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说元宵:古人是怎么过元宵节的?你又是怎么过元宵节呢

诗说元宵:古人是怎么过元宵节的?你又是怎么过元宵节呢

首页角色扮演不夜神都更新时间:2024-07-29

火树银花月团圆,良辰又到元宵节。正月十五闹元宵,一个喜庆的日子。皓月当空,彩灯高悬,结伴赏月,燃放烟花,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全家团聚,其乐融融。元宵节始于西汉,繁盛于唐宋,发展于明清。历代文人墨客吟诗作赋颂之,充满诗情画意和浪漫色彩。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于诗词古画中游走,感受诗情画意的元宵,颇有兴味。我特意收集了一些元宵节诗词,带你回味不同时代的元宵佳节。

元宵,是元宵节必吃的美食,也是重要习俗。清代浙派著名代表诗人符曾所著的一首词《上元竹枝词》,符曾,乾隆十二年(1747)举博学鸿词,值父忧未试。后以大理卿汪泷荐,累官至户部郎中。其京寓陈设雅洁,"书签、画卷、茗碗、香炉列置左右,几案无纤尘,四时常供名花数盎",而常身无分文。符曾诗脱手清便,气韵尤高,《上元竹枝词》同样名不虚传。

香甜的桂花馅料里裹着核桃仁,用井水来淘洗像珍珠一样的江米,听说马思远家的滴粉汤圆做得好,趁着试灯的光亮在风里卖元宵。写出来元宵节元宵节的滑甜可口,和元宵节卖元宵的热闹场景。

猜灯谜是元宵节重要的一项娱乐活动。五光十色的彩灯,逗趣启智的谜面,耐人寻味,发人深思。清代的这首猜灯谜诗画,是最典型的佳作。“弹壁灯贴三面题,摩肩搭背来猜谜。本似前朝射覆事,文思机敏方解疑。”这样有意思的活动,你不想来大显身手吗?

《武林旧事》等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富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戏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好谜者更组织有谜社。谜社在清代亦极为流行。如光绪年间有竹西后社、射虎社,萍社等灯谜组织;其间谜手云集,每以茶馆酒肆,或在自家私宅作为灯谜活动场所。或研究探讨;或张灯悬谜,招引猜射,娱乐民众。谜灯有四面,三面贴题签,一面贴壁,此灯又名弹壁灯。猜中者揭签,获小礼品留念。

元宵之夜请紫姑。清代的这首诗最典型:元宵之夜请紫姑,保佑吉祥赐安福。终归女儿同情意,焉辨荒唐事有无。刘向《异苑》载:紫姑本人家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故世人作其形迎之,祝云:子胥不在,云是其婿,曹夫人已行,云是其大妇,小姑可出|。于猪栏边或厕边迎之,捉之觉重,是神来也。”后来成为传说:唐代寿阳刺史李景,纳何媚为妾;为大妇曹氏所嫉。正月十五日夜,*何于厕中。天帝悯之,命何为厕神。

走百病,又称'游百病''散百病'等,是明清以来北方的元宵节传统民俗文化。有的在正月十五日,但多在正月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午夜,始归。德州妇女登上南城门,走到大寺阁,俗谚:"爬爬城,不腰疼。"比如黄县(今龙口市妇女走百病必须过西关的月牙桥。莒县农村男女老少这天都要到野外走一走,谓之"走老貌",据说每年走一次可以青春常在,永不衰老。清代的这首最出名: 《走百病摸门钉》:元宵雪衬一灯红,走百病后摸门钉。但愿来年生贵子,不枉今番寒夜行。

元宵节观灯,是自古以来重要的春节习俗之一。在明朝元宵数夜,宫内燃放爆仗,宫外百姓游乐观诸色灯品,一派祥和……明代过元宵节,灯节最长,从正月初八开始一直到正月十六。

《古蟾宫·元宵》【明代】王磐:听元宵,往岁喧哗,歌也千家,舞也千家。听元宵,今岁嗟呀,愁也千家,怨也千家。那里有闹红尘香车宝马?祗不过送黄昏古木寒鸦。诗也消乏,酒也消乏,冷落了春风,憔悴了梅花。

正月十五闹元宵。明代唐寅的这首《元宵》,写出了古代元宵节习俗的重要性: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正月十五,这样的夜,如果只有灿烂的灯,缺少皎洁的月,无以尽兴,这样的夜,如果只有皎洁的月,没有灿烂的灯,无以为春。春天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人间,美人如花似玉,彩灯带着欢欣的笑意燃烧月下,月亮如水似银。满街珠宝翡翠闪耀,那是春游的村女,歌声嘹亮,笙管悠扬,那是小伙在赛社神。如果不尽兴游玩,开怀大笑,怎么对得起这样的吉日良辰?

