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小人物志0076:默默无闻的赵云后代——赵统赵广
本文作者为黄昏深处,主编为萨沙,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赵统赵广,是三国时代蜀国名将赵云的儿子。在《三国演义》小说中,他二人在第97回《讨魏国武侯再上表 破曹兵姜维诈献书》中登场,向正准备第二次北伐出师的诸葛亮,呈报了赵云病重去世的死讯……
不过,诸葛亮虽然跌足而哭,哀痛于赵云之死,却并未任命赵统赵广二人为将,在自己军中效力。而是当即让二人赶回成都,面见后主刘禅,并报上丧讯。而刘禅也追论赵云昔日之功勋,让他两人继任了父亲的爵位,并分别封为“虎贲中郎将”和“牙门将军”,让他们为赵云守坟戴孝。
其后,赵统赵广二人,就在罗贯中笔下完全绝迹。既没有他们军中为将,征战沙场的记录,也没有朝堂为官,政坛参议的事迹……似乎,作为大名鼎鼎的完美将军——常山赵子龙的两个儿子,他们俩完全是默默无闻。仅仅在一次简单的露脸过后,就从此下落不明……
是的,我们在阅读《三国演义》的时候,也不免会有此疑问。都说是“虎父无犬子”,作为名将的后代,虽不见得一定要青出于蓝、强宗胜祖,但至少也得继承他们父辈的遗志,混得像点样子才行……
别的不说,在演义小说的剧情上,同为“五虎上将”关羽张飞的儿子,关兴和张苞,人家就能混得是风生水起,拿起父亲们的武器“青龙偃月刀”和“丈八蛇矛”,在战场上斩将*敌、所向披靡、勇不可当,还被赞叹并称为“小关张”。
而赵云的儿子,却自从赵云去世以后,就完全泯然于世,让人不由得心生疑惑,为什么诸葛亮就不肯用他们二人为将?是因为蜀汉在军事方面人才济济,实在没有他俩的位置;还是因为他二人能力平庸,根本不堪大用?
其实,在抛开小说的情节渲染,和演义故事的剧情编造。在中国的整个古代史上,所谓“虎父无犬子”的记录,是并不太多见的。具体到三国时代的蜀汉阵营,第一代名将的后代人物们,按史书的记载,也并没有什么出色的人存在。
尤其是,关兴和张苞这一对少年猛将,完全就是罗贯中所杜撰出来的英雄形象。在《三国志》等史书的记录中,这二人都是年少早死,根本没有出战的记录。就更别提还能发扬父风,成为二代目名将中的代表了……
至于赵统和赵广呢?我想,我们还是应该根据史书上的记载,来好好分析一下他二人,搞清楚他们在历史上的真实人生轨迹,并给他们一个客观的评价。
首先,在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中,没有赵统赵广的独立传记。只是在赵云的传记末尾,简单地提及了他们二人:赵统袭爵永昌亭侯,官至蜀汉虎贲中郎督,加行领军;而赵广为牙门将军,后来随姜维前往沓中司。在司马氏派五路大军伐蜀时,不幸战死于沓中……
(《三国志-蜀书六-赵云传》:(云)子统嗣,官至虎贲中郎督,行领军。次子广,牙门将,随姜维沓中,临陈战死)
看得出,赵统和赵广作为赵云的儿子,其实在蜀汉都还是担任了一定的官职。至少从史料记载看,关羽的儿子关兴,虽然从小有才,被诸葛亮重用,担任侍中、中监军等职务。却在20多岁就英年早逝;而张飞的儿子张苞,更是早年夭折……这样看起来,赵统赵广的待遇,其实也并不比关羽张飞的儿子低。
(《三国志-蜀书六-关羽传》:(关羽)子兴嗣。兴字安国,少有令问,丞相诸葛亮深器异之。弱冠为侍中、中监军,数岁卒)
(《三国志-蜀书-张飞传》:“(张飞)长子苞,早夭)
那么,关于赵统和广所担任的官职,“虎贲中郎督”和“牙门将军”,具体又是什么样的职务呢?
