反作息规律,最终得不偿失。命是自己的,也是家人的。如果是抢险救灾,攻坚克难,保家卫国,就算再苦再累、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那些视死如归的烈士和英雄模范人物就是如此。正如朱元璋所说:“人孰无死?死而不朽,乃为可贵。”

人到中年后尤其要注意养生,一是睡眠,一是饮食。饮食不可再像年轻时一样,年轻时消化功能好,吃什么怎么吃,都没什么问题。人到中年,身体器官必不如前,在饮食上尤其要重新调整,要少喝酒,少量喝酒对身体无害甚至有益,但多喝肯定有害,应杜绝无效应酬;其次是控制高热量、高糖食物的摄入,主食不宜吃太饱,肉类不宜吃太多,可多吃一些蔬菜水果。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好,工作才有精力。

小结:

在古人看来,只有坚持积德而不损德才能护身,才能远离各种灾异。人人富足、幸福的社会不会存在,穷穷富富是人类社会保持生机和活力的底座。穷人想要富,必须努力,穷人不坚持努力,不会变富,不会过上好日子;富人想要保持幸福,必须为富要仁,为富不仁的下场至少是会重返贫穷,甚至小命不保。明朝崇祯皇帝为什么会上吊?祖上积的德已经消耗光了,已被负能量缠身,而且自己也做了很多残害忠良的坏事。

没有谁有金刚不坏之身。今天幸福,不代表明天会幸福,不能昨天起高楼、今天宴宾客、明天就楼塌了。自己幸福,不代表子孙也会幸福,人要追求的不是大富大贵,而是长享太平之福。虽然说儿孙自有儿孙福,但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做好自己的事,享该享的福,不能吃儿孙的饭,把儿孙的福抢先享了。要想平平安安好好活着,要想子孙后代能好好活着,不遭飞来横祸,只有厚植德惠,做好主业,行善积德,并且坚定信心、毫不动摇、一以贯之坚持下去。

一个人从小养成守正心、存正念、走正道好习惯,是不会去犯大错误的。人的一生,犯小错误难免,小错误可改,而大错误就很难有改正的机会了,古人说的“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是百年身”就是这个道理。所以,积德行善非常重要,厚德载物,它能护送你在人生的道路上一路平安前行。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