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球日 | 如何变身成“超级英雄”,让荒漠不再蔓延?

世界地球日 | 如何变身成“超级英雄”,让荒漠不再蔓延?

首页角色扮演超级地球英雄更新时间:2024-04-21

从太空俯瞰地球,有流光溢彩的城市,有郁郁葱葱的森林,有蓝色的江河湖海...

但也有一处景象,黄是它的标志色,它的边界永远不固定,那里就是荒漠。

荒漠。

荒漠,通常指的是由于降水稀少或者蒸发量大而引起的气候干燥、植被贫乏、环境荒凉的地区。简单来说,荒漠是一种很正常的自然现象。

当这种自然现象发生异常时,说明荒漠“生病”了,荒漠化形成了,这也被称为“地球癌症”。荒漠化在全球范围内呈扩大的加剧的趋势,威胁着全球三分之二国家和地区、五分之一人口的生存和发展。而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受影响人口最多、风沙危害最重的国家之一。

这些数据最直接的感受是,你在这个春天“吃土”了很多次。这一刻,我们意识到荒漠化离我们非常近,防治荒漠化是修复生态的有效途径之一。

作为平凡的普通人,如何参与这种伟大的使命呢?如何变身成“超级英雄”,让荒漠不再蔓延呢?

SEE基金会荒漠化防治项目的首批驻点志愿者。

前不久,有6位年轻人在短短的8天时间内,组成了一支荒漠化防治的“复仇者联盟”,在经历了断电、断水的夜晚,体会了艳阳高照穿短袖、极端寒冷4件套的季节变化,亲眼看到了半夜沙尘暴弥漫的景象,第一次尝到沙子的味道,见到了4月沙漠飘雪的景象后,明确了自己的小目标——努力虽微小,但对防沙治沙有一点点的贡献就够了。

他们来自祖国天南地北,作为SEE基金会荒漠化防治项目的首批驻点志愿者,成为了在阿拉善SEE乌兰布和生态教育示范基地种梭梭的那群人。

阿拉善SEE乌兰布和生态教育示范基地位于黄河西岸,紧邻乌兰布和沙漠东缘,距离黄河边最近处不足1公里。功能定位于重度沙化区治理研究、生态监测评估和自然教育。搭建起一个具有友好连接性、共享性,面向政府、社会公众、企业、科研单位等不同对象的共享、共建平台,是由社会组织主导,吸引广泛社会力量参与荒漠化防治、保护母亲河的重要行动。

以为第一天就可以种上树,但并没有

下了火车,来自内蒙古大学的李悦鑫就一直在想着种梭梭是种怎样的场景。在广阔的荒漠拿着铁锹、吃力地挖坑,一株株梭梭幼苗被陆续种下...这8天到底能种多少棵梭梭,成了他在前往沙漠时思考的问题。

同行的人迫不及待地想要种树,但第一天做的事情却让所有志愿者都大吃一惊——盘点库房、安装太阳能照明设施。除了种梭梭等沙生植物外,外出采购、修理太阳能板、设备监测维护都是这里工作人员的日常。还有一项特别重要的技能——做饭,毕竟需要喂饱十几张嘴巴,才有力气。因此,“一专多能”也成了此行人员需要学习的功课。

志愿者整理库房。

这些看似普通且琐碎的工作,却是基地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完善的后勤保障,种树的过程就很难如期推进。每年事宜在阿拉善种植的季节为3-5月,若错过了合适的种植季节,就要等下一年了。

SEE基金会一亿棵梭梭项目工作人朱德军给大家介绍项目时讲到,从2014年种下第一棵梭梭以来,这背后有太多令人感动的事情。一个大通铺晚上挤满了十来个人睡觉,目的只为了第二天早上驱车至牧民家,让他抓紧在春天种下梭梭....

在听到这些细节时,李悦鑫有了更深的感触:“许许多多重复的、细碎的事情,恰恰是大众所看到的宏大事物的坚实基础。”