这里我们先说赵统,按照史*载,他担任的这个“虎贲中郎督”,虽名字听起来挺威风,但实际上却不是什么正统的官职。基本上,这就是蜀汉帝国,在刘禅继位以后,所专门设立的官位,其具体的品阶和职务,已然不可考……
(《季汉官爵考三卷》记载:“后帝置虎贲中郎督以处赵统。按续志有虎贲中郎主虎贲宿卫,此加督者,盖兼督兵故”)
或许,我们可以大致由此推断,所谓的虎贲中郎督,就基本上是一个虚职,没有什么实际的权力。不过,纯粹从职级评定上来说,虎贲中郎督应该也不算低。毕竟赵统在担任这个职位的同时,还同时担任了“行领军”。
这个行领军,又是什么职务呢?《三国军制》中称,“行领军”可是三品官,官秩二千石。中领军出征时设立,权同中领军。中领军掌禁兵,主五校尉、中垒、武卫三营,可以开府,下设长史、司马……
由此看来,赵统在蜀汉军政圈子中,也不算是被亏待了。至少,他是荣誉称号和实际职位都有,再加上他是赵云的长子,理所应当也继承了赵云的爵位。他们赵家在蜀汉帝国的地位,怎么也不算低……
然而,为什么赵统又在史书上毫无表现呢?这个问题,一方面可能与他从事的具体职务有关,另一方面也和诸葛亮在掌控蜀汉大权的十几年时间里,所采取的用人制度和风格,所脱不了干系。
这里我们先要说到,赵统赵广的父亲赵云。翻开史料记载我们会发现,真实历史上的赵云,其实并没有小说中所写的那么神通广大,完美无瑕。基本上,赵云在刘备阵营中的定位,就是个近卫军的首领,平日里一般只负责保卫工作,鲜有机会能上战场,并独自率军*敌。
所以,子承父业的赵统,也是继任了父亲赵云的事业,承担起了蜀汉皇室的护卫责任。他的真实职务,应该是成都成禁卫军统领一类,平日里负责的是卫戍首都、巡逻皇宫等事务。在这样的位置上,要想做出什么的成绩来,自然是很难。
当然,诸葛亮的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就用人意愿上来说,他并不想重用刘备留下的“元老派”,以及这些元老派人物们,所留下的后人……
我们知道,诸葛亮的家族,虽然不是土生土长的荆州人士(祖籍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砖埠镇黄疃村一带)。但是他们这一支脉,自诸葛玄开始,已经在荆州一代有了相当的影响力。在刘备占据荆州以后,诸葛家族也基本上成为荆州本土士族的领袖,成为了蜀汉政坛上大名鼎鼎的“荆州派”。
所以,在诸葛亮的政治布局里,肯定是会优先考虑自己信得过的人。甚至是在蜀汉政坛的各个关键岗位上,都巴不得派上荆州派的人。以求能独掌整个蜀汉的朝政,并始终凌驾于益州本土的“西川派”和“东州派”头上。
至于刘备身边,原本最得信任和重用的“元老派”呢?据史料分析,他们和诸葛亮之间的关系,其实并不是特别好。而且他们在刘备入蜀以后老的老死的死,基本上处于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尴尬状况中。
尤其是,在关羽犯下大错丢失荆州以后,元老派原有的声望更是大受打击。几乎已经在蜀汉政坛上,很难上的了台面……
所以,诸葛亮在掌权之后,对于“元老派”的态度,大致是“拉拢” “打压”。一方面,他让关羽、张飞、糜竺、简雍这些人的后代,都入朝入仕封官拜爵,并享受较高的薪俸,以表彰他们的父辈们,以及之前数十年来的劳苦功勋。
另一方面,他又不让这些人掌握什么实权,只是作为一股在朝堂上的力量,支持自己的荆州派,一同压制政治上的对手——益州本土派。
至于赵统,在诸葛亮这样的用人策略安排之下,自然也只能是默默无闻,接受被闲置的事实。只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自己的事情罢了……
说完了赵统,我们再来说一下他的弟弟赵广。在史料的记载上,他的戏份要稍微多一点点。除了点明了他的职务为“牙门将军”之外,还记叙了他跟随姜维出征,并战死沓中的事迹。
这个“牙门将军”,又是个什么样的将军呢?
