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管窥:江南何以成为竹文化的归宿地

天工管窥:江南何以成为竹文化的归宿地

首页角色扮演百世文华录更新时间:2024-06-01

作者:施远

天工管窥,“天工”是说江南的工艺造物,因为江南工艺造物巧夺天工、闻名遐迩。“管窥”,管就是竹管子,管中窥豹,通过竹刻来引领大家进入江南工艺造物美的世界。

竹是中国人的精神图腾

中国是竹的故乡,也是竹类品种最多的国家。从远古时代开始,竹编、竹席等就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竹箭、竹弓是人们战斗中不可或缺的。汉代《说文解字》里面许多文字和竹子有关,包括生活用器、服饰、制度、文具、乐器、兵器、工具等,可以说是“罄竹难书”,这个成语正好也说明竹子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和普遍性。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它是君子的符号,是有气节之人的符号,也是虚心好学者的符号。千载而下,竹化身作中华民族理想人格的象征,它挺拔、坚韧、中空、有节、不凋,竹的自然特性与儒家正直、坚贞、谦慎的人格目标契合无间,“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由此成为“君子”的符号而百世流芳。

另外一方面,竹又以其淡泊脱俗之风度,与传统文化中“自然”、“无为”的价值取向和谐共振,与美学境界中“高逸”、“绝俗”的品格追求若合符节,成为高人、隐士的象征,成为道家淡泊物质、自由精神这一中心思想的物化符号。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道、释三家合一的。竹亦不仅是儒家个体品格和道家山林哲学的表征,甚而化作佛家悟透空色之理的禅机。

竹子,穿透了无垠的时间与空间,摇曳在中国人每一寸精神家园之上,成为我们共同体认的心印,可以在刹那间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成诗人和哲士。

竹刻反映江南工艺之美

竹是江南文化的象征,竹的潇洒、清幽,和江南文化的意境完全契合,是江南美的一种代表。中国竹文化的美学内核萌生、成长于黄河流域,竹子变成江南文化象征的是从宋代开始。江南文人对竹子的咏歌是最多的,诗篇文章是最多的。墨竹画更是从元代开始即成为江南文人画家的专擅。再加上江南工匠的巧技,使竹工艺品的工艺性能、艺术水平达到一个最高的状态。江南最终成为中国竹文化的归宿之地。

竹刻是中国竹文化的终极硕果,是此前整个竹文化所形成的优秀观念和优秀工艺传统的集合。竹刻艺术是中国雕刻艺术的集大成者,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技法的全面性与丰富程度;二是艺术的成熟性与高雅程度;三是艺人的多样性与精英程度;四是受众的广泛性与高端程度。

竹刻成熟于晚明,当时产生了两个流派:嘉定派和金陵派。此后江浙皖等地竹刻流派众多,留下大量作品传世。传统雕刻工艺中所有主要的手法均在竹刻艺术中达到极高水平。金石、书画等文人艺术的养分,也多方面为竹刻艺术所吸收。

竹刻之美特别能够全面反映江南工艺的审美特征,秀美、细润、润泽,文雅、精工之极。和人巧相对应的就是天趣、自然,江南审美同样也讲究平淡、天真,这个对自然的重视就体现在我们江南人的造物工艺的审美追求,善于通过人为的手段把材料的天然之美发掘出来、放大出来,这是江南工艺很重要的特点。竹刻之美可以说是全面反映了江南工艺的人文特点,文质相兼、天人相辉。

文化基因赋予竹刻美学品格

南北朝时期是人文觉醒的时代,竹工艺品也开始进入知识阶层的视野。宋人对竹工艺品独特的材质美有着充分的注意,特别是竹根那宛然天成的自然之韵,特别地得到文人的偏爱。明人尚奇,金玉虽贵,有时而餍,竹根木瘿,反耐久玩。于是,工艺美术品乃有了雅俗之分、清浊之别,竹刻成为工艺造物中的“清流”。

利用竹子作为工艺材料的地区和民族众多,但只有在中国,竹刻才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成了独具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品格,关键就是在我们的文化中一直以来用竹子来标识特定的精神品质,这个文化基因和审美基础是中国以外其他的地方所不具备的。

竹子是文人士大夫君子的象征,而竹刻的作者,人们也往往传诵他具有君子的操行、品德,竹刻艺术品的服务对象或者说它的受众主要也是文人士大夫,用来满足知识阶层的风雅生活所需。因此我们说,竹刻艺术的材料、作者、受众三位一体,在形上层面和形下层面完全统一,这在艺术史上是非常少见的特殊现象。

借一根小小的竹管,可窥见博大精深、灿烂丰富的江南工艺文化。竹文化是中国各种各样物质文化中间非常具有“中国性”的一个,我们更可以借助竹文化来亲近和了解江南文化乃至中国文化。

(作者为上海博物馆工艺研究部主任、研究馆员)

来源: 文汇报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