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科学|最常见的“气候迷思”大澄清

气候科学|最常见的“气候迷思”大澄清

首页角色扮演变异大陆冰雪传奇更新时间:2024-05-09

【编者按】

长期以来,围绕气候变化有着许多广为流传的迷思和错误信息,非营利科学教育组织Skeptical Science网站梳理了200多个最主要的反对气候变化的观点和“事实”,请全球科学家逐一进行了澄清和辩驳。回答所有内容的原始材料均来自经过同行评审刊发的科学研究论文。

这些不科学的观点在各个媒体广为流传,侵蚀着公众和媒体的对于气候变化的认识。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在此将其中最多提及的一些问题整理出来,以正视听。

1. 气候一直在变化,根本就没有全球变暖这回事

2. 全球变暖是由太阳活动引起

3. 全球变暖并不是坏事

4. 全球变暖这事在科学界就没有共识

5. 气候模型不可靠

6. 全球变暖是由自然周期导致的气候态转变,不是人类行为排放CO2引起的

7. 动物和植物都能适应全球变暖

8. 极端天气事件并不是全球变暖导致的

9. 最近都冷死了,谁说全球变暖?

10. 海平面上升幅度过于夸大

11. 历史上中世纪暖期的温度其实更高

12. 是厄尔尼诺引起的全球变暖

13. 火山爆发排放的二氧化碳比人类排放的还要多

当地时间2024年3月17日,巴西里约热内卢持续遭热浪袭击,气温逼近40摄氏度,人们在海滩上游玩。

1. 气候一直在变化,根本就没有全球变暖这回事

这个观点是最具有迷惑性和误导性的反对气候变化的观点,甚至国内外很多学者也无法区分古气候变化和现在的全球变化。

根据IPCC AR6报告,地球历史上确实发生过沧海桑田的气候变化,出现过多次冰期-间冰期的变化,与之相伴有全球冷暖的交替,并且在地球绝大多数历史中,全球温度远高于现在,甚至两极有冰雪的时间都非常有限。

然而,古气候变化与现代气候变化之间存在关键的区别在于:首先,古气候变化主要由自然因素驱动,而当前的全球变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引起。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对流层(我们生活的大气层)因二氧化碳增加而变暖,以及平流层相应冷却的现象。通过检测和归因研究等统计技术,也证实了除了人类释放的过量温室气体外,现代全球变暖趋势无法得到解释。

其次,古气候变化通常是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发生的,而现代气候变化的速度则快得多。例如,在古新世-始新世极暖期(约55.9百万年~55.7百万年之间,PETM)全球极其温暖,在这一时期,全球温度在3000至20000年间上升了4℃~7℃,CO₂浓度从约900ppm飙升到约2000ppm,增加速度达到每年升高约0.04~0.42ppm,每年大气中CO₂增加3亿吨-15亿吨碳。然而2010-2020年期间,全球CO₂的增加速度达到平均每年2.5ppm,化石燃料燃烧排放CO₂量达到300亿吨以上,均远超PETM时期。与过去100万年的气候变化相比,近期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速度是过去100万年最快速度的数百倍以上。

因此,虽然气候变化确实是一个自然现象,但我们不能忽视当前全球变暖的速度和强度,它们清楚地指示着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的深刻影响。

2. 全球变暖是由太阳活动引起

在近35年的全球变暖过程中,研究发现太阳实际上呈现了轻微的冷却趋势,与气候变化的方向完全相反。根据加拿大科学家史蒂文·厄尔(Steven Earle)在《地球气候简史》中所述,尽管太阳是地球上几乎所有能量的来源,对地球温度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但过去一个世纪的分析显示,太阳活动对全球温度上升的贡献相对较小。

有观点将全球变暖归咎于太阳活动,认为太阳亮度的长期增加趋势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的确,太阳亮度在每10亿年内会增加大约8%,但这种增长率换算到每世纪仅为0.0000008%,不足以引起任何可以察觉的变化。按照这种变化速度,1920年到2020年间太阳亮度的增加只能使地球表面温度增加约0.0000016℃,远远不能解释同期内实际观测到的1℃的温度上升。

太阳活动的11年周期,即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也被认为可能影响地球气候。太阳黑子数与太阳辐照度之间存在很好的正相关关系,即太阳黑子数多的时候,太阳辐照度较强,而太阳黑子数目少的时候,太阳辐照度较弱。但这种周期性变化对地球气候的影响非常有限。根据最近几十年的观测数据,特别是过去40年的卫星观测数据,高低太阳周期之间的数值差仅为约1瓦/平方米,占太阳平均辐照度的比例大约为0.07%。