据史料分析,牙门将军是三国时期,刘备所创置的将军职位。虽然只是个杂号将军,地位不及那些正牌名头,但是其重要性却并不低。需要常伴主公左右,参赞军谋,并代为主公统领亲兵等……这一切就要求了当牙门将军的人,不仅要具备过人的勇武,还要有相当的军事谋略。
不少三国时代大名鼎鼎的人物,尤其是蜀汉的将领,一开始都在牙门将军这一职务上逗留过,如赵云、魏延、王平等。所以,我们可以大致推断,赵广在勇武和谋略方面,也是有一定的出色之处,所以才能在姜维领兵,主持蜀汉军事大计的时期,成为其麾下的牙门将。
然而,史书上也依然没有记载,赵广除了最后战死沓中的事迹之外,在战场上的任何表现。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恐怕唯一的解释就是,赵广其实在大部分的时间里,和哥哥赵统一样,都是被安置在某个闲职上。直到蜀汉后期,诸葛亮都去世很久了,他才为姜维所征召,前往军中效力,并担任了牙门将军的职务……
是的,我们大致可以推断,赵广在诸葛亮执政时期,可能也是类似于近卫统领,近卫队长一类的身份,表面上高官厚禄,实际上无权无势……等到诸葛亮去世以后,以往的用人体系被推翻,他的职业生涯才有了突破,得到了前往蜀汉军中效力的机会。
这时候的蜀汉帝国,已经是到了大厦将倾,即将分崩离析的暮冬时刻。姜维20多年时间里十次北伐、连续征战,早已将虚弱的蜀汉国力耗损过度。更不用说在人才方面,蜀汉也是逐渐凋零,优秀将领所剩无几。面对日益强大的曹魏帝国,几乎已经无法正面过招……
据史料记载,在蜀汉景耀五年(公元262年)十月,姜维发动了他主持下的第十一次,同时也是最后一次北伐。起兵再度攻魏,攻入洮阳境。魏征西将军邓艾率兵迎战,抓住姜维悬师远征,给养困难、难以持久的弱点。先全力抢占了有利地势,接着在洮阳以东的侯和(今卓尼东北)以逸待劳,大败蜀军。
挡不住邓艾反攻势头的姜维,只得节节败退,率兵撤到了沓中,也就是今天甘肃省舟曲县西北的地方。而作为牙门将军的赵广,应该也是在掩护姜维撤退的过程中,面对强大的魏军而不敌,不幸最终战死沙场……
写到这里,我们也算是理清了,赵统赵广兄弟在历史上的真实轨迹。应该说,相对于演义小说上,对他们二人似有若无的描述来说,正史上的赵统和赵广,其实多少还是有些戏份的。
不管是赵统担任“虎贲中郎督”,承担起禁卫军职责,卫戍都城并保护皇室的安全;还是赵广担任“牙门将军”,跟随姜维北伐出征,并在沓中殒命战场……他二人都算是尽忠职守,为保卫父辈们打下的蜀汉基业,而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不过,赵统赵广两人的能力,肯定也算不上出类拔萃。不然,诸葛亮肯定也会对他们另眼相看,不会因为自己在“用人派系”上的倾向,而将他们二人束之高阁(据史料记载,关兴、王平等人,虽分属元老派和益州派,但因为才能过人,也很受诸葛亮的器重)。
在他们二人过世以后,关于赵云这一脉的后裔,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从此在史料再无记载……
写到最后,我们再来分析一下,为什么罗贯中在撰写《三国演义》小说的时候,对关羽张飞两人的儿子大加渲染,甚至不惜大量虚构战场事迹,来成就这一对年轻的少年英雄。
而对于赵云的儿子,罗贯中却让他们完全隐形,连一点战绩都懒得编。甚至原本在史书上的一点记载,比如赵广跟随姜维北伐,在沓中战死沙场的事迹,都给一并掐掉了?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已经分析过,罗贯中打造关兴、张苞的英雄形象,最主要的目的是想弥补关羽和张飞去世以后的剧情缺憾。并在自己的笔下,继续保持书中关于“战场英雄”的剧情张力。
也是怀着同样的目的,罗贯中将马超的弟弟马岱,也打造成一幅战场猛将的形象。虽然其个性表现并不像关兴张苞那么鲜明,但也算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马超英年早逝以后,在蜀汉阵营中所缺憾的“西凉猛将形象”。
既然如此,那罗贯中为什么不能同时也打造一下,赵云的两个儿子。让他们继承父志,征战沙场,复刻赵云的形象?反而是在小说第110回中,将文鸯比作赵云,并留下一首盛赞其少年英雄的诗:
长坂当年独拒曹,
子龙从此显英豪。
乐嘉城内争锋处,
又见文鸯胆气高……
其实,我们现在看到的《三国演义》版本,基本都是经清代文学批评家毛纶和毛宗岗父子,所编撰过后的版本。在原版《罗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罗贯中的原文是将文鸯比作张飞:
昔日当阳喝断桥,
张飞从此显英豪。
乐嘉城内应无敌,
又见文鸯胆气高。
也就是说,罗贯中其实从一开始,就没想过让赵云的英雄形象被延续。他的本意,就是让赵云去世以后,其英豪故事也从此剧终。不像关羽、张飞、马超等人一样,还需要有“后来人”来继承。
