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不同文体的发展:戏剧」(第三个十年)

现代文学「不同文体的发展:戏剧」(第三个十年)

首页角色扮演八仙外传更新时间:2024-04-30

编辑 | 考文学

排版 | 考文学

第三个十年

一、“广场戏剧”的三次高潮

(一)抗战初期:向“广场戏剧”倾斜

1.抗战戏剧

①三幕剧《保卫芦沟桥》揭开序幕。

②救亡演剧队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

③抗敌演剧队和抗敌宣传队救亡队改编,*领导,政治部第三厅组织。具强烈政治色彩的戏剧团体,大众化要求。

④演出形式

广场剧刘保罗《各界抗日除奸大游行》

街头剧《各界抗日除奸大游行》《庙会》(刘保罗)、《放下你的鞭子》(崔嵬等)、《三江好》(吕复等)、《八百壮士》(王震之、崔嵬)、《流寇队长》(王震之)

茶馆剧

游行剧《汉奸和十字舞》、《争取最后的胜利》、《大家一条心》

2.“话剧民族化”的尝试

游行剧、活报剧、谐剧(王永梭《赶汽车》)

广场戏剧对传统戏曲的这种“利用”,也推动了传统戏曲自身的改造。田汉新平剧《江汉渔歌》和《新儿女英雄传》

(二)敌后根据地:从秧歌剧到新歌剧

1.从中外名剧到“新秧歌剧”

《兄妹开荒》《夫妻识字》(马可)、《牛永贵挂彩》(周而复、苏一平)、《惯匪周子山》(水华、王大化、贺敬之、马可)、《一朵红花》(周戈)

2.“新歌剧”的创造实验

①《白毛女》

《白毛女》:是根据晋察冀边区的“白毛仙姑”的传说改编而成的,经鲁艺工作团集体讨论,由贺敬之、丁毅执笔的歌剧,是民间故事、革命内容和西洋歌剧形式的融合。它的主题是“旧社会把人变成 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主线是黄世仁逼债,副线是喜儿和大春的爱情故事。

②发展和影响

《赤叶河》(阮章竞)、《刘胡兰》(魏风等)

话剧民族化。《把眼光放远一点》(胡丹沸)、《反“翻把”斗争》(李之华)、《抓壮丁》(吴雪等)、《同志,你走错了路》(陈波儿等)、《战斗里成长》。

传统戏曲改革。《逼上梁山》(集体)、《血泪仇》(马健翎)

3.农村剧团

河北阜平高街村剧团《穷人乐》《不能靠天吃饭》

河北平山县柴庄剧团《选英雄》《围困堡垒》

山西忻县扬家坡剧团《刘成龙告状》

(三)40年代末:学潮中的广场活报剧

1.学生运动和活报剧

政治的、群众的、行动的艺术,充满浪漫主义、英雄主义气息的狂欢的艺术。

《控诉》1948清华剧艺社,抢救教育危机的呼声。

《大江流日夜》1948燕大燕剧社,声援东北流亡学生的怒吼。

《“社会贤达”》1947南京学生五一游行中对王云五的讽刺。

2.职业剧作家的创作

吴祖光《捉鬼传》、宋之的《群猴》、瞿白音《南下列车》、陈白尘《升官图》,也有广场戏剧的特点。

二、大后方、上海孤岛:“剧场戏剧”的再度兴起

话剧运动的战略重点转移。国统区中华剧艺社、中国艺术剧社、中央电影摄影场剧团、中国万岁剧团、中央青年剧社;上海孤岛上海剧艺社、中法剧社、中国银行剧社、上海职业剧团,中国旅行剧团;1944桂林“西南第一界戏剧展览会”。

(一)历史剧创作的繁荣

1.历史剧热潮

“30年代”后期,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曾出现过一个历史剧的热潮,有《赛金花》、《武则天》、《石达开的末路》、《金田村》等。

抗战初期阳翰笙《李秀成之死》、吴祖光《正气歌》

相持阶段研究历史与哲学的热潮,采用历史题材,借古喻今。政治功利性。

郭沫若《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南冠草》、阳翰笙《天国春秋》、欧阳予倩《忠王李秀成》《桃花扇》,上海的阿英(魏如晦)《海国英雄》《杨娥传》、于伶《大明英烈传》。

2.历史剧创作

①阳翰笙

《李秀成之死》《天国春秋》《草莽英雄》政治家的眼光和魄力,雄浑阔大的气势。

②欧阳予倩

《忠王李秀成》《桃花扇》关注于历史人物精神力量的开掘及对于读者观众的精神感化作用。将旧戏和电影手法融入话剧,表现力丰富。

③阿英(钱杏邨)

