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村,年味浓

咱们村,年味浓

首页角色扮演百人龙凤福利版更新时间:2024-06-09

山西闻喜张海云(右)与村民展示花馍。本报记者 乔 栋摄

在河北武强,孩子们跟随马习钦体验年画制作。本报记者 史自强摄

来自浙江淳安枫树岭镇的村民在表演歌伴舞节目。杨 波摄

编者的话

每到春节,从万里冰封的北疆到四季如春的南国,乡亲们举办各具特色的年俗活动欢度佳节。乡村年俗里既有记忆的传承,也有时代的体现。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折射着乡村文化的变迁。

大年里,看上一场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村晚”体会年的火热,贴上一张吉祥如意的年画祝福阖家美满,吃上一个妈妈做的花馍感受家的味道……年俗透着浓浓的年味儿,抚慰着返乡游子们的乡愁,展现着乡村生活的温暖。年俗文化“大餐”究竟味道如何,请您跟随我们的记者分赴三省,访寻年俗传人,探究年俗演变。

浙江淳安

上村晚 喜洋洋

本报记者 方 敏

天冷,村外池塘都结了冰。

13岁的王锦东里面套个薄T恤,外穿蓝线衣,完全不惧寒。为啥?要上村晚喽,心里热!

主妇周中云,不在家里操持,早早吃罢午饭,匆匆往外赶,年货都没买,卫生也没做。为啥?村晚开演,她要登台。

严家村,这个位于浙江杭州淳安县的江南小村里,人来人往,热闹非常。为啥?庆祝新春,县里第二届“文化礼堂我的家·我们的村晚”,这天晚上就要在村里上演。

天还没黑,文化礼堂里已经被挤得满当当。只见舞台中央,立着3块超大屏幕,通上电,绚丽的色彩一下子点亮了整个会场。“现在村里办活动声光电一个都不少,可不像以往搭个台子就开唱。”淳安县文化礼堂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余爱兰介绍,演村晚、看村晚,把年味年俗融进村晚,成为这几年淳安村民们过年的新风尚。

传统与现代在舞台上交汇

18点30分,村晚正式开始。

王锦东和22位小伙伴第一个登场。电声乐“志比天高”前奏刚响,会场就“燃”了起来。

台上,小伙伴们弹着半人高的吉他,夺目的大屏衬着激扬的电音;台下,观众和着节奏纵情欢唱——文化礼堂,霎时变成百人大合唱现场。

看着台上活力四射的表演,才从城里返乡的余菁感叹:“以前总觉得农村孩子见的世面不如城里孩子多,现在看来咱们村里娃的表演一点也不差。”

各乡镇的节目轮番上场,现场气氛一阵热过一阵。最让观众开心的,还是淳安非遗传统文化传承项目——淳安竹马表演。

舞台上,大幕拉开,锣鼓“哐当”一响,台下陡然安静,观众的目光全被吸引到台上。稍作停顿后,红、黄、绿、白、黑五色竹马跃上舞台。“竹马闹新春喽!”11岁的小演员徐圣涵稚嫩的一声吼,台下顿时掌声一片。看着骑竹马的小演员们俏皮的动作,台下观众连连叫好。节目指导老师周庆辉感叹:“优秀的地方特色文化需要代代传承。以前想教孩子学竹马,根本凑不来人,多亏有了村晚,沉寂的传统表演才热度空前。”

自己的村晚自己办

不只是王锦东、周中云,整台村晚15个节目,导演、主持、演员、伴奏,都是各乡镇的村民挑大梁。难怪观众这样评价:“这是我们自己的村晚。”

为了支持自己村里的节目,每个村都组织了啦啦队。洋田村村民姜小塘悄悄说,他特意开了半个小时车赶过来。没找到座位,硬是过道里加了个小板凳。

热热闹闹的村晚,让村民们很感慨,“年味儿更浓了。”严家村文化员严宏新告诉记者:“自打村里办了村晚,就像块磁铁一样,把大家都吸过来了。爱表演的村民,年前老早就开始准备,村里文化队更是一有空就排练,大家都以上村晚为荣。”

余爱兰介绍:从春节前一直到元宵节,每个村都有特色活动。民俗表演、农家竞技、戏曲连唱、书画比赛、灯谜游园等,都不重样。今年春节期间,淳安县各乡镇的文艺演出、民俗节庆、文体娱乐等各类文化活动将达到1200多场,其中200多个村都有自己的村晚。

夜色渐浓,严家村文化礼堂的欢笑声又一阵阵地传来,听得出来,那欢笑声里透着浓浓的幸福。

河北武强

贴年画 庆团圆

本报记者 史自强

“色又艳,纸又白,年画打从武强来。”在河北衡水武强县过大年,家家户户都会扫去过去一年的尘秽,为新岁添上新装饰。

大门贴上威风凛凛的门神、窗户贴上喜上眉梢的窗花、墙壁贴上年年有余的年画,一座座农家小院被装扮得年味儿十足。

“一年到头,全家人聚在一块,图的就是喜庆团圆,家里不贴个年画,哪叫过年?”街关镇西关村的马习钦说,武强的年画特别好辨认,粉粉的荷花、胖乎乎的娃娃、憨憨的狮子……“咋看咋喜庆!”