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其实,我们只需要解析一下,《三国演义》中的剧情架构,以及赵云和关张等人的事迹差异,就能理解罗贯中的写作思路。
首先要肯定的是,关羽、张飞、赵云三人,都是老罗笔下的超级英雄,武力顶天而且战场表现惊人,几乎未逢败绩。可谓是全书前一半剧情中,在“勇”字方面,最令人崇拜,也最让人敬佩的人。
然而,到了蜀汉立国这个节点上,关羽张飞二人就相继撒手人寰,而且死法还非常地窝囊(一个战场失利被擒*,一个虐待下属被暗算)。如此一来,不免会给读者们,带来一种突如其来的失落感,随之而来的还有深深的惋惜,外加无尽的遗憾……
为了弥补这种失落和遗憾,也为了保持小说的剧情张力,更为了延续小说中的英雄形象和角色魅力。罗贯中就使出“借尸还魂”的手法,倾力塑造了“小关张”这一对年轻小将。让关兴和张苞二人骑上战马,并拿起父亲们的武器,再次活跃于战场之上。
至于马超,也是差不多的情况,虽然之前率西凉军起兵,在与曹操的战斗中所向披靡,还*得老曹割须弃袍、丢人现眼……但是在投效刘备之后,就几乎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战绩,而且还英年早逝,令人感到遗憾不已。
所以,老罗也需要将他的弟弟马岱,打造成“久经沙场、多负辛劳,冷静勇敢”的猛将形象。让他延续起马超的英雄气概,并继续支撑起“西凉军”这个团体,在蜀汉阵营中的表现。
那么关于赵云呢?他和关、张、马三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他的“圆满”。从白马少年的形象登场,几乎是单挑无敌、未逢败绩;而且还忠义乾坤、危难时刻数次救刘备和刘禅于险境……最终,作为一名戎马倥偬的将军,还能以六十多岁的高龄,善终于病床,可谓是功德圆满。
也就是说,赵云这个人物在罗贯中笔下,一生故事经历可谓“完美”,并没有什么遗憾可言,所以也没有“形象延续”的必要。再加上之后小说中的战场舞台,要逐步让位于姜维、王平、魏延等“后来人”。所以干脆就此放弃了赵云这个形象……
总之,老罗的剧情设定,就是决定让赵云在他去世以后,便彻底退场。不需要让他的儿子赵统和赵广,或者是其他某个人物,在书中再去扮演“延续英雄魅力”的角色。毕竟,江山代有才人出,英雄终有落幕时……有些人物既然已经再无遗憾可言,那么到了该隐退的时候,也就可以寿终正寝了……
关于赵统和赵广的故事,写到这里也差不多可以收尾了。尽管他二人在史料中的记载寥寥,在演义小说中更没有什么表现可言。但是由于披着“常山赵子龙”之子的光环,所以在现代的桌游和电玩等游戏类作品中,也往往都能看到他们二人的身影。
在著名桌游《三国*》中,赵统赵广是作为同一张武将牌出现,拥有“翊赞”和“龙渊”两项技能,强度很高;
在国产三国策略类游戏《三国群英传2》中,赵统和赵广也都有登场。而且二人的都是继承了小说原著中对赵云“白马少年将军”的形象描述,形象均为白面清秀的俊朗少年。在这款以人物头像“丑”而著称的游戏中,如此亮丽的形象设定倒是令人眼前一亮……
只不过,赵统和赵广在这款游戏中的属性数值,确实也不算高。武力都是70多点,智力也较低。就武将技和军师技来说,二人多少有些亮点和可取之处,在战场上能堪一用。但也基本上就是打酱油的角色而已……
客观来说,这样的能力设定,对于在正史记载和演义小说中,出场不多的赵统赵广二人而言,也算是比较符合的!
PS:关于赵云的后人,在赵统和赵广之后,就再也没有了史料记载。可以大致推断,他们赵家这一族,在蜀汉灭亡以后,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再没有什么表现,也没有出过什么有名的人物,。
曾有传言说,后来收拾五代十国乱世,并建立了北宋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其实就是赵云一族的后人。这种说法有没有可能呢?
其实,根据史料分析,赵云籍贯常山真定(今河北石家庄),早年跟随刘备入蜀,自然是将其宗族家小也都带到了益州,其家族,自然也是从此在西川安家,并繁衍生息了下来……就在前不久,四川省绵阳市的盐亭县,就确认过当地赵姓人的族谱,并肯定了他们为赵云一族的后代……
而赵匡胤呢?他的籍贯是幽州涿郡(和刘备张飞同乡)。在成名以后,他追认的祖先是西汉时期的京兆尹赵广汉,而且宋代官修的《会要》与《国史》等资料,都记载而且认可了这样的说法。
如果我们继续追宗溯祖的话,赵匡胤所在的涿郡赵氏,为战国时期赵国末代君主——赵幽缪王迁的后人。而赵云的先祖,如今比较认同的说法是,他是秦朝南越武王赵佗的后人(赵佗也是常山真定人)。看得出二人的先祖差别也很大。
所以说,赵云和赵匡胤这两个,相差几百年之久的人物之间,还真没有什么联系可言。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