三大南明史剧:《碧血花》(《明末遗恨》《葛嫩娘》)、《海国英雄》(《郑成功》)、《杨娥传》

太平天国史剧《洪宣娇》

④他

杨村彬《清宫外史》(《光绪亲政记》和《光绪变政记》)。

姚克《清宫怨》注重心理剖析。

(二)正面描写知识分子的创作潮流

1.歌颂性潮流

知识分子题材剧本的特点:

该类题材的模式:

1)人物是正面人物,但不是完美的英雄,性格有一个发展过程;

2)以在歧路上的知识分子来反衬,尖锐地提出了知识分子的道路问题;

3)有浓郁的抗战背景;

4)偏重于人物心理的挖掘。

代表作品:于伶的《长夜行》;吴祖光的《少年游》;宋之的的《祖国在呼唤》、《雾重庆》;夏衍的《法西斯细菌》;陈白尘的《岁寒图》;袁俊(张俊祥)的《万世师表》;田汉的《秋声赋》;路翎的《云雀》等。

2.夏衍

1)《法西斯细菌》

知识分子面对时代挑战所经历的心理困扰和自我否定的痛苦过程。悲剧的英雄,理想不能实现的悲剧,时代、民族的悲剧,文明暂时无力战胜“愚蠢和野蛮“的悲剧。

五幕剧中十年的政治风云,人生舞台与戏剧舞台的大转移,史诗性追求。人物心理刻画的历史深度,艺术表现的简洁、含蓄、准确。

2)《芳草天涯》

试图对正面展开政治性主题的创作模式有所突破。知识分子个人感情生活中的困窘和无能,黑暗的现实世界投射到心灵深处的阴影。

其他:《一年间》《心防》《愁城记》《水乡吟》《离离草》

3.其他:

宋之的《祖国在召唤》《雾重庆》(《鞭》);陈白尘《岁寒图》;袁俊《万世师表》;

于伶《长夜行》;吴祖光《风雪夜归人》;田汉《秋声赋》《丽人行》;路翎《云雀》

(三)讽刺喜剧创作的发展

初期讽刺中夹杂愤激,喜剧内含着悲剧,后只剩下辛辣的嘲弄,出现纯粹的喜剧。

1.陈白尘

《魔窟》暴露沦陷区敌伪丑态。

《乱世男女》嘲弄由南京逃难的“都市的渣滓”。

《结婚进行曲》借妇女职业问题写国统区社会不合理现象。“悲喜剧”。

《后方小喜剧》讽刺官僚机构的腐朽性。

《升官图》纯粹的喜剧。手法夸张,人物、情节漫画化,抛弃了含蓄的美,追求痛快淋漓的戏剧效果。反映了特定的时代情绪。

2.其他:

老舍《残雾》《面子问题》《归去来兮》;

袁俊《小城故事》《边城故事》《山城故事》《美国总统号》

丁西林《三块钱国币》《妙峰山》

三、沦陷区:职业化、商业化的“剧场戏剧”的繁荣

沦陷区戏剧在“市场之手”的操纵下,自发地出现了“剧场戏剧”的畸形繁荣。同时,“剧场戏剧”也成为有追求的戏剧家们唯一的精神出路。

1.职业性剧团涌现

东北三大剧团、北平、上海

2.商业性演出

早期文明戏的影响,舞台演出成为戏剧的中心环节,也有商业化之负面后果。

3.创作出版热潮

上海世界书局《剧本丛刊》,上海正中书局“现代戏剧丛书”。

4.市民化倾向

《秋海棠》“第一出深入民间的话剧”(张爱玲)

①追逐热点题材

市民伦理观的贯穿,体现传统市民理想。 

反映宫廷政治为主的历史剧:姚克《清宫怨》、周贻白《天外天》

描写民间艺人悲欢离合:秦瘦鸥顾仲彝等《秋海棠》

抒写都市家庭生活:石华父(陈鳞瑞)《职业妇女》

暴露旧式大家庭罪恶:费穆《浮生六记》

侦探剧、神话剧:陈绵《天罗地网》(《干嘛?》)、顾仲彝《八仙外传》

②话剧与传统戏曲的联姻

题材、手法、表演,穿插戏曲以至同台演出。

③审美趣味

强调喜剧性,悲喜兼具、寓哭于笑。

5.杨绛“喜剧双璧”

《称心如意》寄人篱下的孤女,孽生于中西文化病态层面的虚伪自私。

《弄真成假》互相欺骗的成功的婚姻。展示“里弄文化”,庸俗而有生命力的小市民典型。“以雅入俗”,摆脱了简单的价值判断的智慧的观照。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