据研究表明,二氧化碳加倍和太阳辐照度增加2%引起的气候效应类似,因此太阳周期变化0.1%所能引起的地表大气温度变化仅为0.1℃。由于海洋和陆地的体量巨大,气候系统的变化在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内都难以达到平衡。

而太阳活动的11年周期里,即使高低值之间会引起地表温度的变化(哪怕只有0.1℃),在气候系统还远未建立起平衡时,周期已经发生了变化,高值已经转化为低值,或者低值已经转化为高值,所以,太阳活动的11年周期并不能引起气候状态异常向某个方向持续发展形成长期趋势。

此外,研究发现自1979年以来,太阳活动对全球气温实际上产生了轻微的冷却效应。太阳活动、紫外线辐射的变化,以及银河宇宙射线(GCR)对云层形成的影响等间接效应,这些因素对全球表面温度的影响微乎其微,不足以解释过去几十年全球气温的显著上升。这表明,尽管太阳是地球能量的主要来源,但它不是近期全球变暖的主导因素。

3. 全球变暖并不是坏事

随着全球温度的上升,我们面临的后果将越来越严重。据2023年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2℃的全球升温将造成显著的负面影响,而达到4℃则可能引发灾难。

在达到2℃升温阈值之前,我们就已经能看到一系列负面迹象,包括数亿人面临水资源短缺、中纬度地区干旱加剧、珊瑚白化、沿海地区洪水和风暴损害加剧,以及由于极端天气事件引发的疾病和死亡率增加等。

一旦超过2℃的升温限制,这些已有的影响将进一步恶化,并将引发新的负面后果。当温度比19世纪末高出约3℃时,将出现大规模珊瑚死亡;如果温度升高超过4℃,可能全球将有超过40%的物种面临灭绝风险,人类将步入第六次大灭绝的边缘。此外,随着温度的持续上升,沿海洪水将影响更多人群,健康问题预计也会随之增加。

尽管一些人可能认为地球不会变暖那么多,或者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不会像科学证据所示那样糟糕,但我们所呈现的信息是基于当前最可靠的科学证据。如果我们不能迅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未来可能会非常严峻。

当地时间2023年10月18日,英国戴文,水下摄像机传回的图像揭示了珊瑚白化现象。

4. 全球变暖这事在科学界就没有共识

近年来,全球变暖及其成因在公众讨论中引起了广泛关注。一些声音质疑科学界是否就全球变暖达成了共识。为了解答这一疑问,一篇2016年发表的综述性研究,旨在彻底澄清这一问题。

该研究结果表明,90%至100%的专家一致认为人类是造成气候变化的主因。其中大多数研究发现,专业从事气候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中有97%的共识支持这一观点。更值得注意的是,调查对象在气候变化领域的专业知识越深,对人为因素导致的全球变暖的共识越强。

公众对科学共识的认知是影响人们对气候变化态度和政策支持的关键因素。这就是为什么反对采取行动减缓气候变化的团体通过误导信息传播,试图否认科学共识存在的主要原因。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成功地让公众低估了专家间的共识,形成了所谓的“共识差距”。美国的一项调查发现,只有16%的美国人意识到共识超过90%。

此前还有研究团队对超过12000篇同行评审的气候科学论文进行了调查,发现超过4000篇论文对全球变暖的原因表达了立场,其中97.1%认同人类行为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这一强大的科学共识揭示了一个事实:关于人类是导致全球变暖主要原因的观点,在科学界已达成广泛一致。面对公众对这一共识的普遍误解,传播正确信息,让公众了解到科学界的真实共识,对于促进公众支持并参与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中来至关重要。

5. 气候模型不可靠

关于气候模型,存在两个关键疑问:它们能否准确地重现过去以及预测未来。IPCC的模型结果清楚表明,自19世纪以来的地表温度变化,不考虑人为因素是无法解释近期的全球变暖的。目前还没有任何气候模型能够在不考虑二氧化碳导致的变暖效应下,解释过去一个世纪的气候变化。

尽管目前的气候模型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但它们已经成功地重现了历史气候变化,且对未来的预测也被观测数据所证实。

常见的误解,如“科学家连下周的天气都预测不准,怎能预测未来几年的气候”。这种观点忽略了天气与气候之间的本质区别:天气是短期且混沌的,而气候是长时间内天气状况的平均值。虽然不能准确预测一场风暴的具体路径,但可以预测整个区域的平均温度和降水量。所以,尽管预测未来气候存在各种困难,如太阳活动的不确定性和短期扰动(如厄尔尼诺或火山爆发)难以模拟,但驱动气候的主要因素已被广泛理解。