马习钦潜心钻研创作年画40余年,说起年画的变迁信手拈来。他总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和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年画主题的需求变化不小,“年画描绘的其实就是乡亲们对生活的美好希望,早年我们创作的年画多以灶王爷、财神爷为主。如今,以吉祥寓意为主题的则占了上风,比如《文明和谐》等。”老马说。

变化的不只是主题,张贴方式也变了不少。“原来农村生活条件不好,年画就相当于另一层窗户纸。现在村里环境干净了,家家盖了新房,年画也走起了装饰品路线。”老马说,要说年画只能贴门上,那绝对是误解。年画的张贴方式尤其灵活,如今年画设计者们根据不同地域房屋特点,还有人们的爱好习俗,创作出了门画、窗画、灯画、中堂、条屏、炕围、壁纸等多种规格的年画,农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装点自己的小院。

作为传统民间艺术,武强年画一度面临发展困境。家家点染,户户丹青,武强县70多个村子,年画作坊星罗棋布,制作水平参差不齐,创造盲目跟风模仿。更令人担忧的是,愿意从事年画创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马习钦感受到了危机。他在武强年画博物馆里专门开辟制作坊,手把手带徒弟。古色古香的案台、油黄的灯光,为年轻人建起了一个“制造年味儿”的梦工厂。

辛艳君是马习钦得意的学生。她娴熟掌握了刻、印、绘技术,不仅在《十子抱福》《年年有余》等传统题材上游刃有余,而且创新出了《文明和谐》等现代题材作品。

如今,武强年画早已不是“一年一撕”的毛头纸。年画业与装裱业深度结合,年画成了可收藏的工艺品。电商渠道更是让武强年画如虎添翼,卖得更远。“我想成立文创公司,开拓年轻人市场,让这门古老技艺重焕活力,让传统文化带着年味儿飘进千家万户。”辛艳君说。

为让更多人了解武强年画,武强县运用高科技,把年画保存在光影之中。“快看,狮子可以动!”“这几条鱼‘活’了,在莲叶里游来游去。”在武强年画博物馆记忆展示厅的墙面上,游客只要往画前一站,年画就舞动起来。传统年画被赋予了新生命。

山西闻喜

蒸花馍 过大年

本报记者 乔 栋

过年蒸花馍,是闻喜农村家家户户最开心的事儿,也是各家的巧妇大显身手的好时机。

闻喜300多个村,村村都有巧妇。

张海云是凹底镇辛村有名的巧媳妇,你瞧那双巧手——拿起发酵得鼓鼓的白面团,把竹竿麻利地从中间穿过,捏搓成长条,用剪刀在边缘咔嚓咔嚓剪一圈,一条凤尾立刻活灵活现;十指翻飞,指甲盖1/10大小的面团被揉成“羽毛”,错落有致地粘好,转眼间,凤凰栩栩如生。

张海云和姐妹们正在赶制的是一个“双层龙凤糕”。说话间,张海云走进厨房,蒸笼一抬,热气升腾,她边擦拭着额头上的细汗,边大声跟姐妹们通报着,“花馍底子出笼咯。”只见20多厘米高的大白馍,有花纹,点红枣,面香混着枣香扑面而来。

花馍的“配饰”们躺在靠墙的几个箩筐里。巧妇们用尖尖的竹签把“花朵”和“绿叶”插满花馍底子,整个花馍霎时变成了郁郁葱葱、姹紫嫣红的山岗,一龙一凤静卧“山顶”,神情威武神气。

闻喜花馍有几百种,不同日子的馍讲究不同。张海云说,女儿出嫁做“面鱼”,老人过寿做寿桃。过年时全家聚在一起,图的是吉祥、团圆,就得做枣花馍、元宝馍,再让家里挣钱的吃上“钱包花馍”,上学的吃上“书包花馍”。

制作花馍是一个精细庞杂的“工程”,发面、凝水、捏形、蒸馍、染色……100多道工序里都凝结着巧工匠心。在闻喜,花馍技艺代代相传,历经上千年的发展,已经从主妇的巧手艺变成致富的新商机。

为了这个“双层龙凤糕”,张海云已经忙了好几天,“每到春节,要交的货太多,忙得顾不上吃饭。”车间一旁的黑板上,密密麻麻写满了订单。她2012年注册的花馍制作公司,如今年销售额已突破600万元。

新商机引回了更多的巧媳妇。同村的张瑞霞原本在外务工,收入不稳开销大,还照顾不了家。加入张海云的公司后,家里老小管得上,每月还能挣上3000元。日子安稳了,张瑞霞的创造力“爆棚”。她说,有一次客户订购“八仙过海”花馍,虽然从未做过,但她和姐妹们硬着头皮接了单,反复设计、试验,交货时,客户连连称赞。

花馍产业热起来,也带动了闻喜农业的发展。地处晋南小麦主产区,闻喜县小麦种植面积60多万亩,产量3亿来斤。“闻喜小麦色白又筋道,但好麦子没有好身价。2斤面粉也就能卖10块钱。花馍身价可不同,2斤面做成一个小老虎花馍,最少得卖100元。”县农委的同志介绍,来闻喜买花馍的人多了,旅游业也旺了。生产、加工、销售、旅游融为一体,小麦产业链立马“高大上”起来。如今,全县花馍合作社超过10家,产业人数超过3000人,年产值达到上千万元。

忙完公司的订单,张海云和姐妹们准备回去给自家做花馍了,“在外面打工上学的孩子要回来了,吃上咱亲手做的馍那才叫过年呢。”

链接

社火表演:庆祝春节的传统民间活动,节目包括高台、高跷、旱船、秧歌等,各地有不同的表演形式。

舞龙舞狮:从春节到元宵,全国南北各地皆会举办舞龙舞狮活动,表达希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愿。

打糍粑:流行于贵州、重庆、四川、江西、湖南等地区。糍粑以糯米、土豆为主料,蒸熟后,放在石舀里舂至绵软柔韧。逢年过节,当地老百姓家家户户打糍粑,款待客人,以表吉利。

逛庙会:集吃喝玩乐于一体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庙会上可品尝各地小吃,欣赏精彩节目,年味浓郁。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