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风展现着曹国当时的情景和诗歌风格,也记述着曹国社会的人情世故,亡国之兆的《蜉蝣》,展现曹国官场混乱的《候人》,赞扬诗或是警醒诗《鸤鸠》,思念往日荣光的《下泉》。
前三首或多或少的说明了曹国此时的危机:即将亡国,小人作祟和没有人才等,又有下泉的感慨与对周朝鼎盛时刻的纪念,鲜明的体现着曹国诗人对于现实的无可奈何和对周朝统治时国家平等的感慨。
《蜉蝣》亡国之悲,朝生暮死之念
蜉蝣者,朝生暮死之虫也。白羽纷纷,如饰华服,晨起而兴,落霞而止,长夜未央,尽皆伏地而亡矣。
以蜉蝣之比此时的曹国处境,形象的用蜉蝣的生死来比做曹国最后的振兴和必将失败的过程。
小国难寻求强之道也,有意振兴却晚之他国乎,步步惊心,步步失意,一步得失,不可有误,误则失其祖业,再无余地。
小国之将亡,真如蜉蝣之生死也,昙花一现,终化土灰。
《候人》留白之作,可待后人续说官场混乱,劳资不等同。辛苦做事者,其位低廉;口若悬河者,后居其上;君王之行,国之患也。不近忠劳之辈,周身尽为小人,何以知国事乎?
南山覆云,大祸当头,百姓之难,君王何解?诗人留白而候,看未来岁月,是升或沉,当由青史铭刻。国之兴亡,抱其希望而留白,亦为不愿而留白。
岁月无情义,多少兴亡事。今朝观旧事,不可再复折。此时功过史,未来亦不同。留白予后世,功过他人评。
《鸤鸠》赞扬之言,渴遇明日君子乎鸤鸠,布谷鸟也,赞其春耕有益,认可养子公正,君子之鸟也。
君子的品行受当时社会的认可,而君子般的人物,正是曹国所需要的人才。我的理解是诗人用鸤鸠比喻君子,是劝解曹国君王陪养君子般的人才,或是以君子为榜样,来一个千金买马的典故,即曹国重视君子般的人才,引导其他人才来曹国就业。
《下泉》怀念之作,久悲一梦见欢喜这份诗歌很写实,前三章的悲戚风景正是周朝礼乐崩坏之后的日常景象,群雄逐鹿中原,旧日主宰偏居一方,唯有少数凌弱的小国与之感同身受,遥想当年周朝鼎盛时刻,各诸侯国尽皆朝拜天下共主,那时的小国与大国并无太大区别,并不像如今的世道一般,各诸侯国并起,弱肉强食,争霸中原。比起怀念往日荣光,这诗歌所要表达的更多是诗人对故国破灭的无奈和悲痛。
长夜漫漫,无心睡眠,忧思徘徊,倦意袭来。
白日久思,夙夜不忘,暂寻过往,疗慰心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