志愿者安装太阳能照明设施。

初步统计,在过去的三千个日日夜夜中,500多户牧民们在公众和SEE基金会的支持下,已经种下了8000多万棵梭梭。

埋柱子、刷油漆:看似简单却很难

志愿者阿希塔是一名土生土长的阿拉善人,但在来到基地的第三天,却化身电动三轮车司机,载着其他“盟友”向基地深处驶去。

原来,他们要在道路两侧埋下50多根安全警示柱,还要给已经掉色的警示柱涂上鲜艳的油漆,防止驾驶员因视线不佳发生意外掉下路基。

志愿者们填埋安全警示柱。

让他们没想到的是,看似很简单的事情在这里却很难。因为在沙子里挖坑,挖的速度可能赶不上沙子回填的速度,而在用石子铺成的路基上挖坑是更难的事情。

只能先慢慢“刮”掉大概20厘米的石子路基,然后把铁锹插进去,趁沙子回填之前赶紧把警示柱埋下去。

志愿者在进行刷漆。

种树你不知道的那些事

在沙漠的边缘种树,需要做沙障。这个是用于削弱贴地层风速,控制流沙,避免植物被黄沙掩埋。

在“一亿棵梭梭”项目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大家学起了如何制作“聚乳酸酯尼龙沙障”,首先将一段尼龙套在口径约10厘米的塑料管上,将细沙灌入塑料管,再推入尼龙,最终形成火腿状,一直重复这一工作,直到在植树的区域编织成网格,形成沙障效果。

制作了6个小时沙障后,李士博已经很难抬起他的胳膊,高呼:“谁能帮我把水拧开,我现在虎口超酸。”

志愿者们在沙障内给植物浇水。

沙障做完,终于到了志愿者们期待已久的种树环节。大家有序分工合作,有人负责开三轮车运土,有人负责挖坑,有人负责撒肥料、栽树苗、回填、浇水、铺滴灌.....

过了不久,138棵植物终于被种下,首批志愿者林大功告成。大家将其命名为“一活林”,即“第一批志愿者种活的林”。

这一天的工作量到底有多大呢?晚上被志愿者们吃掉的二十多个大包子便是最好的证明。

首批志愿者林“一活林”。

在今后的日子里,这片小小的沙障如同沙漠微型防护带,防风固沙,守护着“一活林”在沙漠戈壁里茁壮生长,让这片象征生命力的绿色不断蔓延。

我们为什么关心荒漠化?

在这里的8天,志愿者们从治理荒漠化最重要的因素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讨论着为什么来这里,讨论所作的事情到底有没有意义。大家约聊越兴奋,有志愿者笑着说:“我们是在没电的情况下‘精神取暖’。”

“一亿棵梭梭”项目工作人员向志愿者讲解项目情况。

当大家站在几千亩地、几十万棵的“一亿棵梭梭”项目公益林前,看到梭梭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林,连成了一片又一片的绿色,环抱着巨大沙丘,阻止它们不再肆虐。

这一切远比在课本或网络上看到的荒漠更加直接,也更加震撼。

8天的驻站志愿者经历虽然结束了,但志愿者们种下的“一活林”和环保公益的意义正在悄悄发芽。

廖培浩不仅深刻感受到治沙工作的不易,也对志愿者这一角色有了新的认知。他要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输出所见所闻所想,让更多的人知道荒漠化的严峻以及防治工作的不易。

志愿者学习风沙监测设备。

跟廖培浩有相似感受的还有何肖。她是重庆一名公司职员,去到这里之前,她并没有太关注沙漠。等她真正到了阿拉善,放眼望去全是没有尽头的黄沙,听风声呼啸而过人都站不稳,感受沙子刮在脸上生疼,她才对荒漠化有了全新的理解。

她说:“短短的几天时间,我们并不能改变这片沙漠。但哪怕我们做的这些事只有一点点的作用,我们都要去行动。因为,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第一次来到沙漠的志愿者。

站在高大的沙丘上,来自河南省陈彤感慨万千:“人类在大自然面前,不过是沧海一粟。”

回到家乡后,有人问她:“为什么要跑那么远去种树?在家附近种树不是更方便吗?”

她的回答是:“当你没有切身处于那种环境下,你是体会不到沙漠地区的人民是如何生活的。在家乡种树是为了绿化美观,而没人在沙漠边缘种树的话,荒漠化只会越来越严重,它会影响到我们所有人。”

志愿者采集梭梭标本。

走在乌兰布和沙漠里,一步就会踩出来一个坑,但是很快就会被沙子掩盖。

但有了志愿者、荒漠化防治一线工作的团队,还有众多捐赠者和公众的支持,他们所做的工作就像是沙漠里的脚印一般,只要一步一步往前走,总会有脚印不会被风沙掩盖。

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生态价值观也会深入人心,荒漠化地区就能重新充满欢声笑语。

虽绵薄之力,但只要与爱共生,仍可撬动这个地球。

今天4月22日

第54个世界地球日

一起种下梭梭,

让荒漠不在蔓延!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