明代走百病上城头:姐妹元宵结伴游,金吾不禁登城头。走出深闺祛百病,胜到岳阳万丈楼。描写当时成明朝都妇女在元宵夜遍游城墙为乐事。

“走百病”从明朝开始有,当时仅限于妇女,以前过年对妇女的戒律很多,从腊月开始,妇女们就受到许多束缚,操持家务,养儿育女,身体劳累,容易生病。于是每年正月十五十六,便以驱除病邪为由出门四处游走,天长日久,形成了“走百病”的习俗。走一走,百病无。

元宵节,又称上元、元夕或灯节,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上元的灯,也随皓月亮了千年。元夕观灯,是自古以来重要的春节习俗之一。元宵数夜,宫内燃放爆仗、货郎担担、搬演杂剧、架设鳌山、呈进杂技等,宫外百姓游乐观诸色灯品,一派祥和……明宪宗元宵行乐图》:明代元宵有哪些乐事?明宪宗元宵行乐图,此画卷出自明代宫廷画师之手,又名《宪宗行乐图》。署成化二十一年(1485)仲冬吉日,现藏于国家博物馆。

图中身着便服的明宪宗坐在殿前围帐中,侍臣们立于两旁,殿上悬有彩灯,一派繁华。

各种表演、杂技

宪宗元宵行乐图画面中,从早至晚的各种节目,场面均有宪宗在场,其中演出、杂技、魔术、烟花爆竹及整山灯市等场面恢宏。

宗元宵行乐图画面中,皇室在观看表演。

宪宗元宵行乐图画面中庆元宵表演场面。 宪宗元宵行乐图画面中庆元宵表演场面。

宪宗元宵行乐图画面中,还有在宫内设街市,模仿民间习俗放爆竹、闹花灯、看杂技的情景。

这张巨幅画卷描绘了朱见深正月十五在皇宫里庆赏元宵节游玩的各种情景。画面中,从早至晚的各种节目,场面均有宪宗在场,其中演出、杂技、魔术、烟花爆竹及整山灯市等场面恢宏。画中,还有在宫内设街市,模仿民间习俗放爆竹、闹花灯、看杂的情景。图中身着便服的朱见深坐在殿前围帐中,侍臣们立于两旁,殿上悬有彩灯,一派繁华。再配上南宋辛弃疾 的《青玉案.元夕 》,真是把元宵节描绘的惟妙一绝,实属可贵。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 .《青玉案.元夕 》

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她却在,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在宋代,女子是不能随便出门的,元宵节是古代女子约会的好时间。宋代诗人朱淑真的《生查子》写出了对元宵节约会的渴望和无耐。这首元夜恋旧的《生查子·元夕》其实是朱淑真所作,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欧阳修所作,其实是当时怕坏了女子的风气,才将作者改为了欧阳修的。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去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花市灯光像白天一样雪亮。月儿升起在柳树梢头,他约我黄昏以后同叙衷肠。今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月光与灯光同去年一样。再也看不到去年的情人,泪珠儿不觉湿透衣裳。北宋时从十四到十六三天,开宵禁,游灯街花市,通宵歌舞,盛况空前,也是年轻人蜜约幽会,谈情说爱的好机会。大街上热闹非凡,夜晚的花灯通明,仿佛白昼般明亮。"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女主人公追忆与情郎月下约定的甜蜜情景,情人间互诉衷情的温馨幸福溢于纸上。从如昼灯市到月上柳梢,光线从明变暗,两人约定的时间又是"黄昏"这一落日西斜、素来惹人愁思的时刻,皆暗示女主人公的情感故事会朝着悲剧发展。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一年过去,眼前的景象与去年没有两样,圆月仍然高挂夜空,花灯仍然明亮如昼,但是去年甜蜜幸福的时光已然不再,女主人公心里只有无限相思之苦。之所以伤感,是因为"不见去年人",往日的山盟海誓早已被恋人抛诸脑后,如今物是人非,不禁悲上心头。令人肝肠寸断的相思化作行行清泪、浸湿衣衫。"泪满春衫袖"一句是点题句,将女主人公的情绪完全宣泄出来,饱含辛酸蕴藏无奈,更有无边无际的苦痛。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的良宵佳节,也叫“元夕”。宋代的元宵节最富特色。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描绘的正是宋代元宵节观灯盛况。宋朝每至元夕佳节,皇城中就会预先在宣德门广场上搭建起巨型灯山,入夜后整座灯山被点亮,广场上有如白昼。此时皇上驾临城门和城中百姓一齐观看各式花灯和表演。