怀疑论者认为,在气候模型完全确定之前我们不应采取行动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然而,等待100%的确定性再采取行动是不负责任的。模型不需要在每个方面都完全精确,就能为我们提供准确的整体趋势及其主要影响——这一点我们已经实现。

气候的复杂性和非线性特征意味着总会存在细化和改进的过程。现在,我们已经掌握足够的知识可以采取行动。模型已经能够成功预测长期趋势,并正在发展预测更为短期变化的能力。面对这一事实,我们有责任采取行动,而不是等待绝对的确定性。

6.全球变暖是由自然周期导致的气候态转变,不是人类行为排放CO₂引起的

尽管一些人认为当前的全球变暖只是地球长期自然周期的一部分,但科学研究已经明确显示,这种观点并不符合观测到的全球变暖的特征。国际气候变化政府间专门委员会(IPCC)的多份评估报告总结了广泛的研究成果,指出引起全球变暖的唯一可能机制是地球能量不平衡,即我们的气候系统正在积累热量。化石燃料的燃烧是导致近年来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已有研究确定了两个驱动全球气候变化的因素:内部变率和外部强迫。内部变率指的是气候系统内部过程在不改变系统总热量的情况下进行热量转化。内部变率不会积累热量,它通过在气候系统内部移动热量来改变全球平均表面温度,但不会在任何持续时间内改变系统的总热量。

与之相对,外部强迫会导致能量不平衡,即地球要么积累热量,要么失去热量,这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为的。因为内部变率不改变气候系统的能量平衡,而长期变暖需要热量积累,因此全球变暖的原因只能是外部强迫的变化。

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增加是由人类活动而非自然过程引起的。例如,火山的二氧化碳排放与人为排放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另外,化石燃料中的二氧化碳具有其自身的“指纹”,这解释了为什么大气中碳-12与碳-13的比率随着更多人为二氧化碳的排放而增加。此外,实际观测到的对流层升温,平流层降温,也是温室气体增加的“指纹”。

这些“指纹”排除了太阳作为可能的全球变暖原因,因为增加的太阳能量会使整个大气层升温。另外,直接测量显示了温室效应的加剧,唯一符合观测证据的解释是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增加。

因此,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人为二氧化碳的增加,而不是自然周期。在1850年代之前,当人类对气候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时,自然周期是全球温度变化的主导驱动因素。但目前,由于自工业革命以来燃烧了大量化石燃料,全球平均表面温度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这不能仅通过自然周期来解释。自然周期仍然可以解释叠加在这一趋势上的波动,但不能解释持续增长的趋势本身。

7. 动物和植物都能适应

人类引发的气候变化速度远超过动植物的适应速度,导致当前的生物灭绝率是地质时间尺度上平均灭绝率的100到1000倍。这种现象预示着我们可能正走向一次大规模灭绝事件。

地球历史上的五次大规模灭绝事件及多数较小的灭绝事件,主要由快速的气候变化所触发。当气候变化速度太快,超出了物种的适应能力时,灭绝事件就难以避免。

尽管恐龙等生物曾在CO₂浓度远高于今天的环境中繁荣生存,一些人因此错误地认为动植物能适应当前的CO₂浓度或温度变化。然而,问题不在于CO₂浓度的水平,而是CO₂和气候变化过于突然,生命体无法快速适应。人为引起的气候变化与过去自然发生的缓慢气候变化大相径庭,前者的变化速度远远超出了动植物的适应能力。

自农业发展以来,人类活动已经大规模地改变了地球,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巨大损害。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这一转变进一步加速。目前,生物灭绝率已达到地质时期灭绝率的100到1000倍,我们正处在第六次大规模灭绝的边缘。尽管这一现实可能让人感到沮丧,但我们仍有希望逆转人为气候变化的最坏影响。

8. 极端天气并不是全球变暖导致的

随着全球气温的不断上升,飓风更加猛烈、降雨更加剧烈、洪水更加频繁,以及野火和热浪加剧。已有众多研究将极端天气事件频率的增加归因于人为气候变化。

尽管难以将单个天气事件直接归因于全球变暖,但气候变化无疑增加了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IPCC关于极端事件和灾难风险管理的特别报告(SREX)讨论了人为气候变化与各种极端天气事件之间的关系。报告指出,人为影响很可能导致了全球范围内极端日最低和最高温度的升温,并可能造成全球范围内极端降水的加剧。

当地时间2024年3月15日,印尼中爪哇省,暴雨引发洪水,人们在水中行走。

9. 最近都冷死了,是谁说全球变暖?

近年来,一些地区出现了破纪录的降雪量,有人据此质疑全球变暖的存在。然而,这种观点忽略了全球变暖与极端降水之间的联系。

随着气候变暖,海洋的蒸发增加,导致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20世纪全球大气水汽增加了约5%,其中大部分增加发生在1970年以后。这些额外的水汽预期会产生更多的降水,包括更多的极端降水事件。全球范围内的分析也发现,自1950年以来,极端降水日的频率普遍上升。

降雪可以在温度范围为-10℃到0℃时发生。全球变暖使得较暖、较南的地区出现暴雪条件的可能性减小。然而,在较北、较冷的地区,温度常常过低,反而不利于大雪的形成,因此变暖可能带来更适宜的降雪条件。

因此,声称破纪录的降雪量与全球变暖不符,反映了对全球变暖与极端降水联系的误解。

10.海平面上升幅度过于夸大

已有研究通过沉积芯样、潮汐计和卫星测量等多种方法对海平面进行的测量显示了高度一致的结果——在过去的一个世纪内,海平面上升的速度不断加快。

气候辩论中常见的一种错误是基于局部数据得出结论,而忽视了整体情况。关于海平面上升速度放缓的说法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全球平均海平面通常由潮汐计测量得出,测量海面相对于沿岸基准点的高度。这个问题在于陆地高度并非总是恒定的,可能会受构造运动和冰川均衡调整的影响。为了构建全球海平面历史记录,潮汐记录是从远离板块边界、受同位素回弹影响较小的地点取得的。

研究发现,在沉积记录的早期部分,海平面上升接近于零。随后观察到19世纪和20世纪初海平面上升加速。从1880年到20世纪初,海平面以每年约1毫米的速度上升。在20世纪大部分时间,海平面以每年约2毫米的速度上升。在20世纪后期,它达到了每年3毫米。因此,对历史记录的更广泛视角揭示了海平面不仅在上升,而且自19世纪末以来,海平面上升的速度还在持续加快。

11.历史上中世纪暖期的温度其实更高

中世纪暖期(公元10至15世纪)在特定地区呈现出异常温暖的气候特征,例如,冰海消退使维京人得以殖民格陵兰,而北美地区则遭遇了持久干旱。但是,对于中世纪暖期的全球平均温度是否超过当前的温度,必须基于全球性的视角进行考量。

有研究通过分析过去1500年的全球温度变化图,包括1000多个来自两个半球的树轮、冰芯、珊瑚、沉积物等多种数据,发现中世纪暖期的温暖条件主要局限于北大西洋、南格陵兰、欧亚北极和北美的部分地区。

这些地区的温度看似比1961至1990年的基线温度更高,有的地区温度甚至与当代相当。然而,如中亚、北美和热带太平洋等地区在该时期相较于1961至1990年的平均水平则明显更冷。

因此,将中世纪暖期描述为比今天更温暖的观点,是基于对几个异常温暖地区的狭隘关注。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中世纪暖期是一种局部现象,其他地区实际上经历了明显的降温。实际上,全球范围内,中世纪时期的温度低于今天。

12.是厄尔尼诺引起的全球变暖

虽然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短期内与全球气温紧密相关,但它并不能解释过去数十年的持续升温趋势。

有研究表明,ENSO等内部变异对长期趋势的影响相对较小,而长期海面温度趋势主要受地球能量不平衡的驱动。

所有的数据分析、物理观察和基本算术都表明,ENSO无法解释过去几十年的长期升温趋势。能量不平衡是导致长期趋势的根本原因,而ENSO作为内部现象,涉及大气与海洋间的热量交换,无法解释全球海洋热量的整体上升。

当地时间2024年1月26日,哥伦比亚波哥大,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高温引发了森林大火,火灾产生的烟雾遮天蔽日,当地面临严重的空气污染。

13.“火山排放的二氧化碳比人类排放的还要多”

火山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约为0.3亿吨,相较于全球每年温室气体排放量540亿吨,仅占其约0.05%。

火山在陆地和水下均有二氧化碳排放。水下火山的年排放量在66至97万吨,但这被新形成的海底熔岩中的碳汇所平衡,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极小。陆地火山(即地表上的火山)的排放对大气中二氧化碳水平的影响更大,其年排放量约为242万吨。相比之下,人类当前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远远超过了火山的排放。

自1960年起,即便是皮纳图博、埃尔奇琼和阿贡等强烈的火山喷发事件,也几乎未对大气中二氧化碳水平造成显著影响。实际上,火山喷发后二氧化碳的变化率甚至略有下降,这可能与火山喷发产生的气溶胶具有冷却效应有关。

以1991年皮纳图博火山喷发为例,其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为4200万吨,而同年人类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230亿吨。这表明,即使是过去半个世纪中最大规模的火山喷发事件,其二氧化碳排放量也仅占当年人类排放总量的0.2%。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