朱淑真《元夜》特别有名: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新欢入手愁忙里,旧事惊心忆梦中。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赏灯那得工夫醉,未必明年此会同。

《偈》(宋 释鼎需)人间正月十五日,西来祖意若为陈。楼台上下火照火,车马往来人看人。

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寂寞山城老也。击鼓吹箫,乍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杭州城的元宵夜,明月好似霜,照得人好似一幅画。帐底吹笙,燃香的香气好似麝香,更无一点尘土随着马而去。寂寞的密州城里人们都老了,人们沿街击鼓吹箫而行,最后却转到农桑社祭祀土地神。灯火清冷稀少霜露降下,阴暗昏沉的乌云笼罩着大地,要下雪了。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宋 姜夔):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回望唐朝,那时的元宵节也叫“上元节”,人们赏灯夜游,欢歌载舞,浪漫相约……灯是元宵节最重要的节日物品和文化符号,围绕“灯”开展的盛况空前的元宵节活动,无论男女老少,无论贵贱贫富,都被它吸引,就连皇帝也不例外。唐代的诗人韦蟾《上元三首》,是写元宵节的诗里面写得最长的一首。
新正圆月夜,尤重看灯时。累塔嫌沙细,成文讶笔迟。
归牛疑燧落,过雁误书迟。生惜兰膏烬,远为隔岁期。
举烛光才起,挥毫势竞分。点时惊坠石,挑处接崩云。
辞异秦丞相,铭非窦冠军。唯愁残焰落,逢玉亦俱焚。
多宝神光动,生金瑞色浮。照人低入郭,伴月夜当楼。
熏穴应无取,焚林固有求。夜阑陪玉帐,不见九枝留。

《正月十五夜》(唐 苏味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写的是咏神都洛阳城元宵夜“端门灯火”的盛况。明灯错落,园林深处映射出璀璨的光芒,犹如娇艳的花朵一般;由于四处都可通行,所以通往皇城的铁锁也打开了。人潮汹涌,马蹄下尘土飞扬;月光洒遍每个角落,人们在何处都能看到明月当头。月光灯影下的歌妓们花枝招展、浓妆艳抹,一面走,一面高唱《梅花落》。京城取消了夜禁,计时的玉漏你也不要着忙,莫让这一年只有一次的元宵之夜匆匆过去。

《十五夜观灯》(唐 卢照邻):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元宵节的热闹繁华更是盛况空前,人们不但在节日之夜观灯赏月,而且尽情歌舞游戏。更为浪漫的是,青年男女往往在这个欢乐祥和的日子里较为自由地相互表达爱慕之意。

唐代 《放灯》:火树银花不夜天,游人元宵多留连。灯山星桥笙歌满,金吾放禁任狂欢。

放灯,是一种中国传统节日风俗。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称元宵。放灯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上元夜六首·其一》【唐代】崔液: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玉漏和银壶你们暂且停下不要催了,宫禁的城门和上面的金锁直到天亮也开着。谁家看到明月还能坐着什么都不做呢?哪里的人听说有花灯会不过来看?京城元宵夜,人声鼎沸、车如流水马如龙,灯火闪烁,繁华似锦,盛景迷人,给人以无限回味的余地,言有尽而意无穷。

元宵节起源于西汉,流行于唐朝,繁盛于宋朝,明清特别重视,古人过元宵节,富有诗情画意。您对古人过元宵节有什么感想呢?欢迎留言讨论,元宵节到了,你怎么过元宵节呢?把真诚的米,磨成祝福的面,掺上甜蜜的糖,包上吉祥的仁,合成幸福的团,放进如意的汤,煮成美满的霄,送给开心的你。让甜蜜包围你,吉祥呵护你,美满温暖你,团圆拥抱你。祝元宵节快乐!

真情,真心,真意;欣赏,被爱,去爱,这便是文字的含义。您的互动就是对我更大的支持,关注博雅慧心,学习更多传统文化知识,以文载道,文以化人,提高认知,滋养心灵,一起成长。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